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忻州旅游

杨家将遗址风景区

发布时间:2013-12-23 09:28:28

摘自山西省代县人民政府网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位于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是北宋名将杨业满门英烈宗祭之地。与此相关的七郎墓是雁门古战场杨家将镇守边关留下的唯一墓冢,胡峪口六郎城则为宋代边隘军事戍守工程,以及散布代州境内的其他杨家遗存,为弥足珍贵的雁门杨家将文化实证,是雁门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忠武祠,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祠堂面南而建,祠南向,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题名“颂德楼”。楼前有古槐两株,粗状挺拔。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缢“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共祠名。祠堂公前后院,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站,殿内塑二十二尊像。正中神龛内,是杨业和佘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是杨族历代名将塑像。姿容伟俊,气宇轩昂。

   主要景点:

   [杨忠武祠]    位于枣林镇鹿蹄涧村,为杨氏宗祭主建筑群,因杨业谥“忠武”而名。祠堂座北向南,对面3间楼台为“颂德楼”,先称祭台后称戏台,台前古槐2株,粗壮挺拔,至为茂盛。祠门3间,上飞甍居高,下石阶着地,各悬一匾,分曰“奕世良将”、“一堂忠义”、“三晋良将”,门楣正中书“忠武祠”。祠门内侧抄录北宋皇帝关于杨家诰敕10篇。祠分前后两院,前院东西配殿各3间,北为祠堂主建筑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悬4匾,竖匾为“敕建”,横匾为“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柱悬联匾,上联“丰功伟绩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下联“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年佩青城”。内塑像22尊,中为杨业与佘太君夫妇,两侧为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光、杨延辉、杨延昭、杨延郎、杨延兴、杨延玉八子,东西南三面为杨氏历代名将,均资容伟俊,气宇轩昂。后院中列鹿蹄石,祠中存碑6通。宋代著名诗人苏辙题诗:“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鹿蹄石]    存于杨忠武祠,高约2米,座为四层,雕山形人物鸟兽。石色青翠,玲珑剔透,上嵌鹿蹄迹,下为仰覆莲座,束腰镌“泰定元年(1327)”四字。相传,杨业14世孙杨友与杨山到坚州马峪河狩猎,忽见一只梅花鹿跑来,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立刻带箭奔逃,兄弟两个率兵紧追不舍,翻沟越涧直至代州地面联庄。正待捕捉时,巨鹿突然遁入地下,杨家兄弟即令士兵掘地寻找,深挖到三尺却见一块巨石,上雕那只带箭的梅花鹿。杨家后裔便认为这里是祥瑞之地,改联庄为鹿蹄涧村,举族搬迁于此并建宗祠以祭先烈。

   [杨氏宗卷]    存于杨忠武祠,为宋代遗物,素绢如幅,卷长8.1米宽0.39米,排列顺序先为传记次为画像再为名人赞诗。

   [忠祠牌楼]    三座,一址通往杨忠武祠路口处,座北向南四柱七顶,蓝底金字,上书“天波杨府”。一址杨忠武祠前西,为四柱七顶结构,上书“正谊明道”,乃出西汉董仲舒之语。一址杨忠武祠前东,同为四柱七顶结构,上书“廉垂四知”,乃出东汉杨震之语。

   [穆桂英洞]    址在峨口镇木角村,为杨家女将穆桂英储备粮草和武器洞库。依山傍势,形势险要,洞前置长方形巨石,周留铁箍印痕,为插旗礅石。附近存穆柯寨遗迹。

   [杨七郎陵]    位于枣林镇东留属村东南,下为汉白玉墓基,上为黑石圆形墓冢,冢周3米。墓基四面平台,汉白玉护栏,前立石人文武士各一尊。石碑两通,一通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敕立墓碑,书“宋赠武通将军延兴杨公神墓”,一通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立艺文碑,载:“残碣苔深绣断文/路旁指点七郎坟//岳家父子杨兄弟/三百年来共战勋。”陵园内沿墓冢轴线,依次建祭台、献殿,东西配殿各5间,周植青松翠柏,红墙碧瓦颇具“无敌”气势。

   [杨六郎城]    位于枣林镇盆窑村东,为宋代杨六郎驻军营地,背依连绵起伏的勾注山脉,南俯横亘东西的滹沱河水,城高6米,周约3000米,是宋代雁门关隘军事防御工程之一,是雁门杨家将文化重要实证。

  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大殿

  杨七郎陵园

  八娘子大战番兵

飞龙山宋军显神威

  令公遂城收义子

  六郎魏府救真宗

母子合力救天王

佘太君百岁挂帅

探军情深山问樵

 五郎斧逼刘黑达

杨家将凯旋归来 

 杨令公

杨六郎收孟良 

  

杨六郎义取北境

 

杨门女将出征归来 

杨业归宋  

  

 杨业血战两狼山  

  

杨宗保称雄白虎阵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