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隅,北依长城,西临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面积1666平方公里,辖3镇12乡,人口9.6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偏关,五代北汉天会元年筑寨,其地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关寨,宋以寨属火山军,元升寨为偏头关。明成化十一年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设兵万余,辖营堡29个。清雍正三年改偏关县。
偏关县位居黄河中游峡谷东岸,地势东高西低。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在1300米以上,最高峰青杨岭山海拔1855米,最低黄河谷地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下。东部植被复盖较好,其余地区均系沙质黄土复盖,水土流人严重。境内常流河仅有偏关河与县川河两条,皆向西注入黄河。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气候属大陆性半干燥区,干寒多风沙,年均气温8℃,一月零下10℃,七月23℃,年降雨量420毫米,无霜期140天。
全县共有耕地54.25万亩,农作物主要有谷、糜、豆类、山药、莜麦、胡麻等。经济作物除油料还有海红子、桃、沙果、杏、沙果、苹果、葡萄等。
主要矿藏有煤、硫磺等。工业有电力、化肥、陶瓷、炼铁、水泥、橡胶制品、农机修配、机械铸造、地毯、服装、印刷、 粮油加工等行业。
交通以公路为主,原平崞阳至内蒙川峁的干线公路途经县境,并以县城为中心有一些简易公路。此外,黄河沿岸还有关河口、寺沟、老牛等多个渡口,南至河曲、保德和军渡可行木船。
工业以煤炭、化工为主,是偏关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工业产品有生铁、水泥、乳酸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县内有4座现代化矿井、1座52501千瓦发电厂、1座年产合成氨11000多吨的化肥厂、1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铁厂4座,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年产1万吨的乳酸厂1座。
保德
保德县位于忻州市西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面积995平方公里,辖3镇17乡,人口12.86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
保德,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楼烦地,秦为太原郡地。唐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德军。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军为保德州。元废县留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复称保德县。
★地理地貌
保德县地处吕梁山北麓的黄河之滨, 三面群山为之屏障,一面大河为之襟带,境内地表黄土复盖较厚,由于受流水的长期侵蚀,形成千沟万壑、坡陡沟深、丘陵起伏的地形,具有明显的土丘陵沟壑特色。
★气候
保德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一月-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
★工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33.02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糜子、山药、高粱、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料、疏菜、干鲜果类等。林木覆盖面积6.6万亩。
境内矿藏丰富,煤储量约 120亿吨,铝土矿 86.4亿吨,铁矿石37.8亿吨,硫磺矿储量12亿吨,全县忌刻能够内遍存一层 400米厚的石灰石岩层,此外还有长石、油母贝岩、高岭土、铜等。保德县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天桥泉城的地下水储量之大,质量之纯,为全省之冠。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煤、焦炭、化肥、水泥、陶瓷、电石、生铁、玻璃器皿等。
★名优特产
保德县油枣甜润油香,为枣中之优。保德县的风味小吃也远近闻名。
★地方风土
遍布全境的"保德红土"中富含三趾马、剑齿虎等古脊椎动物化石。
保德县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就出生在黄河岸畔的马家滩村。
河曲
河曲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 面积1320平方公里,辖4镇17乡,人口12.8万,县政府驻在镇。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河曲县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硫磺、铁、锰、油页岩、铝土矿等。其中以煤储量最大,约 119万亿吨,其次是铁约15亿吨。工业有煤炭、硫磺、火电、化工、机械等生产行业。
河曲县特产海红果,俗名"小果子",为河曲县特产。河曲栽种此果历史悠久,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大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澳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河曲县经济形成了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工带农、厂中办厂的格局,走低成本、高科技含量扩张的路子,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的优势,表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河曲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河曲建设成为一个初具规模走向富裕的文明河曲。河曲人民已由“生存型”进入“温饱型”,1998年全县整体脱贫,并有一部分进入“小康型”。
岢岚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积1986平方公里,现辖 2镇16乡,人口7.5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岢岚,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因境内有岢岚山而改名为岚州,隋改称楼烦郡并于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属岢岚军。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奇岚军,金废军,开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明洪武七年置岢岚县后复升州,民国元年复称岢岚县。
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境内主要河流为岚漪河及其支流东川、南川、北川,均属黄河水系。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 6度,一月均温--14度,七月均温19度,年均降雨量 456毫米,无霜期 110天。
该县现有耕地40.24万亩,主要种植莜麦、薯类、豆类、谷子、油料等。该县畜牧业条件较好,近年来发展较快,尤以养羊较为突出。
该县工业基础薄弱,目前工业主要有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
岢岚县交通便利,宁武至岢岚铁路为该县对外交通的大动脉,神池腰店通往兴县的干线公路途经该县,此外还有县级和乡镇级公路多条。各乡镇均可通行汽车。
岢岚县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
位于该县马跑泉村的马跑泉,冬天不结冰,夏天不枯竭,清水长流汇成横贯全县的岚漪河,该泉流量为每秒0.3立方米。
岢岚县所产的杏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可生吃、炒食或配制糖果、糕点,是该县传统的出口商品。该县所产的全鹿丸,是专治老年人身体虚弱、气短咳嗽、腰膝酸软的良药,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甚佳,该药已被《中国药典》收载。蕨菜味道鲜美,香嫩可口,内含多种维生素,并有一定药用价值。
五寨
五寨县位于忻州地区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南寒北暖,自然条件较差。面积1396平方公里,辖3镇15乡,人口9.8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五寨,汉时属雁门郡武州地,宋为岚州岚谷地,金置宁远县,明洪武七年设镇西卫,清雍正三年设五寨县。
五寨县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地势平坦、灌溉方便,为主要农作区,海拔1400米,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发源于神池县利民沟,从官村入境经石庙、三岔、韩家楼等村,经河曲、保德等县入黄河,此外还有其主要支流清连河,从东南往西北纵贯县境中部,在石庙汇入朱家川河。
五寨县气候寒冷,年均气温4.3℃,一月零下 14℃,七月19℃。年降雨量 50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五月中旬,无霜期120天。
五寨县共有耕地 60.61万亩,农作物以莜麦、山药、谷子、大豆、小麦、葫麻等为主,尤以山药、莜麦为大宗。五寨县县畜牧业较为发达,是山西省肉牛改良基地县,所产肉牛可供出口。
工业基础较弱,不甚发达,目前主要工业有小型农具制造、酿造、食品加工等。
交通较为方便,宁武至岢岚铁路斜穿全境,和义井镇南至河曲旧县的支线铁路横贯全县,为五寨县对外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神池腰店至兴县、岢岚至偏关、神池至保德等干线公路在境内构成了交通运输的骨架。此外,原平崞阳至内蒙川峁的干线公路途经三岔。
位于五寨县境内的芦芽山,山峰挺拔,形似芦芽。此山山高地险,林木参天,风景秀丽,山上还栖息着珍稀动物一百多种,其中有世界珍禽褐马鸡、梅花鹿、金钱豹等,是动植物综合自然保护区。另外还有南峰台、五王城、武州城遗址、开平王墓、三岔的牌楼,县城内的沙石牌楼等名胜古迹十余处。
神池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邻朔州,南接宁武,西连五寨,西北靠偏关,东北界平鲁。全县东西宽约44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3镇12乡,即:城关镇、义井镇、八角镇、温岭乡、东湖乡、太平庄乡、虎北乡、贺职乡、韩家洼乡、长畛乡、红崖子乡、烈堡乡、马坊乡、大严备乡、小寨乡、小寨乡,254个村民委员会。
神池境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且多风,夏季温和无酷暑,秋季凉爽多连雨。年平均气温4.6℃,一月最冷,平均气温-13℃,七月最热,平均19℃,年平均降水量为481.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16.7小时,无霜期平均110天。境内常年多刮偏西风,年平均风速4.1米/秒。
全县现有耕地65.7多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莜麦、山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油料为主,是山西省油料生产基地,油料总产多年名列全省榜首。县境南沿的管涔山北麓拥有天然林地5万多亩,是全县的主要用材林基地。此外,全县已造林数十万亩,使林地面积达到62万亩,零星植树达到100多万株,成为忻州地区的“林业生产先进县”。
神池县全境有宜农地75万余亩,宜林地35.3万余亩,宜牧地区性17.1万余亩。南部山区植被以森林覆盖为主。主要树种有落叶松、云杉和桦树。山麓灌木丛生。矿产资源以石灰石为主,遍布境内。县境南部太平庄、温岭乡拥有气煤储量23733万吨,可开采储量为22000万吨。铁矿埋藏于县境东部、北部和东南部,品种多为山西式,间有少量鞍山式,含铁量在30—58%。铝矾土主要颁于温岭、小寨、太平庄、东湖、大严备、义井、八角等乡镇,经初步勘察藏量约为3000余万吨,目前以乡、村集体和个体采矿为主。
工业主要有煤炭、水利、机械、粉丝、地毯、农机修配、翻新轮船、建筑等。神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几十年建设,工业布局逐步和向系列化发展,总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现在,已初步形成以煤炭、铝钒土为主体的采掘业,以水泥、砖瓦、预制件为主的建材业,以豆类、山货为主的加工业。
神池交通便利,宁(武)岢(岚)铁路、神(池)河(曲)铁路从境内通过,目前正在抓紧修建的神(木)朔(州)铁路,横贯神池东西约49.85公里。干线公路县乡连成网络。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95.3%的村庄通了汽车,县境内仅离大(同)运(城)公路10公里,与太原、大同联系十分方便。
静乐
静乐县位于忻州地区南部,太原市西北。面积2041平方公里,辖4镇18乡,人口14.1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静乐县,春秋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三年岢岚县来治,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称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属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间复置静乐县,沿用至今。
静乐县东、东、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主要山峰北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巾子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除高金寨山海拔在1932米外,其余均在2000米以上。中部和西部为黄土丘陵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较为破碎。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汾河干流源于宁武,自北而南流经县境中部,途中并有多条支流汇入。
气候干寒多变。年均气温7℃,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无霜期120至135天。
全县现有耕地49.52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莜麦、山药、糜子、黍子、小麦、豆类、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以胡麻、菜籽为大宗。静乐素产良马,以体壮力大,性驯耐劳而著名。
静乐矿藏丰富,有煤、铁、铝、云母等,其中尤以煤为多,煤属大宁煤田,煤质优,属无烟煤。工业主要有采煤、水泥、化肥、针织、机械、电机、农修、修配、副食加工、皮革、陶瓷、服装等行业。
交通以公路为主,临县碛口至忻州市的干线公路途径县境,静乐县也有通往太原的干线公路。此外,还有矿区公路与简易公路多条,沟通着全县各乡镇和大部分村庄、矿点。
境内名胜古迹有县城南一公里处的天柱山,山势俊秀,古木参天,山间泉水清彻见底,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宁武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管涔山与芦芽山之东麓,面 积1980平方公里,辖 4镇18乡,人口13.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 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 (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 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
宁武县地势高峻,山岭纵横,一般海拔在2000米左右。 县境东部有云中山,以土石山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 鸡关山和老龙庵等。以大石人梁为最高,海拔2428米。西部 由管涔山、芦芽山组成,诸山层峦叠嶂,峻峭壁立、密林丛 生。主要山峰有卧羊场、黄草梁、荷叶坪等,海拔均在2600 米以上,荷叶坪海拔2783米为最高。西南部为吕梁山,北部 为洪涛山,东北部为禅房山,海拔2014米。境内河流分属汾 河、桑干河两大水系。汾河主流发源于县境东寨附近;桑干 河上游恢河发源于管涔山之天池,向北流经大同盆地。气候寒冷,年均气温6.2℃,一月零下10℃,七月20℃, 年降雨量470至700毫米。无霜期120至130天。
县内共有耕地44.9万亩,农作物以莜麦、山药、小麦、胡麻、豆类等为主。森林面积82.9万亩,林木蓄量350万立方米,年伐量1500立方米。树种以华北落叶松为主。西部管涔山,是以褐马鸡为主的动植物综合自然保护区。土特产有地毯、黄芪等。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铝矾土、石英石、水晶 石、硫磺等。尤以煤储量大,分面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为大宁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煤田已探明可采煤层地质储量约220亿吨,且质良品全、复盖浅,是全省重要产煤县之一。
工业主要有采煤、机械加工、农机修造、五金修配、印刷、 地毯、建筑、电力、编织、榨油、酱醋加工等行业。
北同蒲铁路与宁岢铁路穿越县境,为县内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公路以大运公路为主干纵贯全县,另有原平崞阳至内 蒙川峁和阳方口至右梁家油坊两条干线公路,县城通往县内 各乡镇的多条简易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间的往来。但部分山区仍以驮运为主。
繁峙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34.82公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8.75%,是典型的山区县。繁峙县山多、坡广、滩大,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有耕地面积76.9万亩,人均耕地3.3亩;有森林面积21.7万亩,天然牧坡140万亩。铜矿、金矿储量均居全省首位。现辖3镇18乡,401个行政村,1998年全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万人,农业人口20.3万人,劳动力6.9万人。
繁峙,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属赵称藿人。秦属代郡,西汉建莜人县(汉晋之繁峙在今浑源境),东汉废。晋复称莜人县属雁门郡,后废,繁峙来治,北周废。隋开皇十八年复设繁峙县。金贞佑三年改称坚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废州,改称繁峙县。抗战时期属晋察冀边区一专署。解放战争时期属察哈尔省浑源专署。1949年划归山西省属忻专署。1958年11月代县与繁峙合并,属晋北专署。1961年繁代二县重分,繁峙属忻县地区。
繁峙形成拥有冶炼、开采、机械修理、汽车配件、化工、塑料、建材、印刷、服装、食品、酿造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冶炼是是全县的支柱产业。现已基本形成了以铁矿、金矿业全面发展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全县建有铁矿4座,年产精矿粉60966吨。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粉丝为主,全县有粉丝蛋白厂30多座,年产粉丝2500万斤,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颇有影响的粉丝生产基地和粉丝专业市场。
代县
代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现辖6镇11乡383个行政村。京原铁路、108、208国道穿过县境。
代县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立广武县西汉属并州太原郡广武县,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民国元年又改代州为代县、置雁门道,民国十年废道署,复称代县。1946年代县解放,属忻县专署管辖,1958年至1960年与繁峙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繁代分县,仍称代县,属忻州地区行政公署管辖至今。
代县地形多样,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豹、狼等数十种。现有林地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12.2%,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油松、华北冷杉、白桦、国槐、山杨、旱柳等25种。药用植物在40种以上,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钒、钛、磁、铀、云母、金红石、石棉、石英、长石、石墨、蓝晶石、褐煤和泥炭等24种,大型矿床达12个,小型矿床10个。铁矿含铁量最高为32.1%,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2.8%,远景储量15亿吨。金红石现已探明储量7615万吨,其中碾子沟金红石矿是仅次于湖北枣阳的全国第二大矿,原矿远景储量3亿吨,矿石平均含二氧化钛2.27%。金矿、银矿、腊石矿、钾长厂矿、石英矿等储量都十分可观,极具开采价值。
全县共有耕地43.5万亩,粮食作物有高梁、玉米、谷子、水稻、小麦、莜麦、山药、蚕豆等。经济作物有辣椒、烟叶、党参、黄芪等。
工业主要有电机、农机、水泥、化肥、采矿、制糖、砖瓦、酿造、棉织、木器等生产行业,其中棉织品和木器产品远销国外。近年来,县委、政府从本县资源优势出发,提出了“背靠资源、面向市场、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以开发矿业为主的开放型资源转换战略。白峪里铁矿、张仙堡铁矿、赵村铁矿、金红厂矿、水暖厂、峨口铁厂和一批与矿山企业配套互补的冶炼加工企业相继上马,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矿冶、化工、建材、轻纺、机械为主体的五大生产系列。1990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4个,其中全民企业18个,集体企业36个,职工总数5030名,固定资产原值7113万元,净值5514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村以下企业)10069万元。此外,代县境内有太原钢铁公司所属的峨口铁矿,现有职工5707人,厂房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铁精矿粉和球团矿,1990年产量分别为92万吨和42万吨,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利税582万元。
五台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北部,东与河北省以太行山脊为界。面积2865平方公里,辖6镇24乡,人口30.25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五台县,因境内五台山而得名。西汉置虑县,北魏太和年置驴夷县,隋大业初改名五台县,金升为台州,明洪武二年复为五台县,今因之。
境内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五台山雄峙县境东,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其中最低南台海拔2485米,最高北台3085米,号称“华北屋脊”。中部为丘陵区。全县平川极少,主要分布在豆村、茹村两个小盆地和沟南、东冶一带。河流主要有滹沱河、清水河等。
五台县位置偏北,地势又高,气候寒冷,素有“华北小兴安岭”之称。年均气温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90—150天。
全县共有耕地 51.03万亩,农作物以玉米、土豆、谷子为大宗,高梁、莜麦、蚕豆等也有种植。成片林50多万亩,零星树一千多万株。
五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铜、硫磺、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20多种。工业有煤炭、化肥、机械、化工、建材、采矿、陶瓷、大理石、工艺美术等。向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有硫铁矿、大理石、铝床、塑料制品、铸字机等。
交通较为方便,忻州至长城岭、忻州至繁峙、盂县至繁峙等干线公路途径县城,还有通往繁峙西留属的支线公路以及各种县级公路。此外,往东有公路可通河北阜平等地。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峰耸立, 峰顶如台,其顶壑、顶崖之间及台怀修建有大小不同的寺庙,成寺刹者百余处。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重建于唐建中初年的南禅寺;荟萃北魏、北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佛光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洛阳的白马寺并称中国最早寺院建筑的灵鹫寺(显通寺);另外还有卓有声誉的塔院寺舍利塔、龙泉寺汉白玉石牌坊、碧山寺缅甸王佛等,为佛国风光增添了色彩。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也享有盛名。它以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纽带和佳宾云集的旅游胜地。五台县主要特产有台参、台蘑、大理石、般若矿泉水、五台山石砚、中药舒筋散等。
定襄
定襄,春秋属赵,西汉称阳曲县,东汉移阳曲县于太原界,县址始称定襄。北齐曾改名平寇县,宋复称定襄县至今。
定襄县位于太原市以北,忻州地区东南部。总面积 848平方公里,辖 3镇12乡,人口19.9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该县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西部为平川,形如簸箕。最高峰为柳林尖山,海拔2101米。西部和中部为忻定盆地。境内主要河流滹沱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该县年平均气温8.7度,一月均温--9.2度,七月均温23.5度,年降雨量413毫米,无霜期 150天。
境内主要矿产有铁、石灰石等。工业有纺织、搪瓷、酿酒等。
该县交通便利,忻州至河边的支线铁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线公路横穿全境。
该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七岩山、摩崖石刻、县北漆郎山、城北关帝庙大殿等。
定襄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水稻、小麦、薯类、豆类、杂粮等。定襄县有以锻压业为龙头的冶炼机械工业、以氮肥、磷肥、复合肥生产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水泥及复制品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全县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有文化馆、晋剧团、图书馆、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民俗博物馆等。同时,定襄县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培养输送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原平
地理位置
原平市位于东经112°17′~ 113°35′,北纬38°35′~ 39° 09′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州、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西汉以来就是山西北中部的一个重要县份,也是太原通向塞外古城的交通枢纽。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开阔地带。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长约58公里,总面积为2560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原平,自西汉置县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隋大业二年(606),原平始称崞县一直到20世纪中叶,也渡过了1350多年春秋。1949年全国解放后,仍称崞县。1958年12月7日,经山西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原平县。1959年12月,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
行政区划
原平市是县级市,由忻州市代管。全市辖7镇11乡和两个街道办事处,全市52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6。6719人。两个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北城街道办事处。7个镇为:崞阳镇、轩岗镇、闫庄镇、东社镇、苏龙口镇、大牛店镇、长梁沟镇。11个乡分别为:新原乡、段家堡乡、沿沟乡、大林乡、西镇乡、解村乡、王家庄乡、子干乡、南白乡、中阳乡、楼板塞乡。
自然资源
原平市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山摇钱树”是指东社等东山地区乡镇,盛产水果,尤其以同川梨负盛名,曾为帝王贡品,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一举夺魁,现在年产水果达2万余吨,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全国酥梨生产基地。“西山聚宝盆”是指轩岗等西山地区乡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14种之多。煤炭探明储量11.2亿吨,年产原煤400万吨左右。铝土矿储量1.25亿吨,铁矿储量2.9亿吨,石灰岩储量3019万吨。“中间米粮川”是指闫庄、新原等平川乡镇,盛产粮食。有玉米、高粮、小麦、水稻、谷子等,总产5亿斤左右。原平又是山西省玉米、高梁定点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青椒制种生产基地,山西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
交通现状
原平是晋北的交通枢纽,京原铁路、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在城区交汇。京原、大运、乡宁等国道和原太高速公路交汇于城区,贯穿全市。市、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新原高速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
经济状况
原平市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工业已形成以化工、煤炭、机械、治金、建材五大行业54个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能源重化工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669亿元,财政总收达到20638万元。一大批有竞争实力的名优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82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粮食总产4.6631亿斤。商贸系统已形成了多方位、多渠道、多战线、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城乡市场繁荣。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4387亿元。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