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忻州概况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3-12-23 00:00:00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地区,春秋时大部分属晋地,战国属赵,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平等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于九原县置新兴郡。三国魏时雁门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广武县,故治在今代县境。晋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太平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579)肆州治徙今代县境。

  隋开皇元年(581)复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五代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五代北汉于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952)于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五代周显德元年(954)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

  宋废宁化军和宝兴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废固军。五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六年于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辽重熙九年(1040)复于今五寨县境置武州,于今偏关县境置宁边州。宋熙宁三年(1070)废宪州,十年复置。政和五年(1115)改宪州为汾源郡。

  金天会六年(1128)于雁门县置震武军,后废。天德三年(1151)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十六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睟州废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宁边州废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1369)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三年改管州为静乐县,七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成化二十三年(1487)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清康熙十年(1671)复置。雍正二年(1724)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1949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1952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

  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1958年属晋北专区时撤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撤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县。

  1970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地区驻忻县。1971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地区,忻县地区辖14县。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忻县改为忻州市,地区行署驻忻州市。1993年,原平县改为原平市。忻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忻府区。忻州市设立忻府区,以原县级忻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忻府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光明东街。忻州市辖原忻州地区的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宁武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定襄县、岢岚县和新设立的忻府区。原忻州地区的原平市由山西省直辖,委托忻州市代管。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