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导向,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
以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科技实力。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1152.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5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7位。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两院”院士40人,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45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1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3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98个,其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9个;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城市总数达13个,其中国家级6个。拥有省级及以上孵化器189家,其中国家级67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55家,其中国家级68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达24家,独角兽(潜在)企业32家,均居全国第6位。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2件,增长19%。
科技创新策源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拔节起势。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开工建设,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九章三号”实现255个光子操纵,中国科大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均刷新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世界纪录,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启动建设;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立梁架柱。新获批组建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总数达4个;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学科重点实验室)121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家、省企业研发中心354家,重组省重点实验室61家。关键技术攻坚战硕果累累。紧扣“336614”战略布局,聚焦汽车“首位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27项,省支持资金15亿元;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立项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8项、水科学和先进功能膜材料联合基金项目25项。LPDDR5动态存储芯片实现国内市场零突破,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叠屏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企业主体稳步壮大。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80%,规模 以上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4442.10亿元、3210.44亿元,同比增长44.7%、44.8%;省市县校一体打造安徽“双创汇”品牌活动72场,发布科技成果2250项,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189个,促成签约项目1888个,金额约95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总数744个,总投资额3602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国首创科技创新季度“赛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106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科研单位综合授权改革等全面启动;“科大硅谷”建设起势良好,新入驻科技型企业846家、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全省人才总量突破1272万人,累计入选国家重点科技人才计划逾1300人次,居全国第8位;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依托“千人特训营”培训300余位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新备案22家省院士工作站,累计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400余人次;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用户107.2万户,服务企业510.1万次。全域创新日趋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落户安徽;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总数达8个,居全国第3位;全省高新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的营业收入、1/7的税收收入。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2023年4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在合肥成功举办。本届科交会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主题,包括44家中科院系统院所、21家省外“双一流”重点高校在内,全国各地836家单位展示了1800多件高水平科创成果,线上线下310余万人参展参会。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近20位“两院”院士,200余位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知名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等高层次嘉宾参加各项活动,发表主题演讲和主旨报告80余场。紧扣“四链”融合,举办21场专项活动,开展各类有效对接洽谈1440余项(次),签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招商和科技金融项目352项,总金额约926亿元,发布最新产品66件,路演成果328个,推介项目410项。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正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3年,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合肥先进光源、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开工。物质中心、地空中心、医算中心三个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成完工。环境研究院组建成立,数据空间研究院挂牌,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集聚各类人才1300余名,承担国家级或省级重大攻关任务120余项,孵化引育企业60余家。“科大硅谷”组建9个海外创新中心,招引落地项目846个,新增创新创业人才近万名;科技商学院开展两期科创EMBA教学,新培育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近千人。科学中心建设单位取得“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大比例掺氨燃烧试验取得突破”等重大原创成果。
安徽创新馆
安徽创新馆位于合肥市巢湖之滨,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全馆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由三栋独立的场馆组成,其中,1号馆着重体现展示窗口功能,征集展示创新成果2100余件;2号馆着重体现成果交易转化功能,入驻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交易、金融服务、成果评价等科技服务机构50余家;3号馆着重体现对接服务功能,设有全球路演中心等会场5个。
安徽创新馆紧紧围绕省、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三就地”要求,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形成全国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模式。累计建成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分市场12家,基本实现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覆盖。截至目前,举办以“中国(安徽)科交会”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400余场,挖掘汇聚国内外成果项目17270余项,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近2300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超1108亿元,接待社会各界参观50余万人次,促成科技成果团队在肥设企110余家。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累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国家及省市荣誉40余项。
教育人才
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121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45所,普通高中676所。初中2763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6218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503.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3.0万人。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7.5万人。
全国重点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也是首批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32个学院(学部),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现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3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82个中国科学院、安徽省、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
2023年,学校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稳步推进,获批以独立依托单位建设合肥微尺度交叉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作为共同依托单位或联合共建单位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先进光源正式启动建设,墨子巡天望远镜自主部署建成并正式投入观测,超级陶粲装置预研工作正式启动。多项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年度重大科技成就等。
新闻文化
全省拥有文化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225个(含非国有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省级名录626项。
全省广播电视台78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5%。有线电视用户777万户。全年出版报纸84种,总印数4.8亿份;期刊(杂志)181种,总印数0.3亿册;图书11135种,总印数3.6亿册。全省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5个,馆藏档案资料6779.3万卷(件、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67.2万平方米。
卫生健康
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31361个,其中医院13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34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84个,其他卫生机构18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25个,村卫生室1554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8个。卫生技术人员51.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2万人,注册护士24.4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1万张,其中医院34.6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3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9亿人次。
人民生活
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93元,人均消费支出2360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人均消费支出2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人均消费支出18905元。
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为3408万人。失业保险参加人数为700.4万人,全年为17.1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377.9万人,工伤保险参加人数为920.9万人,生育保险参加人数782.2万人。26.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7.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1.5万人。
推进民生实事
2023年,安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的同时,围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等十个方面,谋划实施50项民生实事,健全月调度、季会商、年考核和“回头看”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和暗访调研,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工作落实,统筹投入各类资金492.8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环境保护
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国家二级标准。1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好于年度目标;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巢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引江济淮输水干线水质达到Ⅲ类;长江(铜陵段)、安庆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全面推进。发现全球新物种13个,长江安徽段江豚种群数、野外扬子鳄种群数明显增多。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总数达32个,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2023年新落地项目1388个,产业总规模跨上6000亿元台阶。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3.1%,连续4年超九成。
(安徽省台办供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