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城隍庙位于芮城县县城中央,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中轴线上保存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四座古建筑,是宋、元、清建筑群的代表,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艺术及鉴赏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城隍庙总占地面积22.8亩。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戏台、享亭、献殿、大殿、寝殿等建筑。
享亭俗称“看台”,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柱又粗又短,侧角明显。柱头承圆木粗大额枋,建筑风格粗犷豪放,是元代的典型作品。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血腥统一的战乱年代,建筑取材多为就地取材不加修饰,因而有粗派豪放的感觉。
享亭之后是献殿,献殿为清代所增建,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前檐设插廊,外露明柱,前后设门通往大殿。此殿主要用于摆放朝奉祭品或上香之用。城隍是地方的保护神,自古以来庙内香火旺盛,庙会期间更是人山人海,贡品堆积如山,无处放置,所以在清代增建了一座献殿,一是使得城隍庙更有气势,二是缓解了大殿摆放祭品过多的压力。
献殿后面是庙内主殿,为宋代遗构,大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除檐下斗拱有部分为明清更换之外,其余多数保留宋代手法,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之作。殿内供奉城隍。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原指挖土筑的城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建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安全,人们把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及护城河等护其安全的设施加以神化,于是“城”和“隍”被合称为城隍,成为剪除凶恶、保国护邦的代表,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周朝,到了农历腊月初八,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为水庸神,水庸神即为城隍神,可见城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唐朝以来,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有些地方开始把在世为民建功立德的地方官员死后与城隍共祭,至明朝朱元璋更是敬重城隍土地有加,下诏加封天下城隍,把城隍划定为都、府、州、县四级,与阳世职位划分雷同,各级城隍都铁面无私,秉持公道!
城隍神公正无私,世人书写称赞城隍的楹联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寝殿属清代建筑,是城隍神休息的场所。前有垂花门,北有寝宫,东西设有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设计。我县城隍庙是目前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县级城隍庙,文物研究价值极高,在古建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享有较高知名度。
城隍庙 宋代大殿
城隍庙碑廊
清代献殿
元代享亭
享亭侧面
鸟瞰图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