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西口文化研究

走西口“走”出一个河曲城

发布时间:2014-02-24 09:15:31

  文章来源:忻州文化产业网

  清朝初年,在满、蒙、汉大和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与“闯关东”、“下南洋”并称的“走西口”移民大潮。走西口“走”繁华了河套、包头、绥远城,“走”富了忻商、晋商,同时还“走”出一个河曲县城。

  早在数万年前,河曲一带就有先民居住,现存新石器遗址就有十多处。西周至春秋战国,晋西北属胡林游牧部落地。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策略后,收复胡林地,在此地修筑赵长城,使这里成为戍边卫国之边塞重地,也成为匈、汉杂居之地。隋朝修复秦长城,并有内、外长城之别。其西起宁夏,东经陕西榆林,从河曲石梯子过黄河,然后折向东北方向的偏关老营,在河曲沿黄河过境一百多里。旧志载,从关河口至石隘口,“计城二、堡七、边口二十有五”。旧志黄宅中《河源考》称,“吾邑以河曲名者,乃黄河入长城之一曲也”——河曲便因黄河进入长城之一曲而得名。

  但早先的河曲县城并不在如今的文笔镇。金贞元元年称河曲县时,其地理形势参照的县府所在地是河曲营(今旧县),系宋太兴国年间所建。当时,如今的县城所在地文笔镇叫河保营,亦称灰沟营,是一个河防军寨。由于黄河在这一带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从而冲刷、沉积成了从楼子营至石梯子之间呈“之”字型的约一百余里长、八万余亩河滩平地,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整个途程中形成的面积最大的的良滩沃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军大胜蒙古噶尔丹部,“口外”与“口里”逐渐统一政令。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先是下诏准许口里民人去口外种地贸易(但不准长期留住),后又准许口里民人在口外定居,蒙古地面的蒙、汉两族遂成“一家人”。之后,随着走“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河曲境内以西口古渡为中心的“娘娘口”、“石梯口”等十数个天然“水旱码头”的区位优势便逐渐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一艘可载物资10至15吨的大船从河套出发,一天即可到河曲,远可达临县的碛口、柳林的军渡等地,且只需少量人工开支,效益和速度堪与现在的一辆重型卡车相比。这十数个天然的“水旱码头”,共可停泊大船百余艘,日运输量至少也在一千吨以上,河保营便迅速成为一个“商贾辐辏”、“商业十分昌盛”的商业集散地,人口亦十倍于河曲营的旧城。于是,有关官员便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奏请将县府移驻河保营。迁治开拓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初六动工,共建堂屋署舍百余间,当年六月二十报竣。这样,原本是河防军寨的河保营,便发展成了山西长城诸多“西口”中唯一的县级城市。

  从此,这里的商贸活动更加繁盛。北京、内蒙古、河北、陕西、河南及本省太原、晋中、晋北各县商人纷纷到河曲开设商号。城内八大街店铺林立,人烟稠密。仅钱铺、油酒坊、货铺、旅店四大行就有204家。从河套、绥包至河曲的粮、货船只频繁往来,高脚运输又将货物不断从旱路运出运入。水旱流通,络绎不绝。有诗云其景曰:“一年似水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驮。”因此有人便将这里称为“小北京”。没有走西口,又哪有这一切?所以说,正是走西口“走”出了一个河曲城。

  附:

  移驻县治碑记

  清  刘日暄

  圣天子建极绥猷,与道同揆;贤列宪体国经野,因时制宜。即县治移驻,亦仰见君相之焦劳矣。河邑旧治,均四方里道,依山守险,原与州城相表里。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河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盖自人烟稠密,商贾辐辏,於斯为盛焉。前护抚宋,於乾隆二十七年,以河保营云集交衢之地,五方杂处,兵民繁错,烟户十倍旧城,爰奏请移驻,以资弹压,奉旨俞允。即令以原驻巡检衙署,扩充民房兴建,其经费,以旧署变价,并本邑额设繁费充用。但旧城居民寥落,旧署力难承买,业详请为义学公所之用。繁费又为前任修城借用。今估计建署银二千九百三十余两,扩充基金费且不在内。因自捐廉银八百余两。上请筹款拨济,下与邑之绅士庶民随力劝捐。乃蒙大中丞明谕,令通省各州县公贴繁费银一千五百两,而河邑之人亦遂急公愿捐,乐输恐后。夫如是,估建之费以足,购基之资尚赊;而扩基之势,则更有难焉者。何则?自巡署以至前街,比户百有十家,贫者乐售,饶者重迁,公事不可缓,民情又不可拂也。乃躬白诸上宪,请酌量於巡署之西,估愿售之房为基址。大二堂、仪门直建於中,门房、胥库、役隶诸房皆附焉。其东,则书房、客厅、厨灶、住屋、内马号之所在。其西,则捕衙、房署、监狱一切也。堂屋廨舍共计百余间。是工兴于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初六日,至八月二十日报竣移驻;而涂塈添设、黝垩除治之役,尚方兴于此日也。此皆加捐节费,与我邑绅士庶民同甘苦、共黾勉,咸乐底于成者也。夫旧署称通邑之适中,联臂指与州城,规模形势,称不易矣。而事与时宜,势难因仍,乃移驻於边要之区,弹压乎繁杂之地,诚经画之尽善,尤时措之咸宜也。乃知贤列宪痌□民瘼,司牧亦蒙其庇。圣天子达聪庶绩,陬壤咸荷其庥,不勒珉石,谁志不忘,谨记。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