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博古迹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国家级文物)

发布时间:2014-10-29 14:10:27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发掘的A点洞

头骨出土情况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古人类遗址,位于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屯村海拔69.3米的金牛山之上,山周长1240米,面积约0.308平方公里,山东南有一大型溶洞,这就是26万年前的一处古人类居住地,是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最早的一处遗址。

  金牛山山体基岩是由前震旦纪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泥质板岩、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在山上发现四个第四纪堆积剖面,编号为A、B、C、D点,大量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出自A点洞穴。

  A洞位于山的东侧,1984年9月到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带领的考古系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在金牛山进行教学实习时,在A点洞穴的第七层底部,发现了一批罕见的古人类化石和他们的居住面,同层出土的还有大量动物化石。这次发现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同属于一个成人个体的人类骨骼化石,包括头骨、脊椎、尺骨、髋骨、腕骨、足骨和趾骨等50余件,其材料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特别是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的出土,震惊世界,添补了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空白,引起轰动。

  该遗址于1972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前,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时,曾在此发现过14种哺乳动物化石,1950年日本学者鹿间时夫作过报导。从1974年开始,辽宁省考古工作者、营口市文物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科研单位,先后对金牛山进行过10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旧石器和人类用火遗迹。特别是1984年9月的这一重大发现被列入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金牛山人头骨形态观察,既有早期智人阶段的进步特征,又有与北京猿人相似的原始特征,在人类发展阶段中,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发展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的发现对研究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行走步态和手的灵活程度、过渡阶段的人类体质特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不仅对研究古人类的体质特征,从而探讨当时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研究人类早期的历史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研究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转变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金牛山人”所处的时代,若稍早于20万年,则正是这个转变时期。人类考古学专家对“金牛山人”化石的详细研究,并和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详细地了解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具体情况,从而能填补这一发展系列上的重要缺环。若其时代接近于30万年,则为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时期似可提出新的解释,将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与人类化石同层位的地层中,还发现约20厘米厚的灰烬层,灰堆较集中,呈圆形,内含大量烧骨、土块。说明金牛山人长期用火。金牛山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不甚丰富,发现石制品20余件,大部分用脉石英制成,主要是刮削器和尖状器,都是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的石片加工而成。刮削器类型有单刃、复刃、半圆形等种类,器型较小,其文化特征与北京人相似。表明辽宁地区的原始文化与北京猿人有密切的关系。金牛山人使用这些简单的工具艰难地生存着,从许多碎骨分析,当时他们已懂得断骨吸髓,补充食物来源。考古专家认为:“根据厚达1.5米文化层的连续堆积,9个灰堆的连续使用和大量的碎骨片及一定数量的烧骨和石制品,不可能是短期时间所形成的,所以金牛山A点旧石器遗址是金牛山人久居之所。”

来源:营口市文广局

主办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