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有关情况,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市委常委会作以汇报。
一、运城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和明显标识
运城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古河东地区承担了人类文明进化中许多关键环节的重要任务,从女娲到炎黄,再到尧舜禹,古河东地区参与了人类早期社会形态逐步形成的过程,见证了人类文明渐次臻于完善。
(一)人类发源。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指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这样,中国就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垣曲则成为最早的人类发源地。
(二)祠庙之祖。万荣后土祠,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祠庙,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后土祠,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后土其实就是“女娲”。历史记载,黄帝在后土祠“扫地为坛”,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祭祀后土的先河。此后,仅汉、唐、宋就有8位皇帝先后20多次亲临万荣祭祀后土。
(三)火的使用。火的使用,堪称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学者在我市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考察时,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至少在183万年以上。因而学术界认为,西侯度人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开创了人类的用火史,把人类用火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四)蚕丝制衣。史载,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是运城市夏县西阴村人,她善于养蚕,教人“治丝茧以供衣服”,西阴村曾建有“先蚕娘娘”庙。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蚕茧标本。后又证明西阴发掘的半个茧壳是被人工割过的,而且结出这枚蚕茧的是家蚕而不是野蚕。这半个蚕茧及考证结果,是生活在河东一带的先民们人工饲养家蚕的物证。
(五)国家形成。从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到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尧、舜、禹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已经进入到较快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文明也有了相当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表现出我国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为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农耕稼穑。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耕文化起源于运城市稷山县。帝尧时期的后稷积极引导人们适应时令,播种各种农作物,教民稼穑,不遗余力,极大地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至今,在运城市稷山县一带,关于后稷教民稼穑的许多传说,仍绵延不绝。特别是稷益庙里的许多壁画,真实地展现了后稷教民稼穑、发展原始农业的动人场景。至今,粟、黍、高粱、大豆等,仍然是运城市一带重要的农作物。运城市平陆县枣园出土的牛耕耧播图,则为我国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组形象、权威、可靠的依据。
(七)治理洪水。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治水都发生在运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龙,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使先民安居在天雨淋不到、洪水冲不着的洞穴中。大禹治水,在运城大地上留下了凿龙门(现在也叫禹门)、开三门、望夫台、米汤沟、禹王城、大禹庙、大禹渡、禹王坟等众多的遗址和美丽动人的神奇传说,特别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被世代传为美谈。治水同时也带来了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的兴修。特别是盐池的治水工程及滩蓄、埝墙、河道引流于一体综合治理,层层设防,堪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人工开挖的姚暹渠距今已1500多年,仍在排洪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八)商贸开端。中国商贸业,始于三晋,三晋的商贸业,根在运城。首开中国商贸先河的第一人就是运城市临猗县的猗顿,靠畜牧业、贩潞盐成为巨富。山西省社科院晋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宋丽莉认为:河东盐商是晋商的肇端,河东盐商的精神是晋商精神的蓝本,晋商精神是对河东盐商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九)食盐开发。古河东盐池形成于7000万年前。运城,因盐池而兴,因盐运而得名,是一座盐务专城,全国仅此一家。由于池盐的生成方式“天日暴晒,集工捞采”,与井盐、海盐相比,简单易行,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是人们日常食用品、祭祀贡品、货币代用品、军需用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唐代运城盐池的收入曾占到全国赋税收入的八分之一,所以被历代统治者看作是“国之大宝”而予以保护和重视。在全中国众多盐场范围内,运城盐池有七个唯一:持有专名“盬”,全国唯一;盐池封神,全国唯一;皇帝赐号,全国唯一;盐庙规制,全国唯一;禁墙恢宏,全国唯一;盐运设城,全国唯一;盐务专学,全国唯一。运城盐池孕育了华夏民族,孕育了盬盐文化,也孕育了古中国最早的商业文明。
特别是,在1988年和2005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题里有“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在哪里?”正确答案是“山西省西南部,史称尧舜禹建都的地方,今称运城”。
以上九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考古成果充分说明,运城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根、最古的源,运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和明显标识,运城被确定为“古中国”所在地实至名归。
二、“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提出
我市的文物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共1600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在全国重点文物分布中,我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二的省份。但是,多年来,我们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造成各县(市、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看似多姿多彩,却形不成发展合力,造成“有说头没看头”的状况,有些专家学者批评运城是“满把好牌却无主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袁纯清书记视察运城时提出的城南治理要坚持“治湖、绿坡、兴业,建设生态智慧城”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刻反思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王清宪市长多次提出,运城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厚,如何把这些宝贵资源保护好、开发好,是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市各级各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大家一定要想透、说清、做实。今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挖掘和阐发运城深厚文化底蕴,提炼运城深厚文化内涵,我们先后邀请中央党校文史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智库服务地方发展”、“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等专题,召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运城)学术研讨会、第17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暨首届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深入分析了我市文化资源的特点、布局和开发价值,大家一致认为,运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和明显标识,应该紧紧抓住“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独特优势,努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王清宪市长在这两次研讨会上都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下转第二版)
关于努力将运城打造成以“古中国” 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汇报
(上接第一版)
至此,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更专业的视角,有了理论和学术上的支撑,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努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围绕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要重点做好的五方面工作
(一)以池神庙为中心,建设以运城盐池中禁门为标志的河东文化博物馆,打造“古中国”华夏之根展示区。就是在现有池神庙供奉“三神”(日神、风神、池神)的基础上,建设“三祖”(黄帝、炎帝、蚩尤)、“三圣”(唐尧、虞舜、夏禹)大殿,充分展示“古中国”、中华先祖起源的地望。
(二)以恢复盐湖区政府所在地的原巡盐察院为重点,打造“古运城”城市展示区。就是要恢复古老盐城的风貌,找回“古中国”的记忆。首先迁出盐湖区政府及原盐化局机关所在地,恢复原巡盐察院,并以巡盐察院为中界恢复“东商西署”的老运城元素符号,包括盐商大院、鼓楼、钟楼、河东盐务稽核分所、河东道台府衙大堂以及修缮好的谯楼。同时,结合老西街片区改造,恢复三场大使署和中山中学、运同、运署等,有计划地修复河东书院、运学、魏豹城遗址、蚩尤村、虞坂古盐道等,连同现存的由盐商捐资、明代巡盐御史吴楷主持修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王庙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组成运城鲜明的盐文化特色符号。
(三)以盐池和关帝庙、家庙等景点为中心,打造运城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展示区。就是把盐池和关帝庙、家庙同时开发,一同打造成运城文化旅游业的龙头,让游客同时领略关庙的人文景观和盐池的自然风光。为此,我们要扎实做好龙头旅游区的总体规划,目前要积极修复盐池的哑姑泉、池神庙、部分禁墙和三座禁门等景观,同时以独特独创的“盬”字造型,吸引人们了解运城、感知运城、宣传运城,另外做好盐池的转型开发项目,发挥盐池休闲、养生、观光等作用。
(四)以舜帝陵庙、芮城永乐宫、古蒲津渡遗址等景点为链接,打造华夏根祖文明展示区。以舜帝陵庙、芮城永乐宫、古蒲津渡遗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景点,代表了“古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文明,文物管理部门和景点所在地政府应充分建设好、管理好、开发好这些文物旅游资源的价值。
(五)以中华曙猿、芮城西侯度、夏县西阴、禹王城遗址、万荣后土祠等遗址文化元素,打造古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就是聘请一流团队对这些具有“古中国”标识的旅游景点进行顶层设计,高端创意,整体规划,捆绑推出,使这一颗颗散落在河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中,成串连线,以点促面,形成品位较高、特色鲜明、不可替代的旅游线路。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古中国”研究力度。在国家层面组织国家级的专业人士、学术权威,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解读运城作为“古中国”标识的历史作用、现实意义和开发价值,为我们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学术氛围,从而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使河东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二是营造“古中国”舆论氛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科学策划、精心组织,创新形式、丰富手段,通过域内外各种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集中时段、集中版面、集中笔墨,对我市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造势。特别是,要邀请名气大、水平高、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权威媒体和刊物上发表有分量的学术言论,连掀我市打造“古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舆论热潮。
三是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山西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的大型人文类系列纪录片《盐》已经开始拍摄,共6集,将于2015年底在央视一套和九套播出。这部纪录片将以全球视野和宏大场面,向全国观众展现运城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是加快“古中国”展示区建设。今后一个时期,在充分保护好具有“古中国”标识建筑物的基础上,重点打造3个展示区,即“古中国”华夏之根展示区、“古运城”城市展示区和运城文化旅游产业龙头展示区,充分展示“古中国”、中华先祖起源的地望,构筑运城鲜明的盐文化特色符号,打造全球华人朝拜关公的圣地和中外游客休闲养生的胜地。
五是成立“古中国”项目团队。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广新、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成立运城市“古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项目运作团队,从整体规划、宣传造势、工程建设等事项上进行统一协调、安排、部署。
(本文系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在8月7日市委常委会议上作的情况汇报)
运城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