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所建都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他一生推行的政治主张,对中国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迈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进作用,开创了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辉煌时期。
舜帝统治期间,在尧帝治国的基础之上,完善律法,确立爵位,修正仪礼,体察民情,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定国民,发展生产,开拓疆域,统一时序,制乐作典。在他的统治思想的影响之下,举贤任能,君臣和谐,集思广益,福泽百姓,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康乐,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时代。
一、使中国社会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
舜继天子之位后,就开始选贤任能。打破尧帝所不启用的旧“八恺”、“八元”家庭的贤能之辈,作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组阁起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任用禹为司空,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并让其治理天下滔滔洪水,使百姓能免除水患,安居乐业。让后稷来主管农业,按照节令来指导谷物播种与收获。任用契来主管教化,在人民中间宣扬五典,规范人们的行为。任用皋陶主管司法,治内降外,安定社会。任用垂主管百工技艺。以益为虞官,主管山林鸟兽。让伯夷来主持各种典礼、祭祀活动。让夔主管器乐制作,统一音律和文艺创作。让龙主管监听议政,倾听各界群众对朝政的批评和指点。
自黄帝至尧帝,虽然历代帝王都在为统治全国作着各种努力,但并未形成集中统一的中央统治机制,没有统一政权,也没有统一法令。参加部落联盟的各氏族的酋长和首领们,实际上就是一地之王,他们虽然都承认帝王的至尊之位,表示臣服,但这种臣服只是一种承诺,各部落的酋长们在需要之时,就来朝见帝王,以表示与中央是君臣之属,这样,若有外患,则有结盟的实力相慑。而在部落内部,他们并不需要中央政令干预,往往是我行我素,各行其事。舜执政后,就开始安定社会,发展农业,他要在全国推行他自己的治国主张,所以,就一步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方略。他先收下四方诸侯来朝进献的五种玉器,这五种玉器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分别接见来朝的四方诸侯和各路酋长,按照各方实力的大小,分封爵位,让他们各领一方。立为公的执桓圭,立为侯的执信圭,立为伯的执躬圭,立为子的执谷璧,立为男的执蒲璧。他巡狩四方以后,把天下划分为十二州,分封了十二方诸侯,让他们各领其地,各司其职,各主其事。然后每五年巡视一次,体察民情,察看各诸侯执行中央政令的情况,并按考绩进行赏赐。还规定各诸侯定期来朝觐见,汇报政绩。为明确职级,使各阶层官宦明确自己的责任,舜还规定了各级爵位的官职衣服,以日月、山龙、华虫、宗彝、藻等十二种图案和色彩作为十二章,以明确爵位与等级,天子十二章,公侯九章,伯七章,子男五章,卿大夫三章。
舜所推行的职级制度和爵位,都是为中央集权和推行政令服务的,他完善天下管理机制,推动机制运作,为国家机器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也成为后来奴隶社会对人划分等级剥削压榨的原始依据。
舜的各种政治主张,治国方法与谋略,通过他所完善的国家机器逐渐投入有序运转,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原始部落的社会形式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
二、开诚议政,颁布历法,统一律法,安定天下。
舜登帝位以后,能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国,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乐于归顺于中央的领导,四海之内,万众一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
《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首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措施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意见。这表现了古代帝舜已经有了倾听群众批评的民主意识与远见卓识。在后来的朝代之中,往往是群臣告诫帝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舜帝之时,则是帝王本身先有这个先见之明,可见舜的圣明之处是有别于人的。
舜帝经常提醒他的大臣们要执政为民,否则,朝廷也会被臣民所抛弃。他认为君为民本,民贵君轻。他曾对禹说:治理天下,要谨慎心细,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要轻信,没有经过多数人商讨的谋略,不能轻易采用。办事施政,处处要想到百姓,老百姓所爱戴的,是贤明的君主,君主违背百姓的意愿行事,就会失去百姓,就不会有人帮助君主,维护国家利益了。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弄得老百姓穷困不堪,君王的宝座就坐不成了。舜这样告诫禹,而他也是这样行事的。他治理国家,不仅想到朝廷附近的百姓,而且全国一盘棋,通盘考虑。由于当时是农业社会,仅靠颁布农时政令,指导农业,往往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不能受益,舜便制定天下统一的历法,让老百姓遵从历法行事,指导农业生产,安定天下之民,所以,全国统一历法,统一四时,为当时天下进入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从事有序的耕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舜为使天下百姓生活有一个较好的安定状况,向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法,使百姓儆戒,他命令皋陶主管司法部门统一制定法规,让天下人民照法行事,把常用的刑罚用图案镌刻于各种器物之上,向百姓进行宣传,以流放来宽大应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为官刑,板打作为教学用刑,现今华人社会仍有新加坡等地还以鞭刑作为一种官刑,我国私塾过去一直沿用教刑体罚学生。舜帝规定犯罪可以用金赎罪,这在后来的国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颁布统一律法之后,对天下百姓宽大为怀,对于危害百姓的顽凶,惩恶不怠,他命令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从而使四海之内,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治天下之道。
三、治水安民,功记千秋。
尧帝十八年,天下始发洪水,肆虐中原大地,成为百姓生活的大患。如何使天下之水有序流动,是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尧帝当初曾用共工和鲧来治水,共工从尧十九年就开始治水不成,鲧治了九年,无功而返,后来以朝中元老自居,欲立为三公,被尧舜贬放到了羽山。
在尧帝时期洪水不治,水灾泛滥日渐严重,中原百姓饱受水患之苦难。舜登帝位以后,十分怜恤百姓之苦,欲解救百姓于水患之中,果断地召用禹来治水。禹在舜的召唤之下,总结前人屡次治水不成的教训,认为共工、鲧在治水过程中单纯以堵的方法,筑坝截流,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尔后,舜命禹制定了新的治水方案,“分导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舜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益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在禹治水的过程中,舜颁召令,号令诸侯百姓,顾全大局,团结一心,治洪理水。从九州到四海,每州集征三万人,共计二十八万人,由各州长分管带队服从禹的调遣。
有书记载说,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足以想见当时治水工作之艰难和紧迫,也可以看出禹是一个事业为重,为民献身无私奉献的好官。禹终于在中原水患六十一年后,大功告成,在全国百姓心中,他功不可没,英名远扬,传芳百世。
而舜当朝之时,启禹治水,共谋大业,竭力扶禹,号令全国百姓,协同作战,终使天下大水得以治理,民得安定,是舜不可磨灭的浩浩功绩之一。
四、注重于道德教育,发展文化艺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
古代社会群体,人们群居群处,不分上下老幼,鳏寡孤独,一般是谁长的强悍有力,蛮横霸道,谁就是强者,能居于统治地位,这时的人类群体,还多少处于原始的蒙昧野蛮状态。
舜当政后,实行以礼待人,他青年时,在家就行孝出名,走向社会以后,又以其处事之道化解了历山侵畔而纠葛的农夫的矛盾,又在雷泽化解了因侵居而纠葛的渔夫的矛盾,又在河滨为老百姓制出精美的生活必用陶品,让那些只顾掠取财物粗制滥造的陶家得到了教训。
舜做了帝王以后,注重提高百姓群落中的道德规范和修养,在民间宣扬父义、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观念,通过宣扬这些内容,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辩别人间的美丑善恶,逐渐改变原始的野蛮状态。
舜帝还按照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确定出人们行为规范的尺度。他的标准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赢,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并要求人们朝着这一标准努力去做,成为世间百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舜把这些内容作为他宣教的核心,在全社会广为倡导,使人们逐渐懂得怎样做为之有德,为美,为善,为文明;怎样做为之无德,为丑,为恶,为野蛮。从此,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开始有了遵循的初步标准,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渐进。
舜帝还利用文化艺术的发展来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舜典》中记载,舜对夔说:“夔啊,任命你来主持乐律,去教导那些青年人。要把他们教育得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性格刚强而不盛气凌人,态度随和而不傲慢失礼。诗是表达意志的,歌是通过咏唱来表示语言的,声乐是用音符变化的乐律来表现歌典的,律是用来调和乐声的。你要使八音和谐,不要弄乱了相互之间的伦次。这样就会使神和人之间相互和睦。”由此可以看出,舜的治世思想,就是要通过各种文化事业对青年人的成长予以正面引导教育,推动社会向文明方面发展。
舜帝本人对音乐艺术是有一定的造诣的。这应当迫溯到他的父亲瞽叟,有人认为瞽叟曾经就是一个音乐官,即乐太师,并且创造了十五弦瑟。舜自幼受到父亲鼓瑟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必然精通器乐。古籍中称舜自己制作过五弦琴和形似风尾的箫,他根据一年十二个月的季节变化,修正了六律,定宫、商、角、微、羽五声,谐以金、石、丝、竹、匏、土、劳、木八声。后来,他与夔合作创作了《大韶》和《箫韶》等大型交响乐曲,舜后来将父亲的十五弦瑟增加八弦,改进为二十三弦瑟,这样,演奏出的音乐音域更广,更加动听。乐官夔在舜的指点下,模仿百兽的动作,创作了许多舞蹈在宫廷和民间表演。从一些古籍的描述看,场面十分壮观。在《皋陶谟》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夔敲击着玉磬,弹拨着琴瑟,来伴奏歌咏,祖考神灵都降临了,宾客们也都就位,诸侯国的君主们在互相谦让坐次。这时候,堂下吹打各种乐器,如笙、小摇鼓、柷梧等等。笙类和大钟在堂下更换着演奏,鸟兽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都舞动起来,《箫韶》的乐曲演奏了九节,引得凤凰都鸣叫着配合乐声。这些音乐和舞蹈,深受百姓欢迎,世代流传。《论语》中记有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
由此可见,舜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也是有重要贡献的,但从他的思想上看,他发展文化艺术的目的还在于推动社会朝着文明迈进。
五、抚民相安,伟绩卓著。
舜之先,中华民族各部族之间,多有战乱,在尧帝时,逐渐步入和平相处的年代,舜帝之时,部族之间的各种矛盾斗争与磨擦时有发生,舜在治国策略上,十分注意华夏各族之间的关系。他的治国方针,依然是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繁荣,避免民族之间相互残杀掠侵。
史书记载,舜外出巡狩,就是直接以感情相联络,同时每到一地,封爵任官,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实际到四方巡行的目的,就是要与居住比较边远的民族联络情感,以抚求安。据研究认为,舜巡行第一站到达的泰山,是东夷族聚居的一个中心地带,当时是华夏民族的第二大部族,他先去那里,就是要团结他们,这首先就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奠定了基础,他的东夷之行取得圆满成功。舜第二站去的南方,那里是三苗人和荆蛮各族的聚居区,他们过去实力强大,不断侵扰中原,舜深入到那里,会见他们的君长,晓大义,除隔阂,并亲自封爵晋官,使他们归服于中央领导。舜在处理民族纷争时,常常以德感人,教育为先。对于背叛朝廷而谋反的部落,也是积极感化他们。禹治水期间,三苗人不予配合,反而对抗,禹要去讨伐三苗,舜却让禹去说服教育,向他们讲述治水的道理,如果仍然顽抗,就用法律去警告。但由于当时三苗人拒不服从当朝指使,舜只好部署兵力,做好了讨伐的准备工作。但还是等了月余,观察三苗人态度有无变化。在最后十分无奈的情况下,舜才令大军境压三苗,使三苗感到危在旦夕。但最后,舜还是不予攻杀,三苗感动舜的仁德宽厚,最终归顺于舜。
舜以德教民,以抚相安,感动了诸多民族,有许多氏族部落都主动前来朝拜舜帝,表示臣服。《竹书纪年》中记载有许多氏族部落首领陆续朝拜舜帝的事情,其中有西天母氏族部落,向舜进献了白环及佩;息慎氏部落,贡有弓矢;玄都氏部落,贡有宝玉;羽民氏部落,献火浣布。舜帝通过自己的抚民相安,以德感召教育为先的治国方针,定期巡行,勾通中央与地方关系,封爵晋官,使诸侯臣服,使中华民族逐渐聚拢团结,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团结的国家雏形,并日益发展壮大。使华夏各民族由各自为政的氏族部落,逐渐向心聚集,凝聚成东方世界的一个伟大民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舜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超人的智慧和仁政,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初步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制,为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条件。
(作者郝仰宁 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 仝毅 永济市舜文化研究会)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