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虞舜文化

亘古豪唱南风歌

发布时间:2013-01-07 13:12:12

  《南风歌》是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代歌谣。它的作者公推是有虞氏舜,相传舜在卧云岗(今运城池神庙庙址),接受完尧王的禅让之后,结伴来到盐池岸畔,望着徐徐南风,抚着五弦石琴,吟唱了斐声古今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歌”见证了盐池生产、经营、开发的沧桑历史。见证了盐商从蕴育、产生、壮大、勃兴、自律、规范的全部过程,本文着重诠释《南风歌》对盐池商人的规范和盐商的自律、诚实守信的发展过程。

  一、“南风歌”对盐商的初律

  盐池,号称盐商的滥觞;猗顿,号称盐商的鼻祖;盐商,又是晋商的源头。

  《穆天子传》记云:“天子西绝研磴,乃逐西南,戊子至于盐。”这是据神话传说“黄帝战蚩尤”之后,有确切信史记载的莅临盐池的第一位帝王。

  盐,是五味之首,是维持人体内平衡的化学元素,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齐国贤相管子就劝齐桓公正盐,收山海之利,实现盐专卖。

  大盐商猗顿,原是鲁国的一名穷书生,在穷困潦倒、百无聊赖的情况下,经越国名臣范蠡(又名陶朱公,距池神庙15Km的陶村镇有他的衣冠冢)指点,广蓄五畜、发展农耕、经营盐业,很快富庶起来,可以与王侯比富。

  猗顿暴富之后,很快就在盐池边上定居下来。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辽、王槛也各自另立门户。今山西临猗县的三个大村子王景、王辽、王槛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今临猗县是由原临晋和猗氏县合并而成的。而这个猗氏就是大盐商猗顿。

  随着猗顿的年事已高和退居二线。王景、王辽、王槛三兄弟各自独立门户,维系盐业生产的自律规范也在朦胧的意识中摸索前进。

  经笔者近年在猗顿墓地附近村落进行民俗调查,并与王景、王辽、王槛三村盐商后裔座谈。他们向笔者提供了几个民风淳朴的风俗,其风俗内核,仍是古朴的“南风歌”余韵。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里的“薰”是和暖的意思。这里的“愠”是烦恼的意思。

  和暖的南风吹来,是大地冰封解冻的时刻,和徐的南风吹来是草木萌生的季节,南风吹指是万象更新的辰光。

  人们欢呼南风、歌颂南风、欢迎南风、祝福南风,必然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祭风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接祈富佑民的南风。

  欢迎南风的第一个民俗是吃春饼。

  吃春饼的日子一般先在“立春”节气的首日和次日。春饼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包在饼内的馅料视家境贫富略有不同,春饼的原料一般选上好的面粉,村中人俗称“头茬面”,就是头年大粒饱满精选小麦,洗净风干,在腊月廿三过小年之夜,套上精壮的骡子磨面,第一茬从磨子中溢出的粉粒,收起筛好。在长期以农耕为主的国园牧歌式时代,这种白度和筋度称为“头茬粉”的,只有祭神祀富佑民才能派上用场。这种粉率极低、操作工艺要求很高的“头茬粉”是一般殷实家庭很少问津的。“喂面”是农村磨麦成面的俗称,这是农民虔诚而又神圣的工作。一个“喂”字包含了多少希望和憧憬。

  面磨好以后,下一步就是调汁摊饼了。摊的时间,要先把面调好,放些许潞盐,用分次、均匀调水分式逐步调到糊状,不允许有湿面团出现。然后用铁鏊子文火烤熟,放在果盘中备用。饼的直径一般在18—20cm之间,粉白、细腻、光可照人、略透明。下一步就是调拌馅料了。馅一般是用“生豆芽配鲜韭黄”,豆芽略用水淖一下,韭黄则直接入馅。

  立春前日或次日,是食用“春饼”的最佳季节,人们首先平铺面饼,然后摊上生豆芽配韭黄卷起,咬一口,翠生生,取一个“生生不息,长长韭韭(久久)”的意思。吃饼日期的选择也有讲究。殷实户讲究“承前启后”,要选在“立春”前一日;“新发户”讲究立春当日;“后起之秀”则选在立春后一日。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幅“春饼啜食图”就是一村经济状况的显露。迎南风仪式结束之后,“二月二龙抬头”就成了重要的祭风仪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明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身长数丈,有鳞、有角、有脚、能呼风唤雨,电闪雷鸣,是冥冥世界的统治者。

  “二月二,龙抬头”,是龙的首席工作日。在这一天,王景、王辽、王槛村的盐民们,都要迎风起舞、放飞纸鸳、祀富佑民。

  “愠”是烦恼、怨恨的总括。盐商的“愠”是什么?

  是盐业生产成本过高;是运销资金周转不灵;是盐政管理繁文冗节过滥;是政府的课税过重,还是“家业不旺、生意不兴”……等等,这一切的烦恼将随冉冉起舞的“薰风”,被吹得烟消云散了,多少烦恼事,都付笑谈中。

  盐商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是首先祭南风、迎南风,首先是从搞好自律开始的。

  二、“南风歌”对盐业勃兴的催化作用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解盐不得此风不冰。”

  夏季的南风,再不是和暖的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盐池“其水泓而,岁五六月间,暴之以烈日,鼓之以南风,盐即凝结”《重修盐池神庙记》(明天顺七年即公元1463年)

  根据现代地质勘探和气象学研究:解池位于晋南盆地中央,属典型的季节性气候带,它北与汾河流域相接,南有中条相隔,因此气候较山西其它地区暖和,温度也较高,冬季酷寒之际,这里平均气温也不过零度而已。夏季则酷热天气较长。7月份平均气温达30℃左右,而且多是东南风。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运城盆地冬季风速不大,故温度低,春季三月份风较大,四、五、六月风平水静,夏秋之交,南风骤起,风速最大,气温也跟着升高,这种气象条件对成盐极为有利。有文献记载: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的秋夏之风。10月风速最高达14.6m/s,7月份12.5m/s。

  那么秋夏季“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的南风对产盐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个作用是搅拌稀释作用。发挥这个作用的过程是水为载体,太阳为热源,风为媒介。

  盐池有两种不同的地层构造:一种为黑沙土、黑泥、龟背石、阴盐、盐根;一种为硝板(学名白钠镁钒、分子式为:Na2SO4MgSO4•4H2O)或(Na2Mg)(SO4)2•4H2O,黄泥、黑泥、黑沙、龟背石、阴盐。正是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才有可能使四方汇聚来的积水,经受自然的蒸发与水的地下渗透,将盐层溶解。当池水受日光风雨的蒸发,及地层的毛细管作用,盐分上升达地面,使水发咸,再经过天日蒸发到饱合程度时,食盐就会析出。

  地下盐层在溶解过程中风起搅拌稀释作用。盐层在高温(太阳照射)下,温度不断升高,风的吹拂是溶液上下对流,加快了盐层的稀释,使之较快达到溶液的饱合状态,为盐的析出做好了准备。

  第二个作用是提高潞盐质量的作用。盐层在溶解过程中,盐矿中的杂质也会融解,由于比重不同,轻的则飘浮在水的上层,在风的吹拂之下,飘浮物的附着物便会被卤水不断冲洗,矿盐成分的最大量会融于水。无用之物在风和人工的作用下,被排出池外。(人力主要起一个捞取作用)。

  第三个作用,是加快蒸发的作用。盐在析出之时,如果只有酷热,没有疾风。盐在生成过程中,就会出现“发粥”现象。所谓“发粥”就是指盐在析出时,由于温度传导不均匀,盐表层形成的糊状结晶,由于MgSO4在其中,这种盐是不能吃的。只有高温和疾风才会避免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南风在盐的蕴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我们再深沉唱出《南风歌》的下半阕: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三、《南风歌》的宣化、昭德、教诲、诚实作用

  南风歌自问世以来,经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唱、传诵,已经成为千古传唱的著名歌谣。经历代中外文化使者的交流,已经融入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一)“南风歌”的宣德、昭权作用

  “五明招得薰风爽,七室修成璧月清”这是乾隆皇帝为北京北海公园南薰厅所拟的楹联。乾隆做为一开明的少数民族君临天下的皇帝,在孩提时代就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传习,据为经典是很正常的。南风歌做为儒家经典文化一部分,已经成为昭示主权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南沙群岛之中,在郑和群礁的西南侧,有一个著名的“南薰礁”。它的地理位置在北纬10°11′—13′,东经114°11′—13′之间,虽是弹丸之地,却是名随主人意。“南薰”就是“南风之薰兮”的意思、文意深远、寓意精深。却宣示了祖国文化的深远,又昭示了对南沙诸岛礁的主权拥有是自古以来就拥有的。

  看遍祖国大地,大凡著名的庙宇、道观,无不建有“迎薰门”。在著名的皇家园林中南海“菊香书屋”附近,就有一个“迎薰门”。

  (二)“薰”和“巽”在民间已经成了通假,老百姓把追求功名和人才的希冀放在上面

  在北方的穷乡僻壤,还是在南方的大市通衢,无不在巽的方位,构筑一个标志性建筑,大到山西太原的双塔寺、河南省安阳的文峰塔、甘肃礼县的文峰塔、宁夏灵州的文胜塔、江西衢州的双胜塔,无不诠释了“薰”南风,巽宫,巽代表风,方位东南,属性木,从十年树木,延伸到百年树人。

  从“薰风和畅”到“人丁兴旺”,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似汩汩清泉、殷殷真情、萋萋芳草,在似与不似之间,把文明的烙印,传袭在冥冥宇宙之中。

  (三)从“薰风”到“萱堂”,舜的孝祖、德圣的伟绩得以传扬

  萱草,又名鹿葱,忘忧、宜男,又叫金针花,说文作薏,《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令人忘忧”,释文:谖作萱。“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讲得是君子之交。从萱草想到了金针花,想到了黄花菜,想到了人比黄花瘦。

  萱草使人们想到了萱堂,萱堂使人想到了母亲,萱堂又称北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

  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写道:“当今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萱椿这里指的是母亲和父亲。

  “薰风吹和畅,萱春坐高堂。”这是明代大盐商,后来做过三边总督、兵部尚书的刘敏宽小时经常吟诵的诗章。他的意思是,和暖的风吹得人浑身舒服,父母坐在厅房内颐养天年。

  舜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第一孝,赵宏昌先生有文云:虞舜帝他姓姚,名重华,可怜他苦命儿命丧黄沙,父瞽叟后娶妻生子叫象,焚仓廪盖枯井陷害于他,舜纯厚不怨弟严格律己,勤耕作奉晨昏孝顺爹妈,忠实心海量怀感天动地,象耕田鸟捉虫神灵保驾,好名声传四方尧帝器重,禅让位许女配千古佳话。

  刘敏宽祖上是晋国贵族,系“河东巨族世宦也,先世曲沃人,胜国府,始祖业盐家安邑,遂隶籍焉。”据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七月二十八日,太金吾刘公号怀古及配恭人徐太君合葬志铭。刘怀古系刘敏宽重孙。

  刘敏宽是知名的大孝子,刘身为朝廷命官,官至兵部尚书。母亲生病期间,亲自端汤送水,把脉诊看,煎汤熬药,侍奉床前。至今刘家后人仍传为佳话,奉为楷模。

  “人比黄花瘦”。使人们想起李清照,“凄凄惨惨凄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黄花,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黄花和红豆比作相思的信物,在照像术没有发明的昨天,盐商离家经商,无不采庭前萱草作为忘忧草,精心夹在书册里,待风干之后,伴着一往深情,在闲暇之余,展开册页,凝视黄花,把对父母的亲情,家人的眷恋,对晚辈的舔犊之情,统统囊括其中。

  (四)“解愠”、“阜财”已演化为盐商诚信的佐证和座右铭

  舜帝庙皇城的中门题额是“来南薰”,两边旁门题额分别为“解愠”、“阜财”。

  清末民初盐池著名盐场“汴合兴”窑院旧址的题额是“迎薰风”。

  题额是盐人的主旨。一提主旨无不涉及“南风歌”。“迎薰风”和“来南薰”是商人的祈盼和表象。“解愠”和“阜财”才是实质。

  商人的“愠”和“财”是什么。那就是在需要和可能之间,如何循规蹈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商人要爱国守法,商人要诚实守信,最早的,潜移默化的意识是从南风歌开始的。

  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仝少宣(生于清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旧历十一月廿二日,卒于1957年正月十九日,享年九十一岁)少年家寒,幼时以卖凉粉为生。据仝故乡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办事处三家庄村民,其族侄仝晋管回忆说,仝少宣卖凉粉时就以憨厚出名。当时仝经营伙伴是个躲尖耍滑、唯利是图的小商业者,他的口头禅是:“一个粽子八分钱,两个粽子一毛八,我少要一分钱,给一毛七算了吧。”他的小算盘屡屡得手,仝少宣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仝有自己的主张,他的口头禅是:“三八二十三,不要说我憨,我为多出货,你为少掏钱。”

  淳朴、憨厚的人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汴合兴”盐号“走城的”(相当于今天的采购员)发现并向掌柜举荐了这个人才。仝少宣开始熬相公(学徒)之后,早起晚睡,开始的功课无非是提茶壶,倒夜壶,打杂、伺候掌柜起居。仝少宣凭着心灵手巧,腿脚勤快很快受到掌柜的赏识。掌柜便在不同场合考验他的信用度,时常在他打扫卫生前,在倚角旮旯之处放了银钱,每次仝都一个不少地收拾取交给掌柜。调到平陆张店分号后,主人交给他的任务是往运城押运银圆,为了避免嫌疑,屡过家门而不入。一次同行的一位妇女偷了两枚小钱,按当时情况完全可以报帐。但仝少宣坚持要搞清小钱下落,最后感动得那位妇女羞愧地从茅厕拿出了两枚小钱,还了仝少宣一个清白。仝少宣事业发达的时候。包运“垣曲总号”,号址在今南风集团总部。东场有“范林”、“范锡奎”两家盐号生产潞盐,分号有闻喜盐店、洪汾盐店、洪洞盐店、晋城盐店、西安盐店,总资产达百万银圆。当时山西省督军闫锡山从德国进口两辆“本姿”(今奔驰)车,专门送给仝少宣一辆,拉拢关系。

  仝少宣发家之本是诚实守信,薄利多销,对于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慷慨出资,毫不吝惜。民国十八年(1929年),晋南大旱,饿馁遍野,仝少宣带头放赈月金,受惠者不下万人。据仝少宣曾孙仝运来讲:仝家口传心授,老幼妇孺,都会背“南风歌”。“解愠”、“阜财”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结语

  “南风歌”从问世以来,经历代文人口传心授和历代盐商的实践操作,已从一种朦胧的意识演化成一种行为规范。特别是经过历代王朝的推崇和宣扬,已凝练成一种宣传德化、昭示主权、展示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载体。这种社会功能是舜本人根本不能预料的,据于此,更显得我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作者李竹林 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薛学亮   河东盐业博物馆助理馆员)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