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故事

刘计生的口外生涯

发布时间:2014-02-24 09:14:06

  神池县长畛乡前梨树洼村,有一位八旬老人,叫刘计生。老人虽然年过八旬,却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思维敏捷。为了生活,老人一生走南闯北,历尽苦难。如今,他是儿孙满堂,正和老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夸老人的儿女们,不但个个有出息,而且个个孝顺时,老人对我说:“我现在的日子,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说别的,就说猪羊肉吧,冰柜里就经常放着,儿女们你也给拿,我也给拿,老两口吃也吃不了,只好费点电,放在冰柜里。”停了一下,他又说道:“唉,现在是好了,我年轻时受的罪,那是说也说不完。”接着,他给我讲起了他的一段口外生涯。

  三年困难时期,虽然各级政府百般阻拦,可好多农民又偷偷地跑起了口外。1961年正月,刘计生告别了家人,跑到了今天的包头市石拐区。他之所以往石拐跑,一是因为他的一位亲戚住在那里,二是因为石拐是矿区,好找活儿干。

  当时,石拐区有三个公社,有矿区,有农区,有菜区。刘计生去的是一个专产蔬菜的公社。这个公社的社员,虽是农民,吃的却是供应粮。在那位亲戚的帮助下,刘计生一家五口的户,落在了这个公社的一个生产队里。

  那时,从口里跑到口外的山西人,还有陕西人及别省的人,不计其数。他们想方设法要在口外落脚生根。有门路的,下了户,落了脚。没门路的,到处打游击,其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内蒙古的各个矿山挖煤、掏矿。看到贴出来的告示,刘计生知道自己一家可以落户后,他马上给老婆发电报,让老婆带上三个孩子,赶快到石拐来。三个孩子中,老大九岁,老二七岁,老三五岁。

  备受饥饿折磨的老婆孩子,接到电报后,万分高兴,马上动身,赶到了石拐。刘计生先在水库工地上干活,后来托人找关系,当了队里的一名记工员。老婆呢?给队里种菜。安顿下来后,生活虽不富裕,但比起在口里过挨饿的日子,不知要强多少倍。当记工员,不用干活,挣的却是高工分。老婆呢?在菜地里干活,也远没有在口里的农业社干活累。吃的呢?除了供应的粮食外,主要是蔬菜。由于他们刚从口里出来,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肚里没有一点油水,所以,供应的那点粮食总是不够吃。蔬菜倒是不缺,可吃上不顶事。石拐的居民,山西、陕西的很多。光是刘计生认识的神池老乡,就有十几个。刘计生没事时,就提着些蔬菜去看这些老乡。有一次,他又去看一位老乡,那位老乡不在,老婆在家。拉了一会儿家常后,老乡的老婆问他说,我看见你的脸色不好看,是不是吃不饱。刘计生说,菜倒是不缺,就是粮食不够。老乡的老婆说,我们的粮本子上,还有些高粱面和玉米面,你要是不嫌赖的话,就拿上粮本子买去吧。正说着,老乡回来了。老婆问男人能不能。男人说,你要是愿意,我更没意见。就这样,刘计生用老乡的粮本,买了将近百十来斤高粱面和玉米面。这位老乡的帮助,让刘计生一家度过了刚到口外后的第一道难关。

  后来,认识的人多了,办事就更顺利了。等到新山药掏下来后,全家人就再也没有因为吃的发过愁。第一道难关度过后,全家人是满心喜欢:还是口外好,要是还呆在口里的话,说不定早就饿死了。正当他们为全家人都能吃饱而高兴时,难关又摆在了他们面前。老三,就是五岁的那个女儿病了。三个孩子,老大、老三是女的,老二是男的。请了无数的医生,吃了无数的药,还是没能保住老三的性命。老三死后,老婆又大病一场,卧炕不起。又要当记工员,又要照看老婆,刘计生是忙得心神疲惫,焦头烂额。但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婆的病,总是不见好转。刘计生害怕了,他想回口里了。三女儿已经死在了口外,再不能让老婆也死在口外。熬到腊月后,看到老婆病情有点好转,他便决定回神池老家。

  那时,他们那个生产队,一个工分,能分一块多钱。过年时,一个大人能分27斤猪肉,一个小孩也能分13斤猪肉。在那个绝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猪肉的诱惑力可想而知。然而,刘计生连队里分猪肉都等不及,算上分红(社员靠工分在队里挣的钱),便于腊月二十三领着家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以前,口里派出去的干部,到处找人,想尽办法往回赶人。有人要回口里时,干部们是又帮这,又帮那,并且替你买好了火车票。可靠近年关时,好多人纷纷返乡,这些干部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刘计生想尽办法,才买上了从包头到大同的火车票,这趟车是开往太原的。年关时的火车上,人山人海。刘计生想补从大同到阳方口的车票,被身边的旅客拦住了:挤成这样,肯定没人查票。果然,一路上都没有人查票。

  那时,从阳方口到三岔,没有班车。有足够的旅客后,汽车站才会派一辆卡车,把这些旅客送走。

  总之,先挤火车,后坐卡车,再靠步行,腊月二十六,他们一家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神池县长畛乡前梨树洼村。

  刘计生一家回来了,而周围的人,仍然偷偷地往口外跑。再后来,好多人给女儿在口外找了人家,靠着儿女亲家这层关系,举家迁往口外。

  改革开放后,口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走口外的人一下子没有了。有几年,好多迁出去的人家又返了回来。

  时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八十多岁的刘计生老人,回忆起当年西口外的那段生涯,仍然是感叹不已。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