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虞舜文化

从虞舜看商部族的起源在河东

发布时间:2013-01-07 13:11:36

  虞舜是中国史前时期父系氏族社会的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主,他在推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尊为“五帝”之一;还得到了“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和“尧天舜日”的赞誉。

  在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和诸多的典籍中,对他的记载都较多;尤其在民间,对他的传说更是有口皆碑。《虞书•尧典》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虞书•舜典》中也讲到:“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这些都是关于唐尧禅位于虞舜的历史记述。

  所以,据史书记载,虞舜是一位非常贤能的部落盟主。他在被确定为唐尧的继承人之后,能举贤任能,发挥众人之智来管理部族,把当时的部落治理得很好。他命禹总管百官;命弃主管农业;命契主管传播五教;命垂主管理百工;命皋陶主管五刑;命益主管山泽;命伯夷主管祭祀;命夔主管典乐;命龙主管出纳王命。于是,在舜时就形成了社会管理的极好雏形。在用人方面,舜不仅启用了“八元”和“八恺”,还流放了“四凶”。他是最早使用,“流放形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把当时的部落联盟,整治的十分安定。这些都为野蛮时期的结束,文明时期的到来;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制度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作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由于他的贤明,禹、皋陶、益、稷都来陈述自己的治理部落的意见,于是,为后人留下了《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等这些中国社会早期的治世名篇。

  虞舜时期,由于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功劳最大,所以舜后来把部落联盟酋长的职位禅让给了他。大禹即位以后,不仅创建了华夏族,而且又把蒙昧、野蛮的原始社会,推进到文明时期的奴隶制社会;把“公天下”变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到他的儿子夏启的时候,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夏朝。与此同时,舜的另两位辅臣——契和弃创建了与夏同时的商部族和周部族。

  由此可见,由于夏、商、周三个部族的肇始,都源于对舜的辅佐和“舜都蒲坂”的所在地——河东。所以,河东不仅仅是“夏墟”,也是商部族和周部族的起源地。

  下面,我想仅就“商部族起源于河东”,作一些举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有典籍记载,舜是商的始祖神。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了解和研究我国上古史的珍贵资料,它是屈原在掌握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其中涉猎到170个问题,里面包括神话、传说和史事。在这部书关于“商的传说”中,他把舜作为商的始祖神。《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书,在“鲁语”中,也把舜作为商最早的宗神。另外,还有不少学者把舜当作“东夷族”的首领帝俊(见《古史考辩》,刘起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不论说舜是商的始祖神,还是说舜是东夷族的首领,这都说明商部族的起源是在河东。

  因为据史书记载,舜生于诸冯,即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陶于河滨,即今永济市陶城村;渔于雷泽,即今永济市境内的雷守山旁;耕于历山,即今芮城县东、西历山村;建都于蒲坂,即今永济市蒲州镇;迁于负夏,即今垣曲县的同善镇,在今垣曲县同善镇的历山舜王坪还留下了他的活动遗址。舜在去世以后,人们在今运城市盐湖区西曲马村的鸣条岗上,为他修建了陵墓和庙宇,供世人祭奠和拜谒。典籍中所讲到的舜活动的主要地方,都在河东沿黄河一带。

  这里还要说的是,舜是否是东夷族?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原为羌族的黄帝和戎禹从西部东进到河东之前,河东是戎、夷、狄、蛮杂居的地方。舜作为在黄河边谋生的渔猎部族的首领,应当是早期的东夷族。在此前后,从西部来的炎、黄和戎禹逐步统一了原居河东的戎、夷、狄、蛮各部族,才形成了华夏民族,或称诸夏部族。以后,夏禹和启在河东建立了夏王朝和在安邑建立了称之为“中国”的夏都。东夷相当于“中国”来讲,才泛指到东部沿海地带;这如同狄、蛮、戎向北,向南,向西发展一样。所以,西戎、东夷、北狄、南蛮和中国(京师)的“五方”。白青黑赤黄的“五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都是以后逐步发展与形成的。

  商的始祖契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居蒲坂的有娀氏和辅佐舜于蒲坂。

  《诗经•商颂•玄鸟》中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它是说,商的女始祖简狄是有娀氏部落之女,因她在黄河边洗浴,捡拾了玄鸟(燕子)蛋,而生下了商的始祖契。有娀氏为母系是在社会生活在今永济市蒲州镇一带的原始部落。可见,商祖契的出生地和早期生活的地方是在活动。又据《史记》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子姓。”也就是说,他佐大禹“凿龙门,劈三门,浚黄河,尽力乎沟洫”有功,又被舜任命为“教化百姓”的司徒。在舜都蒲坂辅佐舜来教化和管理百姓。可见,他的主要功业也在河东。因为他辅佐舜有功,后来被舜“封于商”和“赐子姓”。可见,不论是河南安阳小屯、郑州二里岗,还是偃师西毫,都是商后来的发展。

  河东现在许多早商的文化遗存和遗址。

  1974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发掘的夏县东下冯夏文化遗址,是一座早商时期的城邑。该遗址位于夏县东北15公里处,面积达25万平方米,文化层达2—3米。这里发现有陶窑5座以及大批的陶器;人类居住的早期平地窑洞房子41座;水井1眼;农业工具计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99件;狩猎工具和武器有119件;青铜器有10件;骨器有436件;木铲1件。从东下冯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在夏时期,商民在河东的生活情景。

  又据史书记载:“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於鸣条,作《汤誓》。”这里的陑,是指中条山垣曲至平陆段的山脉,它在历史上称为陑山;鸣条是指横卧闻喜、夏县和盐湖区的鸣条岗。商汤讨伐夏桀是从垣曲翻过中条山,在河东的鸣条岗将夏桀打败后,而建立了商王朝。

  在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城东南25公里的上、下毫城村,现存着一块元代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间的石碑,上书:“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毫故都”。它告诉我们,“汤始居毫”的毫地是在历史上曾叫过毫县的垣曲。毫同薄,它是因薄山而得名,薄山即中条山。这里也称景毫,是因它也靠近景山,即今闻喜境内的汤王山。另外,1984年11月,在毫垣曲古城镇的洪庆观还发现了另一座商城遗址,它是继殷墟、郑州二里岗、偃师西毫、湖北盘龙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由此可见,垣曲也是早商的主要活动地域之一。

  又据史书记载: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以后,起初因“灰暗不明,乱德败行,违反汤的法度”被伊尹流放到桐,即今闻喜北塬(在汉武帝之前称桐,是汉武帝把它改成了闻喜),居丧三年,直到改正了错误,才被迎回毫执掌政权。

  商王祖乙名胜,他也是一位复兴的君王。据史书记载:“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后世商王对他的祭祀是很隆重的,这在甲骨文中有较多的记载。祖乙即位以后,由于王室内的争权斗争,加之黄河水泛难,于是他迁都于黄河以北的“耿”,即今河津市。那时,辅佐他的是贤相巫贤。巫贤的父亲巫咸是曾辅佐过商王太戊的大臣,他们是夏县人。所以,今夏县的瑶台山在历史上曾叫巫咸山;瑶台山下的白沙河也称巫咸河。在瑶台山下原来有他们父子的祠庙,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河东还有一位曾辅佐过商王武丁的名相傅说,他是版筑的发明人。今天平陆县的圣人涧就是傅说曾经版筑的地方。武丁在位59年,是一位以武功著称的君王,他在征讨四方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是与傅说的辅佐有很大的关系。

  今运城市万荣县百样村有商汤庙,为宋真宗时所建,以后为历代官吏祭奠商汤的地方。这诸多的商文化遗迹和遗址,足可以说明,河东是与商部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关系。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