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家庙,坐落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十一公里处的常平村。这里是关公的祖居之地,南依气势苍茫的中条山,北临烟波浩水的古盐池,山明水秀,地灵人杰。
关公家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瑶撰《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碑载,"王世为解州常平里人,里有王庙,建自金大定十七年(1177)"。此结论来源于祖庙现在的关王父母墓塔所嵌金大定十七年(1177)《汉关大王祖宅塔记》刻石。然刻石说到"本社人王兴将一○五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若汉已有塔,断庙应不会晚建于千年之后。不过,金已有庙则确证无疑。又据碑刻与志书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三年(1524)、九年(1530)、三十四年(1555)、四十四年(1565)、隆庆二年(1568)、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十五年(1617)、清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庆二年(1814)、二十五年(1820)、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九年(1850)、同治九年(1870)、至民国时期曾多次重修。庙内现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工作亦时有进行。尤其是一九九一年祖庙收归解州关帝庙文管所统一管理后,更是强化保护管理,加大维修力度,修复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八六年祖庙被山西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公家庙现占地面积近一万三千四百平方米,所有建筑都坐北朝南,沿南北方向的中轴线有序分布。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仪门、献殿、正殿、娘娘殿和圣祖殿;中轴线东西两侧,基本对称地配有东、西木牌坊、钟楼、鼓楼、祖宅塔、官厅、廊房、左碑亭、右碑亭、关平、关兴夫妇殿及道士院等建筑。家庙总体布局呈前朝后宫形制,各种建筑在端庄中见出古朴,于气势内蕴含秀逸。整个家庙内,古柏参天,一片肃穆,一派庄严。
当然,这也是海内外惟一的关公家庙。因此,与解州关帝庙一样,同样是无数关公及关公文化的崇拜者们和关注者们向往的一块圣地。
作为关公的家庙,这里自然有许多关于关公家世和家庭的故事在世代流传,其中有许多早已转化成了这家庙中有关建筑和实物。当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崇拜者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迈入这座古色古香的家庙中后,所了解到的关公故事,所认识到的关公文化,远较世上流传的史书、小说、戏剧、曲艺等等更为丰富和生动。
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霸横行乡里,便仗义而起,将恶霸打死后出逃他乡。关公的父母,为使关公断绝对双亲的牵挂,使之安心在外,便双双投井而亡。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深明大义而坚烈刚毅的父母,在其投井处建筑砖塔,供人凭吊。现在此塔仍完好地保存于关公家庙之中,向世人讲述着关公青少年时义勇双全的往事,以及悲怆、悲壮的家事。
关公家庙中的圣祖殿,供奉着关公始祖及关公上三辈祖父母的生像。在关公故里的传说中,关公的始祖为夏代忠臣关龙逄。关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耕读传家、纯朴善良的百姓。这座为天下关帝庙中所独有的圣祖殿和殿内所奉礼的关公祖宗塑像,使关公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和系统。关公文化中忠、信、义、勇的内涵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前后继承,一脉相传;关公文化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社会道德内容,同时还蕴含着传统的家庭伦理内容。
关公家庙中,娘娘殿内那仪态端庄、神情淑静的关娘娘塑像,关平、关兴夫妇殿中儒雅纯朴的关平、关兴夫妇塑像,将关公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家庭伦理道德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即贤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唤,以及子承父志式的伦理规范。
至于围绕着关公家庙中那些虎柏、凤柏、"五世同堂"桑树等神奇植物,所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则更为关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传奇的内容和神话般的色彩,使关公的故事和关公文化,在一般的民众之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同时,也为关公庙宇带来了更为兴盛的香火,赢得了更加众多的敬仰和崇拜。
前人咏关公家庙有诗云:"旧宅千余载,看侯去不归。英雄轻书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遗龛细草霏。画梁双燕子,还似汉时飞。"常平关公家庙,作为海内外独一无二的祭祀关公家庭的庙宇,作为关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在认识和研究关公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确实,在细雨微风、双燕斜飞中,参拜或凭吊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庙,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感伤和感慨,同时也能使人领悟到关公文化更为丰富、复杂的精神和内涵。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