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访谈|全国人大代表彭寿:让大科学装置激发大产业效能

发布时间:2025-03-06 14:51:4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创新是必经之路,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如何发挥大科学装置作为前沿性、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承载平台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表示,要进一步激发大科学装置的创新效能,打通“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创新闭环,让大科学装置激发大产业效能。

据悉,目前我国布局建设、在建和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超70个,如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等,数量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梯队,技术上也逐渐实现部分领跑。“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产生巨大的创新溢出,为我国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建设与运行脱节、工程与科研割裂’现象,建制化研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创新效能。”

“科技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行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大科学装置要结合各个方面的特点来建设它的分支装置,就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彭寿认为,要让大科学装置迸发出的创新“源泉”滋润更多的科技行业,实现更多实验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让大科学装置像‘八爪鱼’一样,把触角伸进各个领域。”

“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大科学装置要和企业结合起来,用企业参与、基金支持、政府支持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需求和装置的应用有机结合。”

彭寿表示,要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行业专用大科学装置平台,由行业领军科技型企业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力量参与,以大装置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科学装置创新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等协同联动,集成大科学装置原位解析、AI工艺优化等功能,布局建设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贯通“装置-中试-产业”链条,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积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多元化经费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专用线站建设、数据平台开发及中试基地打造,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 张毅璞 朱晓桐 刘炜鑫 高佳)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