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去到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新丰村河磅村民组择一屋释放青春和创意,成为一拨青年人新的选择;来河傍青创共享社区品一杯村咖、做一次扎染,成为一群游客新的欢喜。
都说,田野是孕育希望的。曾经被戏称为黄山区“西伯利亚”的偏远村庄——河磅村民组,如今成了青年聚集地,这份田野的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这里共创新的希望。
新丰乡的“90后”青年王成,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返乡创业,创建了家庭农场,连续数年奋斗在田地间。为了继续挥洒青春汗水,2023年,王成率先在河磅刮起了文旅之风,创立青年创业共享社区,主推田园+康养+旅居融合发展。年青的热情是可以传递的,通过该共享社区,王成返乡创业故事引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热爱乡村的新朋友,去农村搭建创业平台,成为这群年轻人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新朋友到合伙人。河磅正以小小的磁场吸引着年轻人来此创业。目前已入驻茶空间、扎染、手工坊、乡村餐厅、烘焙坊、转角咖啡馆等6家创业主体。这群年轻创业者们默契地将青创共享社区更名为河傍,更改一个偏旁,以此突出人的力量。
马鞍山的张茹留在了河磅,创办了自己的“村口咖啡供销社”,怀旧气息弥漫在咖啡屋里,与河磅的田野气质相得益彰。还有相邻区县的汪若丹,也将自己的茶空间开在了河磅。来自城区的汪燕琴也来到河磅租下一间院子,开设了扎染体验室,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山绿水之间,在草木相伴的院子里,扎染自己理想中的图案,找到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感。
是什么吸引这群年轻人?王成说,一个人的创业故事不足以让这些人都愿意留在河磅,真正的吸引力还来自新丰乡原汁原味的村容村貌和这片希望的田野。
“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样子”是新丰村河磅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秉承的原则。保留村庄形态,保持村庄风貌,保护村庄生态,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则。保持湿地河道原生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就地取材,让河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粹的田野魅力。
来此创业的青年们都喜欢村民们将河道里捡来的鹅卵石铺在小路上,喜欢村中老教师画的墙绘和能工巧匠们做的竹篱笆。有些细节,可能是无形的,却很快能钻进心里。张茹、汪若丹都说,河磅这里透着一份热烈又质朴的情怀。
这份磁场还来源于良好的运作机制。为了积极盘活闲置资源,让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新丰村建立“强村公司+创业主体+村民”三级联动的社区运营机制,村里的强村公司按照每年3000元租金、租赁10年的标准,首批流转了4栋闲置农房,并引导村民将租金重新入股到强村公司,让村民变成股东,增加了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其他村民看到了改造的实效和实实在在的收益,纷纷主动加入,目前已有11户签订了租赁合同。村集体以小投入掌握了一批可用的资源,给后续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走出了一条资源盘活、创新运营、带动致富的新路径。
河磅推出的“轻资产开发模式”,让外来创客投入较低成本,实现创业梦。这种模式正适合年轻人的创业思维。汪若丹仅投资5万元就在河磅村建起了小茶馆,“诗和远方”同步实现。
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创客,河磅创建旅游新场景,把旅游观光的舞台搭在田湖林地之上,将荷花塘、田园火车、田埂餐桌等特色元素植入农田村庄,通过对当下主流审美进行改造,保留传统乡村肌理,新旧结合,将现代的使用功能融入过往的回忆之中,营造真实的乡村生活氛围,让游客向往这里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新丰乡还利用青创共享社区,创立农民创业培训课堂,围绕艺术塑造、摄影剪辑、创意运营等系列主题课程,将本地独特的农耕体验、桑蚕文化、素质拓展等内容有机融入,已成功培育民宿管家、美拍摄影师等新岗位50余个。围绕“村上拾光”创意营,以研促学、学游相济的方式,线下线上同步销售木榨双低菜籽油、桑葚干、长粒香米、王小嘿孕妇米等特色农产品,将新丰大鼓、盛洪板龙等本土非遗民俗有机地融入,有力驱动桑产业、桑文化、桑经济串珠成链,一个个充满活力生机的青年创意项目落地生根、向阳花开。
外来人的智慧与本地的资源和文化相互融合,河傍青创共享社区,正在积聚更多的磁场。原本偏远冷寂的河磅,已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记者 潘祯祥)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