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佛教五台山 录入:普润师父
五台山上有个传统的古庙会,因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举办,所以叫做台山六月会。又因为五台山是个理想的天然牧场,六月正是牲畜放牧的黄金时代,在会期交流性畜便是必然趋势,因此,六月会又俗称“骡马大会”。
这个古会是有悠久历史的。
据记载,自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我国,五台山就开始建筑寺庙。待到隋、唐两代,佛教在这里便渐渐兴盛起来。那时,全台山的僧尼多达两千余人,每年农历七月要举办一次庙会。在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宗李炎灭法,寺庙被烧毁,僧尼被赶走。武宗一死,他的儿子宣宗李忱(847-859年)即位,又大兴佛法,可是未能迅速修复寺庙。到了宋朝时,五台山仍然萧条冷落。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钧(1573-1619年)登极以后,他的母亲为他祝福,才又兴法修庙。到了清代,各朝皇帝都崇信佛法,便大兴土木,修建了喇嘛庙,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月底,大开庙门,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庙会。
此时,正是五台山气候宜人,风光秀丽之际,因此除了僧众、香客以外,大批游人和牧人也蜂拥而至。他们有的朝台拜佛,有的游览避署,有的放牧和交易牲畜。
佛教徒朝台有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五个台顶都到,拜过各个台顶的名号不同的文殊菩萨为之大朝台;不上五个台顶,只上黛螺顶,朝拜一下庙中供奉的五顶文殊为之小朝台。多数游人只在台怀镇停留几日,游览一下山下的寺院。
那时,农历的六月十五日,是喇嘛的奉旨道场。喇嘛们头戴各种鬼怪面具,身着各种奇异服装,十四日在菩萨顶“斩鬼”,十五日在罗睺寺“跳鬼”、“跳鬼”时,掌印的喇嘛坐着八抬大桥,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热闹非凡;各座寺庙里都有僧人念经,笙管齐鸣,锣鼓喧天,观者云集。
古时的六月大会还要唱戏。万佛阁、财神庙、知府庙等处都是唱戏的地方。而且,万佛阁又是非唱不可的。据传说,佛家本来是不看戏的。后来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随着就修了五龙王庙于万佛阁。这五龙王神灵显赫,很喜欢看戏,所以就在五龙王庙的对面修了一座戏台。为了使百姓免灾降福,每年农历六月就得给五龙王唱戏。过一个月的庙会,就唱一个月的戏。
这个古庙会上出现牲畜交易到底始于何年,又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找到记载。传说,清朝康熙皇帝登五台山时,见到山上森林茂密,虎豹豺狼出没无常。他恐怕刺客隐藏在山林之中,便命令差人用箭四方乱射,箭能射到多远,就将多远之内的森林砍伐殆尽。于是,五台山就变成了一个广阔的天然牧场。自然,这是关于牧场来历的民间故事。但是,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在《谈谈民间故事》一书里曾说:“总之,故事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这里的情况正是这样,农历六月天,正是农闲、酷署之际;五台山上亦正是天凉气爽、草茂花芳之时,因此二州五县的农民就到这里来放牧牲畜,当地群众称为“寄坡”。这里水丰草足,质量又高,有“瘦畜可肥,病畜可医”的说法。所以,来此放牧的人逐年增加。在“寄坡”之际,遇上人山人海的庙会,展开牲畜交易的活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庙会期间,牲畜上市,牛欢马叫,嘈声鼎沸;买卖双方,袖筒摸价,暗语成交,渐渐地成了六月古会的一个主要内容,于是,群众索性就把会名也改成“骡马大会”了。
从前,“骡马大会”的活动中心是在五峰的中心地带台怀镇。每逢会期,四面八方的商贩、艺人纷纷前来大做生意,使整个山镇热闹起来。街市上,到处是席棚买卖铺:饭馆、小酒店、绸缎庄、米面铺……还有露天小货摊:各种小吃、家具、山货、铜菩萨、泥洼洼、山珍药材、香烛黄裱……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跑马卖艺者,说书相命者,卖唱乞讨者更是声嘶力竭,使劲招引顾客。还有土豪恶棍、地痞流氓开办的赌场、烟馆、私娼,更有县令乡绅,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搜刮民财。
然而,物换星移。随着岁月的更新,五台山的“骡马大会”也“旧貌换新颜”了。
现在,每年的大会都由五台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统一进行安排。就以一九八二年的情况来讲,县政府在大会前就对各项事宜进行了认真研究。专门设立了接待、宣传、市场管理、成交、保卫和服务等组织,负责处理大会的各项具体工作。在整个会期内,新增加了五台山至河北阜平、台山至繁峙的对开班车和台山至石嘴的巡回客车,使过往旅客畅通无阻;对各个营业单位,大会组织卡车优先运输货物,保证了大会市场的需求;安排了戏剧、电影等文艺活动项目,组织了科普宣传展览,开办了科技咨询服务处,充实了整个大会的内容;兴办了农民家庭施舍,解决游人住宿的困难。因此,大会从七月二十一日揭幕以后,商业网点逐步增多,大批骡、马、牛、驴涌向市场。前来赴会的不仅有本省的群众,而且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许多人马。
杨林街沸腾了,人山人海,热闹空前。街道两旁新修的商店、饭馆、临时搭的货棚,一个紧挨一个。针织、百货、五金、副食,各种各样的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赶会的男女老少和僧尼们穿着过节的新装,谈笑风生,熙熙攘攘。姑娘们挤在卖花布的柜台前,选择着自己心爱的品种;后生们拥在五金门市部,调试着电视机的图象和声音;老太太们在百货公争购小脚穿的鞋和袜;老汉们在小摊摊上买到了爪痒痒的塑料抓;妇女们拿着电熨斗一边走一边照;小娃娃们捧着莲花豆一面吃一面跳;游客们兴致勃勃来来往往;僧尼们欢欢喜喜,出出进进。那农副土特产品市场上,各种产品应有尽有。有日用杂货:柄把、箩筐、木碗、扙、花盆、笤帚等等;有车马挽具:鞭杆、辔头、缰绳、搭腰、马鞍等等;有台山特产:党参、黄芪、台磨、木耳、蚕豆、莜面、小兰花烟等等;有民间小吃:刀削面、莜面窝、蘑菇汤、万卷酥、莲花豆等等。整个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特别是牲畜交易市场上,更是另外一番饶有趣味的情景。在黛螺顶山脚下,清水河畔绿油油的草地上,聚集着一万多头牲畜。牛、马、驴、骡,样样齐全,个个膘肥体壮,滚瓜流油。交易指挥台上飘扬着鲜艳的彩旗,播送着优美的乐曲,还不断地宣传着交易的有关事项和交易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市场里操着各种不同口音的人们,互相介绍着各自牲畜的牙口、习性,协商着买卖的价格,交谈着饲养牲畜的经验,互让地进行着余缺调剂。交易人员和大会服务人员穿梭在市场里,忙着办理牲畜交易的各种手续。整个市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为了进一步搞活经济,满足群众的要求,五台县人民政府决定这一年的“骡马大会”由过去的一个月,延长到四十天,即到八月二十八日才正式闭幕。在四十天的时间内,赴会者竟达十万多人次。这些赴会者,或游览,或避署,或交易,或朝台,无不喜形于色,乐而忘返。
“骡马大会”的情景,非实践者是不能有深刻体会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情趣呢?金代诗人元好问早在七百二十八年前就有过深刻的感受:咄嗟檀施满金田,远客游台动数千。大地嗷嗷困炎署,中山多少地行仙。
现在的五台山随着加入世界遗产推动环保新概念,“骡马大会”也不复存在了,具体交易场合也改到了五台县豆村镇。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