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康熙十一年县志,在地形图皋落岭载有“九男仰舜处”地望标志(遗址)记载。又在第117页记述:“虞舜庙在瞽冢村上堡,舜王庙在皋落岭,俗传公输子建。”还相传,尧王赴垣访贤历山后,在返回途中到皋落岭回村停马歇息。故,此地名称回村。尧王回宫后(平阳府),就商定让皋陶为媒,到历山与舜磋商,让娥皇、女英助舜料理家务,以观其内,派九子助舜治理族邑邦国,以观其外。
姚氏家谱中记述:“尧于垣实地察看后,为了解舜修身、齐家、治邦、平天下的才能,帝尧将女儿娥皇、女英妻以舜,以观其内,又让九个儿子同舜共处,以观其外。并赐给他葛衣和琴,替他修建谷仓,还送他牛和羊。然而,舜并末因此而骄傲,仍与往常一样,领着新婚妻子孝敬父母、友爱弟妹,娥皇、女英毫无大家闺秀架子,操持家务很是妇道,尧的九个儿子跟舜学得也较前友好和勤奋。”
皋落岭回村舜王庙,又名九男仰舜处,现演变为九男仰舜亭,仰:高山仰止也,喻为舜德如山,世人(九男的总称)至为敬仰。根据文献、县志、家谱总合记载意味分析,有五种想象可能,是否确凿,可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商磋。
舜30岁时,尧王赴垣访贤前,从四岳口中得知,舜的“孝德”、善仁精神在历山族邑部落中已播扬久也,此声誉尧王亲耳所闻后,为寻求大贤之人,在冀州之域选择禅让对象,从平阳府出发,不辞长途辛劳跋涉,于历山亲眼所见虞舜大贤之人,心中悦也。
尧王在历山耳闻目睹,发现舜实在是一位贤杰之人,尧王内心定位禅让对象之后,心情兴奋,在返宫途中一口气行止皋落岭,人乏马困,在此喂马遏宿。故,此地名称为回村。
尧王回府后,和四岳大臣磋商,定舵舜为禅让对象,并以婿为由,让皋陶为媒前往负夏与舜协商。故,典籍、国史、县志、方志、家谱相继记载娥皇、女英助舜料理家务,以观其内,九子女助舜治理邦国,以观其外。
皋陶为媒回府后,将尧同意,带二女、九子前往负夏,首先到皋落岭“高山仰止”。意为:舜德如山,世人止为敬仰,九男(尧的九个儿子)为世人的代表。故,后人在此建庙以示世人敬仰舜,特此立庙祭祀。故称九男仰舜庙,后人简称舜王庙。后来,古人又相传,舜的九个儿子一同回故乡在此庙向父皇叩拜,这就更加典定了九男仰舜处的文化意义,这九男不知是说尧九子,还是舜九子,成为一大历史之迷,凡正是九个男子在此仰舜。故,形成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西方志之九],326年前的记载。
尧舜禹时期,皋落岭(现在上回村村委所在地),属皋落氏部落的所在地。因那时洪水时期,就现在的东、西窑及皋落街、西园等地全为洪水。所以能进垣的文人墨客止皋落为第一站,必须在这里搭站歇息。尧王访贤时,皋落氏酋长就是在此岭接待的。皋落氏部族在此岭居住有四宜:宜农、宜猎、宜牧、宜鱼,一面为山,三面为水。唯有这里地势高。故,皋落氏的部落总部文化中心就在上回村地望。
现在的小浪底水库水位线就淹没到王茅下亳,八里胡同水位只有一半,那时八里胡同峡谷还末打开,如果再加一倍高水位线,可能那时的垣曲东、西河槽地域全为洪水。那时麻姑山为小岛,华峰为水的边沿。就水位线观察,皋落岭上回村是当时人类繁衍的活动中心,很有可能。
岁月沧桑,时光悠悠。与时俱进,沧桑巨变。为适应时代变迁,现代人特将古地域文化演变为九男仰舜亭,作为现代人祭祀舜文化的活动圣地,以示故里人民延续4300多年的公祭香火,形成祭祖功德之行为。
为继承古哲先贤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先进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舜乡故里人民的神圣之责。古人云:“地无贤杰,地方之朽也,有之不表,守土者之责也。”我们故里人们,呈十八大之东风,要大繁荣、大发展、大弘扬乡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舜乡艺术精品,光大乡土历史文化气息,传承乡土民间薪火,感悟久远的历史文明。以“山水之灵气,秀世人之心境心”做好无愧于古人,有益于今人,传承于后人的功德之举,将先进的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垣曲县台办供稿作者 吕步震)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