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虞舜文化

帝舜生平事迹考述

发布时间:2013-01-07 13:11:55

  黄河中游的山西与陕西之间隔河相望,南临中原,东接河北,北依内蒙古,以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山环水绕,地貌多样,是人类发祥和社会文明起源地之一。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晋西南黄河沿岸和汾河流域(180万年至2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比较多,佐证了这一地区的氏族部落文化比晋北、晋中要高和进步一些。“三皇”及其同期的传说人物如燧人氏、女娲氏、有巢氏、神农氏等,在晋南都有其活动遗迹(永济有女娲陵,洪洞县有女娲陵和庙等)。素秉琦先生将其归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系,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郑州,中间穿过关中盆地,为华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晋南地区在社会文明前夕的地位尤其重要。    “五帝时代后半段的代表是尧舜禹,是洪水与治水。史书记载,夏以前的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尧舜禹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这还只是承认万邦中有一个十分确定的中心,这时的‘中国’概念也可以既是‘共识的中国’”[1]。即晋南是当时“中国”的“都城”所在地,为天下氏族或部落向往的中心和圣地。考古发现的“多种文化并行发展的格局,折射出山西作为中原与北方联系地带的民族大熔炉性质,其稳定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与中心地位奠定了文明的根基,文明时代即将到来。”[2]。鉴于篇幅有限和学术会议的主题,我们仅就尧舜禹中的“帝舜”生平事迹作以简述,以求教于方家,井与晋地学者共勉。

  一、姚重华三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

  1、源于东夷的舜

  徐中舒教授的《先秦史论稿》云:《尚书•尧典》“可能是春秋时代或战国早期的书籍。它的成书年代不能早于《论语》或《左传》,因为在这两部书里讲到尧舜的事迹都与《尧典》,不同”[3]。尧、舜事迹简述记载,说明他们虽然还都属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但比帝尧的事迹更为具体和真实,神话成分也更为减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先秦典籍综合排比分析后,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读古)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昌意为黄帝次子,即舜为黄帝的八代孙。按此谱系,舜则是叔伯祖父尧的孙子(尧系黄帝之长子玄嚣的四代孙子),显然是矛盾百出,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若真的如此,舜的祖辈必为姬姓,也必为黄帝后裔部落,同姓伯祖父尧又怎么能将两个女儿嫁于舜为妻呢?因此,舜必为异姓部落之人。为此,我们就得进一步探讨舜的祖先和族源。

  (1)舜的祖族有虞氏部落为东夷族

   《史记•五帝本纪》排的帝舜世系,是取自《大戴札记》之《帝系》篇的。宋代罗泌《路史》后记•十一《疏仡纪•有虞氏》,针对此世系云:“五帝之中,独(舜)不出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即明确指出舜非黄帝后裔,颛顼之子穷蝉非敬康之父。敬康又出自何族何人呢?《吕梁碑》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幕又为何族何姓何人呢?《国语•鲁语上》云:“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二者也说穷蝉是幕之子,且幕比颛顼还年长以一些。王应麟《困学纪闻》曰:“《左传》史赵云‘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于明德,寘德于遂。’则幕在瞽叟之先,非虞思也。”朱芳圃教授《中国古神话与史实•虞幕》说:“据《国语•鲁语》,可见自幕于瞽叟,世为虞君,而《史记•五帝本纪》谓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当系诬说。”至于颛顼之于穷蝉,可能是误记,或其有与幕之子同名者。

  有虞氏部落是何族,又居于何地呢?朱芳圃教授《甲骨学文字编》第五眷释“虞”引叶玉森先生语云:“疑即虞字,古之虞人,乃掌田猎之官。猎时或被(披)虎首以慑群兽,故其字从虎从大。大乃人形。”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释曰:叶玉森说“甚是。自古至今,山区猎兽者,常戴虎头(面具)大喊大叫以吓唬野兽,把兽驱向围猎的圈套里,然后埋伏的人群用罗网、绳索、套筒、陷阱和弓矢、刀枪进行捕猎。虞幕之际的有虞氏,正是实行这种围猎方式而得名” [4],有虞氏是以“仁兽”黑纹白虎为图腾的部落,初兴起于燕山一带,后南下,迁居于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成为东夷的一个部落,虞幕是其较早的首领。幕的子孙,亦相继任部落长,也是较早加入华夏部落联盟较早的东夷部落,且尊奉太昊、少昊为机光。

  (2)舜之祖辈的业绩

  关于幕的事迹,主要是擅长观察气象,识别风向。《国语•郑语》言,幕“能听协风以乐物生。盖农业社会,风与植物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幕之子穷蝉、孙子敬康,史无详载。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父瞽叟盲。”由此而皆说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正义》孔安国曰:“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无目之称也。”此说是正确的。瞽叟不是盲人。但说其“不能分别好恶”,则不符合史实。黄模《国语》补云:“按《周语》先立春五日,瞽告有协风(即今日说的和熙春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颃,瞽以举其职,颃以言其性也。可见瞽是“史官”之名。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从虞幕至瞽叟,不仅都相继任本部落长,而且还均以知天文而相继担任华夏部落联盟的史官,舜之父并非是好坏不分的无道德之人,而是相继任史官、乐官及天文官之人。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云:“从各种传说和神话材料推测,有虞氏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的。例如‘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就是每年春天东风到来的时候,发动氏族部落成员开始农业活动。协风,也叫俊风,,就是春天的东风。传说中的帝俊,可能由此衍化而来。在有些神话里,认为日月干支也是从帝俊产生的。在传说里,有关有虞氏的父权世系的断断续续的记载,也是最多的。这说明,有虞氏的父系氏族社会比较发达,对此后我国的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5]东夷有虞氏部落的所在地雷泽,位于今山东西南部与河南相邻的地区,古代时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东方氏族先民的聚居地,原始农业、家庭饲养业及制陶业,均比较兴旺发达。

  (3)桥牛奉命率部落北迁

  有虞氏部落传至桥牛为部落长时,奉帝喾令北迁于妫(读归)州,去防御北狄侵犯。《辞海》释曰:“妫州,州名。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今河北涿盘西南)。长安中(703年)移治清夷军械,今怀来县东南的旧怀来。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延庆(今属北京市)、赤城、崇礼、张北、怀安、逐鹿等县地。开元中(714-741年)张说(玄宗的宰相)在州北筑长城,东南有居庸塞,形势险要,为北方重镇。”其州辖地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妫水当为今妫水河。桥牛为部落长的有虞氏已迁居妫水流域,至其于瞽叟时便以水名为姓。这便是舜之父为“冀州”人和“妫姓”的由来。其长子舜又为什么姓姚呢?瞽叟对长子又为什么那么凶恨呢?我们就得从舜的身世去寻找原因。

  2、舜的微贱身世

  黄帝至帝舜,部落间先民的婚姻状况还是较为松散而自由的,母系社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野合遗风依然存。而后世人的观念中,认为无父或后父后母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也是为人们所鄙视的。瞽叟是世代为部落长、天文官员的儿子,明理有道德,怎么会虐待长子呢?于是流传故事和后世资料便以舜不知父名、不从父姓,说他为“私生子”。

  《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引晋代皇甫谧语云:“舜母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也。”父系氏族社会,女已人嫁夫家,生的子女随父姓,舜却以生地为姓氏,可证其非明媒正娶的夫妇之子。正因为如此,才发生了舜的一系列苦难遭遇。

  握登生舜的地方和舜足东夷人,记载最早的是《孟子•离娄下》,言“舜生于冯诸”,“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山东诸城县,文献记载较多的,则是舜生于姚墟。《孝经•授神契》云:“舜生姚墟。”刘藻《曹州府志》卷四《舆地志》记载:“姚墟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旧鄄城)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于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成为姚城。”又记载:“雷泽城,在州东南六十里,本汉成阳古城,古之成伯国也。”雷泽县为隋朝置,在今鄄城县南,是知姚墟、姚城为同一个城的异名,还称洮城。所以,学者们多认为舜生于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诸城是其迁居地。

  3、随母入瞽叟家

  舜出生后由母亲握登养育,生活困苦,处境孤单,遭到村人鄙视,便带儿子迁居于诸冯。后为生活所迫,遂又离开诸冯(今山东诸城县),带着舜远嫁于妫州的瞽叟为妻。

  (1)舜出生的祥瑞故事难以置信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集解》“《谥法》曰:‘仁圣盛名曰舜’。”《正义》曰:“《尚书》云‘重华协于帝。’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即今说的彩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即今说的双瞳仁),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法苑珠林》卷四九引刘向《孝子传》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哺已,言鸡为子孙,视之,如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这些记载虽未舜的出生戴上了不同于凡人的光环,但却矛盾之处甚多。瞽叟既居于妫州,又改虞姓为妫姓,为什么舜不生于此而姓妫,却仍生于姚墟而姓姚呢?且瞽叟既然知道舜是天之子,有虹或凤凰吉兆,作为尊奉天帝,知天文的他又何敢犯天条而加害舜呢?可见此舜的出生吉兆故事是不可信的,而握登未婚而生舜,则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2)舜在后父母家的遭遇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尚书•尧典》云:舜“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嚣,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孟子•万章下》云:“象忧(舜)亦忧,象喜(舜)亦喜”。“舜往于田,号位于吴天。”由此我们可知,舜非瞽叟亲生子,厌恶和仇恨握登带来的这个孩子,常怒而发脾气,用棍棒打舜;后母凶悍,蛮不讲理,视舜为私生子,倍加虐待;后母之子象娇惯成性,十分骄横和霸道,又怕舜继承其父母的财产,不断向父母要求杀死舜。舜的年龄也不大,在家中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烂衣衫,干的是脏活累活,还得到田里劳动。他处处让着弟象,象高兴时,他才少受打骂,象不高兴时,就拿他出气。父母打的轻了,就忍受着,往死里打时,哭天天不应,哭地天不应,哭是可怜极了!在哪里还有一点亲生父亲的心肠!

  4、避难返回姚城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此是据瞽叟业生长、居住的地方而言的,非舜生于冀州)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瞍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德。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此冀州,一说指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一说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应以妫州为确。《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有历山有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山。”清代《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云:“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小山孤立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辞海》释;雷泽与雷夏是古代一个“泽” 的两个名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隋开皇十六年在此设立雷泽县,金代贞元二年(1154年)废而归入鄄城县。瓠河,又称瓠子河,从今河南省阳市南分黄河水东西出,流经山东鄄城、郓城县南,折向北流经梁山县西、阳谷县东南,至阿城镇再折回向东流,经茌平县南,东注入济水,这些记载告诉我们:舜避难时居住的姚墟,耕种庄稼的历山,捕鱼的雷泽,烧造陶器的瓠河,均在今山东西南地区。

  5、舜返回妫州城

  约在舜二十四五岁时,瞽叟年迈力衰,部落长老不举象而举舜为部落长,迁部落邑地于怀戎(今河北怀来县)。《读史方舆纪要》云:“天宝初(742年),改妫州为妫州郡,废潘县。”《魏土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舜庙。”不育而喻,这些祠庙是后人修建的。这就是说,有虞氏部落从雷泽复迁至妫州后,一直定居于潘城(今河北逐鹿县保岱乡)。舜无论避难于何处,或是到他地去谋生,父母和弟妹都一直住在这里。潘城西北30里的历山,也系舜将濮州的历山名带入。后因舜为古帝,故有的文献就说:“舜都潘。”之后,舜和父母、弟妹又迁于怀戎县。

    二、姚重华被确定为继承人后经历的考验

    舜何时被尧选为继承人?《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集解》引徐广语曰:“皇甫谧云‘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征用’。”我们赞同司马迁的舜三十岁被荐为继承人之说。

  1、舜被确定为继承人的经过

  《尚书译注•尧典》记载:“尧说‘唉!四方的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够顺应上天的命令,接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德行鄙陋,怕辱没了大位。’尧说:“应该考察贵戚中的贤人,还是使险的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处境困苦的人,名字叫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四方诸侯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亲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虞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以自己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的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查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河的隈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6]

  2、妫河的隈曲地望

  《尚书•尧典》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水经注》说:“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也,有舜井,妫汭(读龟瑞)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经历山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蒲州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今永济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降二女於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未详。’案“妫州亦冀州城是也。”这些记载均说明帝尧接受四岳的建议,确定舜为继位人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都城的西南河东县(今永济市)修了宫城,使两个女儿在这里与虞舜成家。舜在城外耕种、捕鱼、烧制陶器等,接受尧之儿女的考察。蒲州河东地区的历山,源于雷泽历山之名,陶城亦然。妫水,则为潘地的妫水之名带入。往昔史学家未细理时序,将蒲州之历山、陶城、妫水等判定为最早之名,是不妥当的。

  3、舜的婚姻遭到家人反对

  瞽叟认为舜随己姓妫,应成家于潘城(今河北怀来),而舜却成家于河东县,是入姬(或祁)尧家当了女婿,心中大为不满。另一方面也说明司马迁将舜列为黄帝后裔的原因也在于此。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舜帝正固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尧的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宗来祭祀。所以说舜是由东夷族融入炎黄族的” [7]。赘婿(今俗语称的上门女婿),是的人和后人最瞧不起的人,也落在了舜的身上,不能不使人想到这又是文人的有意安排,一边为舜之后在瞽叟家的遭遇作合理解释。

  4、舜治东夷有功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使九男与(舜)处,以观其外”,“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义》引《韩非子》云:“历山之农相侵畔,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也。以往有的学者认为此考验舜的地方是在蒲州河东县,实为不确。河东是尧都平阳的近郊,也是姬姓部落的基地,不可能发生“侵畔”之事。因此奉尧令去安抚部落的地方仍是舜有威望的濮州(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水经注•济水注》云:“泺水出历城县县故城西南,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曰舜井。”《尸子》,载:“舜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来耜,耕彼南亩;其渔雷泽也,旱则者凿渎,险则猎者表虎。故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舜治东夷取得了成功。他不仅得到东夷族民的称赞,而且也得到西邻地区的华夏之民称赞,冀州西北的有虞氏之民、夷人和华人,都纷纷投靠于他,不到一年便形成氏族聚落(成聚),二年形成占据四井之地的邑落,三年形成占据四县地域的‘都’,约有今山东菏泽市西南的地域,威望大增。鲁西南大汶口晚期和龙文化也反映出这一带的原始农业、手工业是比较进步的。

  5、生死考验

  “九子”向帝尧禀报了舜治理东夷的政绩,尧十分满意,令他带二妃回家探望父母,并予以赏赐。《大戴札记•五帝德》载:舜“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干宝《搜神记》也说:“虞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济之岸,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

  (1)父母仍不宽容舜

  《烈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儿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二女不敢以娇贵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云:“二女不敢以帝女娇慢舜之亲戚。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五帝本纪》又云:“尧乃赐舜絺衣(即细葛布衣),与琴,为筑仓廩,予牛羊。”家人却对其仍不谅解,欲害死他夺取财产,象则占有尧女。

  (2)设计谋烧死舜

  《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叟等做了这件伤天害理之事,毫不羞愧,恨未有烧死舜,舜和二妃也不记恨这件事,仍如往日一样,尽心照顾、伺候父母,爱护弟妹。

  (3)欲填井埋没舜

  《中国神话传说》(上册)据《史记•五帝本纪》曰:过了一段日子,瞽叟又问舜说:“前些日子爹糊涂,对不起你,爹想再让你帮助我打一口井使用。”舜说:“爹放心,我明天一定过去为你打井!”舜又将此事告诉了二妃,她们说:“上次大火没烧死你,这是又要将你压死在井中。”舜说,“该怎么办?”二妃说:“还是得去,我们给你穿身有龙图案的衣服,套在旧衣里边,遇紧急情况,脱去旧衣就可以了。”次日,舜到父母家时,已准备好了打井工具,瞽叟、象帮助往上吊土筐,后母还准备了食物和开水。打了一天,井深二丈余,已见水,舜正欲喘口气时,不料泥土从井上突然而下,舜急忙脱去旧衣,顿时成了一条黄龙,潜水而行至附近的另一孔井内。瞽叟、后母及象高兴极了,一齐到隔壁舜家分财产,妹也跟着去看热闹。象说:“房屋、财产、土地、牛羊等都归父母,我只要琴和两个嫂嫂。”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象不顾嫂嫂们的哭泣,弹琴进行调戏,妹妹此时看父母、兄象大残忍,害死长兄,又瓜分其家产,霸占嫂嫂,便上去安慰和护卫二妃。正在这时,舜却安然无事地回来了,瞽叟夫妇一时惊呆,象只好厚着脸皮没趣地说:“我正弹琴思念哥哥呢!”舜若无其事的说:“我知道你和爹娘正在想念我啊!”他们没说什么,灰溜溜地离开了舜家。[8]

  (4)欲用酒灌醉舜而杀之

  瞽叟和象两次设计害死舜失败后,更加凶相毕露,便又设计以酒将其灌醉,一刀杀死。《烈女传•有虞二妃》载:“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二女乃与舜药浴豕(矢),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以此载,“豕”是今日说的猪,应是以猪屎和药,非用狗屎和药洗浴,舜三次死里逃生,不记仇,仍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善待村人,威望更加提高。这三次生死考验的地方,说法不一,应仍是在怀戎家中。《括地志》载:“舜井在妫州怀戎县(今河北怀来县旧怀来城)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中出。”瞽叟的祠庙也在此。

  全面观察、分析以上舜的出生和苦难遭遇,以及对其的不一记载,我们可知一个出身微贱的平民,在成为天下共主中的艰难。尤其是一个外族外姓人的舜,要成为华夏集团的“帝”,则更为艰难。他之所以会经历人生的几大磨难,我们一直认为是文人们的杜撰,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说:“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能。”这也就是平常所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三、姚重华任副首长后进而摄政

  1、舜重用八恺和八元

  《史记•五帝本纪》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五帝本纪》又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概而言之,舜任用华夏族的这16个部落长后,生产发展,社会风气大变,人民安居乐业,四方的夷族也友好相处,天下安宁,尧、舜的威望随之大为提高。不言而喻,这16个部落长对舜更加感恩戴德。

  2、接受恶劣环境的考验

  《尚书•尧典》云:“若稽占帝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论衡•乱龙篇》云:“舜以圣德人大麓之野,虎狼不犯,虫蛇不害。”《烈女传•有虞二妃》载:“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 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袁柯先生释曰:“舜在尧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每遇到一种新的考试,都要和他的妻子们商量。到雷雨的山林里去的这件事情,据说也是和他的两个亲爱的妻子商量过的,至于她们怎样帮助他渡过难关,古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能阙疑。推想起来,舜身上或许带有妻子们给他的某种除害的宝物,他因此才能够安然回来。可是他那单独一人进入山林接受考试的勇敢精神,也就实在难能可贵,不由人不佩服了” [9],帝尧至此才对源于东夷的舜完全放心了!

  3、舜代尧摄行天子之职

  从“黄帝”至尧帝,我们可以看到,部落长的推举虽然是民主制,但一般说,出身于部落长家庭的人或同族的人居多,也比较顺利,帝高阳、帝高辛、帝尧的继位都是如此。既然司马迁说舜也是黄帝的后裔,那么为何在继位的过程中这么艰难呢?可见他不是华夏族的后裔,再次证明他是孟子、周处等所说的“东夷之人”,且又是一个平民的“私生子”。所以虽然有四岳等的举荐,帝尧还是要亲自对他进行各种考验,甚至不惜将两个女儿许于舜为妻,将次妃们生的九个儿子去侍奉,陪伴舜,实际观察舜在家内和社会上的所作所为。舜经历千辛万苦和人为、天灾的考验,帝尧才终于放心和满意,遂任他为副首领,助他处理全部事务。

  《尚书•尧典》记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按(官之义)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舜谦让三次后,接受尧使他摄政行天于职的任命,举行了仪式。即帝尧在舜任副首领三年(加以前考验的17年,共为20年)后,才让舜摄政,代己处理天下大事。

  四、姚重华继位后称帝舜

  1、帝尧禅让于舜之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孟子•万章章句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今陕西潼关以东的黄河段)之南(今山东鄄城县西北一带),天下诸侯朝觐者,不至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至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司马迁据此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不乐之义);授丹朱,则天下病而朱丹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按此载,帝尧应是118岁才病逝。《集解》刘熙曰:“天子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都是说,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舜之德高,当之无愧也。田继周《先秦民族史》认为文献所载,“这就是我国广泛和期流传的‘禅让’说的一个‘实例’。”[10]徐中舒《先帮史论稿》云,“在《论语》里关于尧舜的事很简略,《左传》也是一样,这是比较原始的传说,就是当时有一个禅让或推选的共同基础。在私有制和传子局面产生以前,禅让和推选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可以在少数民族史中得到例证” [11]我们认为,在贫富分化,阶级、特权已产生的帝尧时间,禅让是不太可能的。即都认为舜是和平登上帝位的。

  2、舜以暴力夺取帝位之说

  虞舜从摄政到登上帝位的另一说是尧被逼让位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认为,舜和尧争夺帝位的斗争从舜任副首领以前就开始了,之后日渐激烈。“这种变化也反映到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内部来。在表面和谐一致的议事会内部,争夺首领地位的斗争开始了。例如尧在位的时候,多听信四岳的意见,甚至让共工和驩兜部落参加会议,而舜所信用的,除伯夷是个管祭的空头职务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东)夷人氏族部落首领。特别是‘八元’和‘八恺’,‘尧不能举’,舜则举而委以重任。在所谓四‘凶族’中,除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外,浑沌即驩兜,梼杌为鳏,缙云氏的才子饕餮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他们全被舜加以罪名赶跑了”,“结果”是“尧向舜屈服了。”[12]这就是说,帝尧让舜摄政而行施天下大权是被逼无奈的,尧非禅让,而是舜以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

  《孟子•万章上》于是又记载:“而(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韩非子•外储》云:“舜逼尧”。《古本竹书纪年》,亦载:“舜囚尧于平原(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取之帝位。”又云:“舜囚尧,复偃塞(阻止之义)丹朱,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今山东鄄城县东北的故尧城)。《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案:“濮州北临漯,大川也。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贡》‘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处也。濮州是尧未继位前的迁居地,农耕和烧制陶器之地,继位后在此筑离官、修城池,巡守时常住于此。舜“摄政”后,丹朱等又争权,尧倾向于其子,才发生囚闭尧而夺取的暴力事件。不言而喻,舜从此掌权,迁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以摆脱旧势力的束缚。

  帝尧传位于舜所存在的两种相反说法,究竟哪一种正确或更接近史实呢?王玉哲《中华远古史》说:“我们认为两种说法同时并存的事实,正是由‘传贤’制转为‘传子’制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两种对立的传说,可能都有几分事实根据”。“民主选举的旧传统‘禅让’制虽然仍在执行,但是,这些酋长都已经视其职位为私有,都想给自己的儿子”,因而不可避免的发生斗争。从炎帝榆罔在存亡关头令轩辕摄政,形式稳定后欲收回帝权看,帝尧在继位人发生危机时接四岳意见,选取了舜,摄政后,尧也欲收回帝权。二者有些相似。摄政的本质是为保自己的天下,禅让则是要把自己的天下交于异性人,斗争就不可避免。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发生了流血争第战争,姬姓帝尧与虞姓舜发生了“政变式”的帝位之争。可见禅让是发生在异性交替间的事情,礼仪与斗争交织。

  3、帝舜加强管理

  帝舜同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一样,登上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高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充实联盟机构,加强管理。《尚书译注•尧典》云:“当舜摄理政务二十八年的时候,帝尧便死去了。百官和人民好像死去父母一样的悲痛,在三年中,全国上下不奏音乐。守丧三年以后的正月初一,舜到了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家大事,开明堂的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舜对十二州的君长叹息着说:‘只有衣食才是人民的根本啊!因而重要的是在于颁布立法。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并顺从他们的意思去处理政务。德行厚,才能取信于人,才能使政务达到至善的地步;拒绝任用那些花言巧语的人,边远地区的民族,才能都对你表示臣服。”[14]接着,帝舜就开始调整或任命部落联盟机构的管理人员。

  4、帝舜治天下取得成功。

  帝舜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等后裔部落一视同仁,贤者均予以重用,使部落联盟更加巩固,来自不同地区的诸侯百姓更加团结,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帝尧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禹受命后,治理洪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云:分管联盟机构各种事物的“二十二人咸成阙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榖时茂;契主司徒,百姓和亲;龙王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今越南北部一带,发为户之误)、西戎、析枝、渠瘦、氐、羌(今甘肃与青海一带)、北山戎、发、息慎(今内蒙古南境),东长、岛夷(今南韩与朝鲜,日本),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在四海之内安定祥和的景象下,帝舜又提倡和创制乐舞,丰富人民娱乐生活,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音乐与政治相通,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风俗的形成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是衡量政治、帝王清明的一个标准,故从黄帝至舜,都特别重视以音乐宣扬其教化。

  5、帝舜南巡而逝。

  《史记•五帝本纪》(集结)引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今山西临汾市)是也。潘,为妫州城(今年河北逐鹿县境内,舜都)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是也。”又云:“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潘是舜为帝时的居住城,平阳是舜即位之城,蒲阪是舜迁居的都城。帝舜在蒲阪官主持联盟机构事务长达37年,为华夏联盟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年迈的帝舜南巡而病逝

  帝舜高寿,年约107岁时还到南方巡视。其原因一说是征伐逃往南方的三苗,二说是为禹所逼,三说是巡查民情,安抚南方各族百姓,应以后说为是。舜在大臣陪同与武士护卫下渡过黄河后,经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宛(今河南省南阳)、汉江(今湖北省北部)、夷陵(今湖北武汉)、至巴陵(今湖南岳阳),一路体察民情和采风。《礼祀•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淮南子•傣族训》载:“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尸子》载:“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春秋繁露》云:“舜时,民乐其昭尧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章太炎《古经札记•舜歌南风解》云:“舜南巡苍梧(今湖南宁远九疑山),地本属楚,其歌风,盖即在南巡时,阙后楚之《九歌》九章,当即南风遗音,故有《洲军》,《湘夫人》等篇,既用舜律,而又咏舜事也。且夷乐亦惟南音最合。”之后,舜一行继续南行,到达零陵(今湖南宁远),又巡视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太平寰宇记》卷九八《明州》云“古舜后,为余姚之墟。”这皆为舜后裔所修的纪念性遗迹。帝舜在巡狩余姚后,又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祭祀诸侯,体察民情。《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南巡,葬于九疑,民思之,立祠曰望陵祠。”帝舜北返至零陵而病逝。

  (2)帝舜葬地等问题简述

  关于帝舜的葬地,一般认为是在零陵(今湖南宁远县)九疑山。我们也同意此说。《尚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以此载,帝舜长寿达110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此说中,帝舜的寿命也是110岁。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且从夏代以来就不断祭祀舜陵(亦称永陵),古今学者也多认为帝舜葬于九疑山。改革开放后,永州市、宁远县人民政府及社会团体出资,将舜帝祠庙,陵等修葺一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舜的葬地还有三说,《孟子•离娄下》云:舜“卒于鸣条”。《吕氏春秋》云:舜葬于纪城九疑山下。孟子所说的“鸣条”,一说在安邑鸣条陌。安邑,有古邑名之称,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又有县名之称,秦朝置,与邑的地望相同。北魏时分为北安邑(今夏县西北)、南安邑(今运城东北)。隋朝改南安邑为县,扣继为虞州、安邑郡治所。“安邑鸣条陌”的具体地望,是在今夏县西北,属于运城市;一是说在陈留(河南开封市东)平邱鸣条亭;郭沫若先生认为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吕不韦说的“纪城九疑山”,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海州镇。宋代罗萍、明代顾炎武,清代王夫之等学者,认为鸣条、纪市皆在安邑。田继周先生《先秦民族史》说:“鸣条不会在山西夏县地区,在河南东北地区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15]。按其言下之意,当是同意郭老的河南封丘东之说。还有一说是帝舜葬于今山西霍州市的霍山。《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霍山。在四省八个舜陵地点中,以湖南宁远的遗迹和庙最早,流传最广。

  面对舜帝陵的不同传说和地点,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呢?我们认为:帝舜同其他古帝一样,流传的故事和遗迹相当多,有的是其真迹,有的是其后裔修的纪念性建筑遗迹,或以其名称谓的地名、山名、水名等。从今日欣欣向荣的旅游历史文化事业而论,全国各地人民纷纷纪念“三皇”、“五帝”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庆贺的。就舜陵而言,湖南宁远县可以修陵及祠庙,山西运城市、夏县或霍州市亦可以修建,河南封丘、开封,江苏连云港市等地也可以修建。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兴旺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华儿女不忘先祖优良传统的大发扬之标志,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在对待传说人物上,要把历史研究的学术观点同旅游文化(含商业炒作历史文化)区别开来,不要混为一谈,争论不休,或互相指斥,争名人、争古帝、争遗迹,而是应互相理解和宽容,以保障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振兴中华经济形式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和巩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我们对运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修建舜陵,是热情支持的,并为之讴歌。

  综上所述,帝舜是源于东夷而与华夏结合较早的氏族部落首领,以吃苦耐劳、仁孝得到部落联盟议事会成员信任,又以久经考验而任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民主首长(帝)。他遵循和发扬帝尧之德,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革部落联盟机构,划分天下的九州十二牧,任命了上下管理人员,为禹建立夏朝拉开了序幕,为中国社会文明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人们将他和帝尧共同崇奉为夏朝建立的先驱和古帝,常联称为“尧舜”。毛泽东主席也将他们誉称为中国人民美德的象征和榜样,“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著名诗句,就是对这两位“明德”圣帝的真实写照。

  (作者杨东晨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

  注释: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

  [2][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工作五十年》,载《新中国考古工作五十年》(1949-1999),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

  [8][11]徐中舒:《先察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8月。

  [4][7]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5][12]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北京。

  [6][14]王世舜;《王世舜译注》(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成都。

  [8]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10][15]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成都。

  [1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