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运城名人

薛瑄

发布时间:2012-12-17 08:55:35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平原村(今属万荣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缔造者。

  薛瑄出生于一个职业教育家庭。祖父薛仲义,“通经术,以元末不仕,教授乡里”。其父薛贞为明初的儒学教谕。薛瑄七岁《小学》、《四书》即能成诵,十三四岁《五经》、《四书》能通大义。在严格的儒学思想的教育下,他从小便立志要成为“大儒”、“伟士”。他以无比惊人的毅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阅读圣贤之书,到十七八岁,“始厌科举之学,慨然以求道为志”。尽管他诗文造诣极深,但他认为“作诗作文写字,皆非本领工夫,惟于身心上用力最要”,因此他专精性命之学,这为他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文集(二十四卷)》、《读书录(十一卷)》、《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读书二录》等。其中《读书二录》是集薛瑄理学思想大成的代表作,也是他平生所作读书笔录或读书心得之集中总汇。它集中反映了薛瑄毕生矢志求道,专精性命的思想进程,是他作为著名理学大师的最重要学术成就。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尊朱学为一家独尊的正统,在明初思想界占了绝对统治。但由于朱学本身存在有矛盾,因而有不少分门别派对此发挥、评判。土木之变之后,明朝国运颓败。明朝正直的忧国学者将此归结为“人心不正”,理论分化。因而薛瑄从维护朱熹理学的正统地位出发,从克服朱学弊端入手,发扬理学。他适应时代要求,对朱熹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改造,并在朴素唯物论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思想基础上,确立了系统的实学理论和学风,对明代实学思潮的兴起,起了直接的先导作用。但他同时受儒学影响深刻,他对理学的根本思想依然牢牢恪守,特别是在心性天人问题上,从而成为替封建制度作辩护的思想工具。

  薛瑄除了创立自己的学说外,还教书从教,并创建了河东学派,从而与王阳明为首的姚江学派构成明代理学思潮的两大主要流派。河东学派主要是薛瑄在前后约二十年的长期从教生涯中,按照他自己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他毕生倡导的实学理论和学风,培养造就的一大批学者。初时,其弟子及从游答问者七十余位,但在思想界,他门生遍及四方,他的思想经由门生弟子们流传,使得成为影响巨大的显学,获得了广泛的崇奉和信仰。并且,关学(张载创立的理学学派)的一大批学者都学于薛瑄,尤其是以关学集大成者的吕楠为代表的学者。他既是薛氏后学、河东学派的重要学者,又是关学中兴的著名人物。他成为河东之学和关中之学的中介,从而使得关学中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薛瑄造就了明代关学的中兴。

  此外,薛瑄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他从四十岁步入仕途,六十九岁致仕还乡,其间曾几经起落。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后,一直忙于料理祖父母及父亲丧事。直至宣德三年(1428),他才以广东道监察御史的身份步入仕途。宣德十年(1435),改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元年(1436),升佥事提督山东学政。正统六年(1441)升大理寺左少卿。但因忤逆宦官王振,被销职回家。正统十四年(1449)召为大理寺右丞。景泰元年(1450)奉敕如四川云南督饷。景泰二年(1451)又任大理寺右丞,寻迁南京大理寺卿。景泰四年(1453)调北京大理寺卿。景泰六年(1455),进阶通议大夫。天顺元年(1457),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寻迁左侍郎。不久,因不满石亨、曹吉祥乱政并于谦被害,愤而辞职,从此以教授学生为业。他从政讲求重民、爱民,“以爱人为本”,并坦然正直,光明俊伟,坚决同邪恶势力作殊死抗争,成为受时人称道的直臣。

  总之,薛瑄平生“兢兢检点言行”,毕生读书、著述,倡导实学理论和学风,其思想和著作受到当时和后世进步学者的崇高赞誉。其创立的河东之学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