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忻州旅游

偏关老牛湾

发布时间:2013-12-23 09:25:07

----摘自旅人网

 

一、老牛与长城第一次邂逅


 

  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偏关终于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了。长城、黄河,中华大地上的两大奇观,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之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从偏关继续往西,直到甘肃兰州,长城和黄河最后分别,这期间,他们曾四度握手相逢,并且在很多地段结伴而行,相互辉映。长城和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穿高山、越大漠,冲破一切险阻始终勇往直前。
  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湾,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 ,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整个老牛湾村村庄简直就是一个石头民俗博物馆。老牛湾的村民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因此这里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和民情。

 

1、老牛湾概述

  老牛湾村位于晋陕大峡谷入口处,万家寨水电站的建立使这里的景色更加壮观。这里有着古朴的黄色文明和淳朴的民风,还有摄影家最爱的黄河落日


(图片由网友 @老马识途 提供)


地理: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偏关县交界处,距内蒙古清水河县城湾大约20公里(水路);距万家寨水电站大约10公里(水路)。
  “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巍巍长城和滔滔黄河在老牛湾交汇,内长城和外长城在老牛湾相聚”。老牛湾地处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位于黄河万家寨水库的库区,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中碧波万倾,河岸之上长城耸立,村落中古迹散布。这里是长城、黄河惟一并行的典型地段,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这里村庄的名字之所以叫老牛湾,相传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发生地。

2、掌故

  老牛湾有长城,有大河,有古堡,有烽火台,还有数不清的古渡传说,旅游资源丰富,但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因此而拥有了说不尽的历史话题。
  老牛湾渡在清代边备废弛之后逐渐兴起。老牛湾虽然险峻异常,河岸直立,河道弯曲,但水势平缓,是天然的良港码头,吃水再深吨位再大的船只也停靠无碍。同时,那时老牛湾常年有兵士驻扎,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那些精明异常的商家审时度势,将这一座壁垒森严的兵营要塞三下五除二就改造成一座边地商城。商城尽管小,但货物的吞吐量却惊人。繁盛时期,老牛湾渡口码头船桅林立,每天要泊靠三四十只大船。货物卸下再走陆路,贩到偏头老关,再由偏头老关转送平鲁、五寨。
  沿喇嘛湾至老牛湾一线,湾多浪急,暗礁明礁布满河道。夏天雨季来临,水情不稳。一条龙壕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送命水道,船汉们无不闻之色变。往往是,吃水深大吨位船只入晋,须雇喇嘛湾的船家护航,喇嘛湾的船家将船送到老牛湾,再换上老牛湾的老艄掌棹下行,经过万家寨、关河口,一直护送到龙口。船到龙口,老牛湾的老艄公下船登岸,将货船再交给龙口一带有名的船汉掌棹。

二、老牛看点

1、老牛湾村


(图片由网友 @叶落秋风 提供)

  老牛湾村有两个,分别处于内蒙古和山西,中间有一道深沟相隔,而且由于水库水位提升、河水倒罐,沟中水深达30-40米深(不同季节水位会有变化),需乘坐当地农民的小船渡过。内蒙古一侧的老牛湾村是摄影家们公认的拍摄老牛湾全景的最佳位置,并且形似牛头的山坡坐落在内蒙古一侧,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著名的自然景观——牛鼻孔。山崖的侧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透过山洞可以看到绝壁之下的黄河水弯,风光壮丽、秀美。山西一侧的老牛湾村坐落在一块突起的石崖之上,在百丈悬崖顶部,建有一座砖石空心城楼,名曰老牛湾墩,又名望河楼、护水楼,被称为“天下第一墩”。它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墩高二十二米,上建有垛口和楼橹。墩体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绳体和通道。用它瞭望来自黄河的敌情,点燃狼烟向东、南两边长城传递信息;原本建在河边滩地上的边墙早已被黄河冲毁,只有这敌楼依然屹立于此,好似一名威武的戍边军人,忠于职守,无所畏惧。楼的脚下是近百米的悬崖。老牛湾堡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状。各种石头建筑根据地势而建,石窑石屋比肩而居,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随处可见;石人石马、石仓石柜触手可得;窑前石檐低垂,墙后石碑仄立;炕头有石狮,院内置石锁;村北有石墩台,村南有石寨堡。尤其是村南的古代城堡遗址虽然已经残破不全,但是整个古城的风貌还依稀可辩。整个古城坐北朝南,先入瓮城再进南门,迎面是座石影壁,影壁后面观音阁和关帝庙分列左右,寺庙建筑已经残破,内中供有小型的观音和关公神像,墙上有壁画,案前有香火遗存;堡中还有一座“诸神庙”, 残存有彩绘诸神,墙皮剥落;另外古堡外四处的山上也建有多座小庙,人神共同护佑着身后更为广阔无垠的家园。整个老牛湾村村庄简直就是一个石头民俗博物馆。
  老牛湾的村民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因此这里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和民情。走过老牛湾,会深深地被它的壮美打动,感受到古朴与苍凉的魅力。

 

2、龙口

  龙口既是这一段长峡的结束处,也是一条长峡里最凶险的所在。因为河水急遽下切,河床骤然收束,河水顿时暴怒,像一条巨蟒一样来回滚动身体。水大浪急,涛声轰鸣,水雾腾腾。船到峡口,水下一条巨石将河床突然抬高,不怀好心地斜插河心。
  建国之后,航运炸礁队经过几次爆破,搭了好几条人命,但那条巨石仍然伏在那里。这条巨石被船汉们称为“龙口门槛”。
  冬季,举目四望,天阴沉沉的,高天的更高处,是一层每年刮起的浮尘,浮尘在天上一动不动,将太阳描画成一个模糊的圆影。空气里带着顺河而来的寒意。

3、寺沟护宁寺


(图片由网友 @竹骨风铃 提供)


  老牛湾一带,石山嶙峋,顺流而下至寺沟,则呈现出与老牛湾完全不同的黄土高原地貌。由偏关县出发南行,经过长城上又一个古堡桦林堡,快进入山西省河曲县境内,公路与黄河之间出现一块平整的台地,只见台地上一座细致工整的小寺庙坐北朝南,黄河在西边奔腾,北边是一个小村。高高低低的梁峁上全是梯田,道路两侧是那些顽强的杨树,再向北一道古老的长城边墙残垣,时有时无起伏着,高踞河岸之上。
  庙的面积不大,但十分精致,只有一进院落,左右严格对称,建造得十分紧凑,正殿背后的小庙里还有精美壁画。院内两株古柏参天,枝叶扶疏,亭亭如盖,一个人一抱都抱不下来,一株尚存,另一株则毁于雷电,仅剩被烧毁的一存躯干。
  这座庙显然已经荒废好多年了。侧殿旁有两通碑,一为道光时刻,一为咸丰时刻。咸丰六年的碑记载的是修戏台的事,文辞粗砺不可读,而道光碑记重修大殿事,文辞训达,颇为壮观。这段文字一开始就描述寺沟的地理环境,很凝炼。
  护宁寺者,河曲之古刹也。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隆,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残破的庙宇规制仍存,殿宇里面佛像泥胎已经荡然无存,但从碑记里我们不难想像当年神佛同聚,香火鼎盛的场面。碑记也没有明确记载庙宇起始建筑年代,只是猜测建于北宋,至于根据为何,不得而知。或许,只有寺院当心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柏能告诉我们一点什么。碑体已经倒下去,文字也涣漫不清。那一天,天空抖抖擞擞地下起一阵微雨,雨滴洒碑面上,碑记文字忽然像谜底一样呈现在眼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辨识着文字,然后再着一人抄录下来。抄完了,雨也停下来。字迹重新隐退在石碑冰冷的纹理深处,而当年边地军民纷纷集款筑庙的忙碌身影偏偏浮现出来。因大兴缔造,有仍旧而维新者,内院之正殿,东西殿,南殿伽蓝观音,庙外左右所列之河神、龙王庙,外院之广胤堂、韦陀亭,昔皆土辟,今易而砖之,取其坚也。有新建者,佛殿东西之文昌庙、关帝庙,南殿东西隅之钟鼓楼,殿东西旁之孤魂庙、比丘庙,寺外戏楼,前空其基,今修而成之,昭其制也。他如禅室、山门,一改作,一迁移,非欲壮观,欲其称也。高下合度,内外称局,虽不比西方之五舍,而焕然一新,亦未始不可以垂后。
  这一座小小的,显得有些过分秀气的庙宇,竟然容纳了如此众多的神仙菩萨。从实地来看,大殿、配殿、东厢、西厢,不管大殿小殿,各有所祀:正殿三世佛,左文昌庙,右关帝庙,还有观音殿、地藏殿、瘟神庙、孤魂庙、龙王庙、山神庙等十座庙堂。
  事实上,这种神佛同居,儒佛道合一的庙宇格局,恰恰是乡土社会中的淫祀现象。但寺沟的护宁寺却有其特殊之处,正因为这份特殊,便赋予了这座黄土高原上精致异常的小庙以特殊的意义。
  碑记留下一份当年输银重建的名单。这份名单很长。老牛湾、桦林营、老营城的千名把总牵头,四方百姓紧跟其后。神佛共舞,军民同乐,下看黄河,仰瞻紫塞,一代一代的守边将士,一边警惕而忧惧地守护着烽火台,一边偷空将自己的期盼、理想和寄托淋漓尽致地放在这座精致的建筑里面。
  偏头关一带,防务最急,墙垒的长城,铁打的营盘,迤迤逦逦,盘根错节。但是,从历史的记载中,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大的战事和紧急的边情。许多研究者对此大惑不解,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或者说,这竟是历史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明代万家寨守备万恭在一个奏折里称:“自老牛湾至于险崖,河急不冻,据强而防。自险崖至于阴湾,河缓始冰,废墙以守”。
原来,从老牛湾至寺沟上游一带,因为水流急湍,即便严冬时节也从来不封冻,一条长城在大多数时间不过是一个摆设。
  所以,寺沟这座小庙才能如此从容。这真是历史不经意间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诡诘。

4、野渡


(图片由网友 @竹骨风铃 提供)


  关河口老渡和寺沟老渡,在今天显然是一个很不重要的野渡,加上上游万家寨和下游太子滩,都架起了公路桥和浮桥,这两个渡口仅供两岸在收获季节贩运时蔬之用,或者,时而过年过节,村子里唱戏,两岸亲戚要靠一只小船往来。百尺悬崖,一条大河,一条小木船,是两岸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扶着一段长城残垣,残垣下面深谷幽幽,河水喧哗着一河嘲弄,大家才发现,悬崖的底端,树木成行,田畦整齐,是一块狭长的河滩地。河里,有一只小划子,是寺沟村里人在打鱼。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