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西口历史

走西口创造了“西口文化”

发布时间:2014-02-24 09:17:12

文章来源:内蒙古晨报 作者:张昊文

 

二人台《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里你娶过门,二月里你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们二人不成亲……”每当这首二人台《走西口》唱起来时,许多人就会流泪,就会想起祖辈们为了生存经杀虎口到口外谋生的那段历史。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还原我国北方地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这次重要的移民活动。

    没饭吃走西口

    我国北方地区在清朝和民国年间的这次重要的移民活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朝建立初期,对农民起义和抗清力量的镇压。当时的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们在此种情况下,选择了流亡。山西、陕西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孤身一人或携家带口,离开家乡,由土默川向西,或向当地人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潮流。

     从1690年开始,在杀虎口的路上走着一批批奔赴前线的士兵和跟随部队前进的商人。康熙皇帝亲率8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军粮供应成为决定战事胜败的关键,但是由于战场与后勤基地之间相隔万里,朝廷为此事一筹莫展,有地利之便的山西商人看到这个巨大的商机,主动请缨随军挑担运送军粮和补给,于是成千上万正愁没饭吃的山西农民离开土地,由此拉开了大规模“走西口”的序幕。并且山西、陕西和部分河北农民到归化城等地是为生活所迫才来的,主要从事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

    走西口是指哪里呢?最早指山西省右玉的杀虎口,后指归化城。因为走西口主要指从山西到内蒙古;就山西而言,一直指张家口为东口,指归化城为西口。1893年,俄国人、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内蒙古旅行考察时写道:“我在归化城曾多次见到官家的运输车辆上所标的地名都是‘西口’,这一名称也同样出现在当地驻军的号衣上。”俗语说“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到包头。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设置归绥道管理汉族移民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阴山和黄河,自古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屏障,先后被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西夏和蒙古族占据。中原王朝亦多次移民黄河南北,但随着北方民族的占据又大批迁徙中原。明代蒙古族占据塞北,与中原王朝围绕“封贡互市”进行长期的战争。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从此蒙汉之间相安无事。清代,政府对蒙古民族采取优抚政策,从而使“走西口”有了可能。清朝设立山西四道之一的归绥道,朔平府从大同府分出后归化城隶属于山西朔平府(府治在山西右玉县),后来将归化城厅分设归化城厅、萨拉齐厅、托克托城厅、清水河厅和和林格尔厅,称为山西的“口北五厅”,又取归化城和绥远城之名设立归绥道,辖口北五厅,道台衙门驻归化城,归化城为“首厅”。其后朔平府分出宁远厅给归绥道,大同府分出丰镇厅给归绥道,合称“口北七厅”,清末逐渐解除蒙禁,随着“贻谷放垦”和“移民实边”,内蒙古汉族移民多的地区相继划入归绥道,又设固阳厅、五原厅、东胜厅、陶林厅和兴和厅,合称“口北十二厅”。至今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归绥道及其辐射地区),人们生活习俗和语言仍与山西无多少差异,生活着因走西口来到内蒙古的山西移民后代。


     当时的归化城是北通蒙古和俄国,西通新疆和中亚甚至远及西欧,南至汉口再由汉口通华南,东至京城和天津港的要道,成为晋商云集之处。晋商过杀虎口入崞县(今原平),忻州,太原到达祁县,然后由祁县南下抵汉口,在武汉三镇采集中原物品,由归化城远销蒙古、俄国、新疆、中亚和欧洲。


     创造了“西口文化”


    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迁徙过来的农民,其中以晋北地区人数最多,是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古长城杀虎口进入和林或清水河以后,来到边塞以外的土默川的。这些“走西口”人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了“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形成经历了3个时期,公元1473年,鞑靼部达延汗继位,鞑靼部日益强盛,将6万户分左右翼分封诸子占据,其中鄂尔多斯万户驻牧黄河南(今鄂尔多斯市),土默特万户驻牧阴山以南。公元1532年,达延汗孙阿拉坦汗驻牧丰州滩(土默特平原)。这里原居住的汉族早已迁入中原,长城以北包括丰州滩称为塞外。这时塞外居住的汉民多为战争被掠夺而来,或者因封建剥削沉重和自然灾害逃亡而来。这为第一个时期,农业文化在这个时期兴起。在第二个时期城市文化开始兴起。1636年,后金政府置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公元1723年,清政府随着“走西口”人的骤增,设绥远城将军和归化厅等5厅,实行“蒙汉分治”。清政府逐渐开放到塞外的限制,可以持“龙票”(通行证)到塞外经商。蒙古族亦逐渐改变游牧生活,将“户口地”出租给“走西口”的汉族耕种。从而农耕文化逐渐代替游牧文化成为西口地域的主流文化。“走西口”人定居下来形成村镇。第三个时期为西口文化的成熟期。公元1809年,包头村改置为包头镇,而且逐渐成为我国西北皮毛集散重镇,标志着西口地域城市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西口地域城市文化的核心是晋商文化。通俗地讲,没有晋商就没有“西口城”。


     西口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因为汉族亦在西口地域吸收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精华,互相渗透,形成了西口文化独特内涵,蒙汉语合璧,蒙汉饮食合璧,服饰合璧,蒙汉风俗习惯合璧等。山西移民文化成为西口文化的主流。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