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新闻网 作者: 王丹 刘爱秀 郭俊卿 来源:忻州日报
宁武关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是明代山西的“外三关”(偏头关、雁门关、宁武关)之一。
宁武关位于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依靠两脉山系伸展开来形成天然屏障。恢河自城关西南的分水岭发源,绕城而过,向东北劈开一条漫长的峡谷,两岸诸峰对峙,隘口奇险。宁武关北倚内长城,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东连雁门,西接偏头,地处“三关”中路,具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现有北同蒲铁路穿过,又有公路通向四方,是晋北的交通要地。
宁武关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关城设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设关以来统宁武、阳方、朔宁等12堡,此前自洪武以来为太原五卫之左前卫。嘉靖十九年(1540年)配备三关总兵驻守,统领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三关军务,为山西镇,史称“ 楼烦重镇”。至此,山西由原来大同一镇变二镇。宁武关所辖20多公里长城,有关口数座,最大的是阳方口。阳方口为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所筑,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增修,素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断的与少数民族征战的朝代。当时为了抵御外族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即内长城和外长城。内边指从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于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边防考》记载“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自设立以来,它的防御功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有效地挡住了外族的入侵。明正德八年(1513)外族骑兵从大同入犯,进攻宁武关,企图由此进入晋中。守关官兵奋起抵抗,战败外族兵,保卫了晋中的安全。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三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
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在宁武关几百年来的战役记录中,明末崇祯年间发生了一场极其重要的大战。由于前几任皇帝的横征暴敛,以及对于外族的多次用兵,到了崇祯皇帝期间,国库空虚。而此时外族势力逐渐弱小,满洲势力大增。为取得战争胜利,崇祯皇帝加征兵饷。朝廷征一分,官员征十分。朝野腐败激起了民变。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陕、晋大地。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随即率大军北渡黄河,取道山西进行北伐。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太原。当向北攻克雁门关准备攻击大同时,发现明军在宁武关聚集了大批军队,有侧击起义军的企图,宁武关成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北上的堡垒。李自成有些害怕,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关。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考虑到宁武关在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成又返身南下,农民起义军苦战七天七夜,付出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宁武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起义军最终破城全歼了守关的明军,但仗打得非常艰苦。如此惨烈的战争见证了宁武关的险要和坚固,也见证了明王朝的衰败。更说明了宁武关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宁武关也因此闻名天下。
到清代因为与蒙古的关系和睦,宁武关的要冲、防御作用基本丧失,宁武关城成了祥和的聚居之地,遂将关城改为府城。其防御设施和内长城也逐渐废弃。
在现代战争中,宁武关也是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宁武县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 年,日伪军一万余人分四路围攻晋西北根据地,并占领了宁武等七县城。八路军120师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击败其它各地的敌人,然后以主力在宁武关外围活动,切断敌军归路,并以一部分紧逼宁武城。这时宁武之敌出宁武关,在阳方口南下敌人的接应下,弃城北窜,120师终于收复了宁武城。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120师以截断同蒲路北段交通为目的,以主力破击宁武关南段,在宁武、忻口展开激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周长3.5公里余。宁武关城,今除存极少的零星夯土残墙外,基本上已被拆毁,但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为三层三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 余米,气势宏伟。鼓楼内陈列的文物有当年修筑长城时用过的大水缸和戍守长城的将士们使用过的各种兵器。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宁武关以山川险隘、战争不绝、民风淳朴、恶仗盖世名闻遐迩,是研究古代战争、战例、民族融合等重要的实物资料。(作者均系忻州市文物局干部)
编辑: 闫凤婷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