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忻州文化产业网
老忻州人指清代至民国山西忻县之人,随着走西口的大潮,他们从晋北走到包头。忻州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在清政府开发蒙边政策的感召下,走包头走出了晋商的辉煌,亦走出了西口文明。
永合成独占半个包头城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博托河西岸形成包头村,历称“西包头”,山西忻县人智姓来到包头。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智成文在包头村的南部(今包头前街南)就有了地产。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智家开办的永合成已成包头富商,主要经营旅蒙业。道光初年,智天福、智天有在包头西街空地租札梗甲补地为业。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5年),智周租巴氏家族卜扣的南龙王庙地一段,“永远耕种为业”。从而包头俗语称:“要住永合成,先学排渠打坝垒圪塄。”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龙泉寺碑文中永合成已成捐资大户。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包头城垣建成,城垣内永合成地占了半个包头城,至今仍有“永合成巷”的地名。永合成经营旅蒙业、农业、河路粮油业,还开了永合成当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包头城内发洪水,因包头城垣内北为大青山台地,永合成地为台地南的平地,洪水过后永合成地有数尺淤泥,无法耕种成了荒滩,从此智姓靠佃卖土地为业。1915年,天义成经理张如猷买智家70亩地,建起平康公司(妓院)。1946年,徐元善、刘镇远向智存仁购置80亩地,建成果园(今东河区人民公园)。
包头皮毛业三大“西庄”
1926年《中外经济周刊》记载:“专走新疆、甘肃者曰西庄,专以杂货来换取皮毛及药材,营此业有凡七家,义成昌、大义长、德兴源三家最著。”而义成昌、大义长、德兴源皆是老忻州人开设的皮毛店,亦属杂货行。
义成昌财东是忻县王、石两家,资本一万两白银。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业,在包头设总号,归化城(呼和浩特)设分号,还在甘、青、宁等地设13个分庄。经理先后为冯增、李鹏、侯长清、孙振礽、张怀远。民国初,营业额达30000至50000元,有财股、身股20股,三年结账分红,每股达6000至7000两白银。义成昌店规十分严格,不做买空卖空“虎盘”买卖,不准带家眷到包头等。1933年倒闭,欠外债30000余元。
大义长财东是忻县郜廷瑞、郜廷瑜、郜廷环、郜家鼎,出资6000两白银。乾隆年间,在包头草市街开业,经理先后为牛光明、侯焕文、贾遂成等。民国初有13.8股,三年分红曾每股分8000两白银。在肃州设有分庄,从京津、广州买入杂货,雇驼户或船运至甘肃、宁夏、青海换取毛皮、药材等。1932年,生意不景气,郜家四户每户又出资25000元。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大义长在天津的80000斤羊绒跌价十分之六,1934年迫使破产,挂了近二百年的木质金字“大义长”牌匾被摘了下来。
德兴源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开业,忻县任生遇投资10000元(银元),经理先后为李逢信、张逢汉、牛宾,从业人员二十余人,全部是忻县人,在今东河区中山路西。1926年,有资本4000元,营业额20000元至40000元。最多每股分红为5000元。在青海西宁设有分庄。1930年歇业。
忻州帮独霸杂货行
走包头的忻州人最多的是经营杂货行,形成忻州帮。道光年间开设的有德顺成,光绪年间开设的有天合永、永顺恒、源顺泰、德春西等,至今还有“天合永”的地名。杂货行最早是与蒙古族交易,其店面招牌,皆有蒙、汉两种文字。铺面简朴,而店内货物殷实,“上至杂货布匹,下至铁柳圪搅棍棒”。他们从京、津输入洋布、斜纹布、铁、红白糖、绸缎,从京、津、武汉输入茶,从山西曲沃输入生烟,从河南清华镇输入水烟,从河曲输入粗瓷,从山西阳泉、榆次输入铁锅等。
杂货行历来以赊销为主,按“常骡算期”付款。他们坚守诚信,开出的帖子比现钱还顶用,至今源顺泰的后人还保留着源顺泰的帖子,用微刻《朱子治家格言》来防伪。这几家大的杂货店在天津坐码头,专门了解行情。“买卖人当了客,坐官的入了阁”,“客”就是指旅居他乡坐码头的,犹如官入了古代中央官署。杂货行站柜者是非常精明的“导购”,多数会说几句蒙语,以便接待蒙古老乡。顾客最多的是农民,卖布时就说:“这是行唐(河北地名,产棉花,织的布质量好)不改机,穿上赛驴皮,不穿您个比低(不买就会倒霉),也穿个败兴(不痛快)。”忻州帮的店员,家眷依然都在口里,学徒三年才能回趟家。
井坪香瓜甜又脆
嘉庆年间,忻州人杨儒先的前辈在南龙王庙一带租巴氏家族40亩土地农耕,名为“四合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二月八日地契写明计地贰拾捌亩“情愿出佃与四合园永远耕种营业”。他们用山西忻州种植的老办法,叶类蔬菜小畦直播,果类菜移苗定植,播种时手撒菜籽。把大地平整为小块菜地,浇水省事又省水。在包头萨拉齐还有忻州营、忻定营的村名,种大田作物。
在包头城垣西北有一井坪村,早在乾隆年间忻州人就来此定居务农。井坪村最有特色的产品是香瓜。他们根据包头地区“十年九旱”的特点,采取开窝子种瓜,这样便于担水增墒,点种保苗,“见苗一半收”;其次,用腐熟好的粪肥集中施肥于窝内,发挥肥效;再次,苗期到坐瓜勤锄草,适时打掐,从而产的香瓜又甜又脆,亩产达2000公斤。每到夏季,包头街上叫卖香瓜声不断:“井坪香瓜瓜,又甜又脆!”“白梨脆,吃上不瞌睡!”拿起香瓜香气扑鼻。每年农历七月,井坪举办庙会,人声鼎沸,听大戏,吃香瓜,是老包头人一大盛事。
王鸿文血洒西口外
王鸿文,字固斋,山西忻州人,归绥中学堂毕业。1906年,山西同盟会员王建屏(忻州人)到包头、萨拉齐一带进行革命活动,王鸿文经王建屏介绍加入同盟会,曾在教会学校任教,在包头马王庙两等学堂等地宣传共和思想,还在包头以摆摊算卦为名结交反清人士,后在咨议局当文牍
武昌起义后,王鸿文与马王庙两等学堂堂长郭鸿霖成立了地方自治筹备处,宣传“革命军不日到包”。1911年12月24日,包头“马号巷事件”发生,革命党人被镇压。不久,王鸿文被捕,被杀害在萨拉齐西辕门外。萨拉齐厅同知呼延赓向绥远城将军堃岫请功称:“将祸首郭鸿霖、王鸿文先后擒拿正法,地方人心治安”。
王鸿文被杀后,革命党人并未停止斗争,“而首祸王鸿文等党羽甚众,仍在该镇盘踞煽动,势甚危急。”(《辛亥革命》卷六)王鸿文等忻州革命义士,为共和在西包头成仁尽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塞外忻州一画家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忻州人侯子符的祖父在包头长胜街开了崇义森木匠铺。其父侯福田将生意愈做愈大,生产水桶、驮架等“七十二架”,还购置一处大院。
侯子符生于1902年,他曾在忻州帮义成昌当伙计。1927年,侯子符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多次拜师王青芳、于墨林、杨伴墨、蒋兆和、李苦禅、陆鸿年、李绣珊、赵幼云、郭大中等名家,并在北京崇文门苏州胡同26号组织“忻定试馆”,经常与忻州、定襄等地的书法绘画爱好者交流,使他的书法、绘画大有长进。他还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出版《养心轩珍藏》。他的书法形、意、情别具一格,绘画犹为擅长梅、兰、竹、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1946年,侯子符回包继承父业,经营崇义森,曾任包头木业公会理事长。1955年病逝于包头。
老忻州商贾出名多
老忻州人走包头,走出众多出名的商贾,除忻州人在包头开设的义成昌、大义长、德兴隆、永顺恒、天合永、源顺泰、德顺成、崇义森外,还有蒙古行德春西的连银达、田房牙纪天裕德的郭鸿喜、钱庄复盛西的王悦仁、米面业大有魁的刘守祥、酱业复和永的傅丹亭、旅蒙业聚锦店的郝子英、蒙古商业公会常务理事于星甫和书记郝向荣、杂货行信和源的孙海泉、曾任包头商会副会长的杂货行大益西经理孙志义等,都是包头商界的头面人物。
忻县与定襄县相邻,两县走西口的人来包头后便组成了忻定社。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龙泉寺的碑文中就有忻定社。社设有总会首,是终身制,忻州人李鹏、孙海泉曾为总会首。还有散会首,忻县、定襄各3人,是义务职。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过社日,在关帝庙唱戏三天。两县商户、跑街的、财东、店伙计都要出布施,用于唱戏、领牲、伙食。忻定社还有一处房产,每年收房租200元。有瘗坟一处,四面有围墙,有一大厅存放欲待回老家的灵柩。至民国初,有一百余座忻州人坟墓。也不知一代代走西口的忻州人有多少安眠口外黄土地,又有多少客死口外又落叶归根回到口里。
1946年,走西口的山西人组成的忻定社、交城社、祁太社、河曲社、云朔社共同组成山西同乡理事会,会址在西阁外7号。走西口人来包头,可到同乡会开具证明,然后进城投靠“相与”谋生。
近三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老忻州人走包头,有的落户包头,有的又返回老家。他们将三晋文化带到蒙古族聚居地形成西口文化,又将西口文化带回去融入三晋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融和繁荣。
(作者系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