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戏曲

静乐道情

发布时间:2014-02-24 09:57:20

  一、静乐道情发展历史 

  道情起源于道教说唱音乐,由古代道歌发展而成,清代传入境内,唱腔吸收了大量民间艺术以及梆子戏等剧种的曲调,逐渐固定为现在的静乐道情曲调。 

  清末至民国年间,道情在本县盛行。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军扫荡,大多班社停止活动,只在根据地一些村庄编排道情小剧,宣传抗日救国政策和支前杀敌模范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道情出现新生与转折;“文革”期I司为冷落沉寂期,“文革"后为抢救复苏期。近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文对道情进行抢救、发展,现在道情还在为争创地方品牌而努力。 

  二、静乐道情基本内容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静乐道情同神池道情为一派系,但静乐道情通过多年演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唱腔有“七弯八转”的特色,民间有72调之说。音乐结构基本属“组曲体",但也有“板腔体"成份,主要曲牌有“平十字"、“苦十字”、“垛十字"、“一支梅”、“耍孩儿”、‘‘西江月”、“苦河路”、“七字调”、“九字调"、“九连环”、“盼五更”、“流水”、”介板”、“滚白"等,音乐较为丰富。在唱法上多采用“虚声"和字,委细婉转,善于抒发感情,尤其以感人肺腑的悲调出名。

  统戏代表剧目有:《经堂会》《阴阳扇》《化金钗》《打经堂》《刘全进瓜》《庙中会》《花亭》《杀惜》《对莲花》等剧目。

  三、静乐道情基本特征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经过长期岁月的演变发展,已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2、民间的庙会和交流会,形成了不同阶段内容演出的成套的固定程序的特征。3、既有对传统道情的继承,也有对北路、中路梆子以及二人台的吸收融合,因而形成了剧目的多元性和共存性。4、道情鼎盛时的套曲有72种,而现在只有1 3种。具有晋西北特色的道情,目前只有静乐和神池留存,大部分已经濒临灭绝.只有静乐道情仍然支撑着,因此具有稀有性。5、静乐道情的剧目大都来源于民间生活,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剧目具有浅显易懂又寓教于乐的民俗性。

  四、静乐道情的主要价值 

  具有明显民俗特征的静乐道情,在静乐、岚县、古交、娄烦等晋西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闭塞的晋西北主要的民间文化,是古老的道情遗存。发掘、抢救,保护静乐道情,其价值是巨大的。 

  1、在中国的地方戏剧中,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之后,道情中的一支流行于北方,主要分布于山西。山西道情有十个派系,而现在成规模留存下来的仅有静乐道情神池道情,发掘、抢救和保护,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地方戏剧,乃至对世界戏种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2、发掘、抢救、保护静乐道情,对静乐、晋北地区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