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猗王寮村的西面路侧,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大坟冢,这就是战国时期百万富翁猗顿的古墓。
猗顿并不是河东地方人,他是"鲁之穷士"。起初,他穷到"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程度,没奈何,就向当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范蠡问发财致富之道。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五牸"是什么?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猗顿听了陶朱公的话,就离开老家,来到河东,在水草茂盛的峨嵋岭下,畜牧"五牸",大量繁殖。不到十年的工夫,他的牛羊多得无法计数。他由一个"鲁之穷士",变成了百万富翁,名传天下,富比王公,俨然和陶朱公齐名了。因为他发迹于猗氏,所以人们称他猗顿;他的真名字反倒失传了。
猗顿来到河东以后,就在猗氏县城南二十里的王寮村安家落户,一直到死。王寮村有猗顿宅,不过如今年深月久,遗址已无从考究。他死后,尸骨就埋在王寮村的西边,并没有搬回老家去安葬。
提到埋葬猗顿这件事,在猗氏人民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饶有趣味的佳话。
其一是猗顿对运城盐池的帮助。那时节,运城盛产池盐,但由于运输条件很差,盐的销路不广,附近人民的生活,也自然很窘困。猗顿利用自己雄厚的畜力,大搞池盐运输,畅销秦、豫、鲁各处。这样一来,大大活跃了盐池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好处。猗顿不只搞运输,也做采盐、贩盐的大生意。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猗顿用盬盐起。"
其二是猗顿对当地水利的兴修。横贯猗氏城南的涑水河,那时本是一条"害河":天旱时它干涸,雨涝时它横溢,不能灌溉田地,反使庄稼遭灾。猗顿雇用劳力,疏通河道,加宽河岸,畅接源流。于是,"害河"变成了"利河"人民得了好处。
其三是猗顿对穷苦人民的周济。猗顿后来成了百万富翁,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旱年的穷困,也常常作一些修桥补路的善事。
由于以上原因,到现在,两千多年了,其间沧海桑田,多少古墓都已相继泯没,作为外乡人的猗顿,他的墓不仅没有泯没,反而一直保护得很完整,这实在是值得深思的。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