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后土文化

品字台 对台戏 三台戏——万荣后土祠“品”字形戏剧舞台历史沿革考

发布时间:2016-05-03 15:35:25

(万荣后土祠“品”字形戏剧舞台)

  万荣庙前后土祠里,有一组驰名海内外的“品”字形戏剧舞台,形式独特,结构巧妙。
  品字台的整体是由祠中间两个并排舞台和祠前山门过厅舞台组合而成,形状类似“品”字。品字台同时能演三台戏或两台戏,也能一台戏单独演出。它可与北京颐和园的三层戏楼相媲美,是对我国戏剧舞台的过厅台、并台两种舞台形式的再发展,展现了我国黄河古文化的一个方面。

  “品”字台的首部,就是后土祠的过厅舞台。它是在后土祠山门门洞搭上一层3米左右高的木板而成的,上面可以演戏,下面可以照常过人。每逢庙会,舞台上面,生旦净末丑,鼓乐齐奏;舞台下面,士农工商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品”字台的后部,是由两个高低、大小、式样、风格都一样的舞台组成。排成了并台位置。和过厅台前后搭配,正好成为“品”字形。当地老百姓把并台东边的叫东台,把西边的称西台。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是后土祠的庙会。届时,社家就请来两个戏班在东西台同时演出,老百姓称之为对台戏(实际上是并台戏)。庙会的安排和策划是由10个村的社家轮流执掌。这10个村是:汤元(现已无人)、西头、斜口、庙前、闫村、大用、仓里、北中和、南中和、志范,以此类推,互相比赛,看谁家请的戏班最好,看哪一次庙会主持得最热闹。 

  后土祠的对台戏,讲究东起西落火炮戏。就是东台要先开始,西台要最后完。火炮戏主要是在开戏之前,以点炮为号,互相联络,双方都做好演出准备。一旦戏开演,鞭炮火铳齐鸣,战鼓锣钹一起敲,越卖力,越叫好,越激烈,越过瘾。生旦净末丑相继出满一台子,行当要全,缺一不可。舞台最中间垒着两张桌子,桌子上再放一把椅子,两边左右再各放一张桌子,桌子一边再放一把椅子,摆成宝塔形状。演员出场时,没有台词,只是在锣鼓声中按本行当的架势亮相,做一些程式动作。然后一个接一个上椅子,上桌子,最后上到中间最高的两张桌子上,像元帅坐帐一样往椅子上一坐,威风凛凛。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姿势,千媚百态。表演完后,从下场门慢慢而回,火炮戏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就开正戏,三插(折)一本,风雨无阻,要一直唱到鸡叫为止。  

  后土祠每年庙会的当晚是彻明戏,就是一天一夜不能刹戏。正会晚上,要给后土娘娘上贡,烧香的人太多,队伍排得老长,有的整整排了一夜,到天亮都还没轮上,只好到正殿外边的砖台上烧把香了却心愿。所以,两台戏一整夜都不能停。演员们都最怕正会这一天,不能卸妆,不能睡觉,饿了在后台吃块饼子,困了在箱子上滚一滚,锣鼓一敲,还得赶紧上场。
  新中国成立后,万荣、河津、乡宁、夏县、吉县等地的蒲剧团,都在后土祠里对过戏。河津剧团的“浪破天”小旦,《藏舟》撑船像水上漂一样,《杀狗》焦氏更是让人笑得肚子疼。乡宁剧团的老艺人白满仓,主演的《下河东》《出堂邑》叫人过瘾。夏县、吉县蒲剧团安排的剧目更是非常巧妙。《窦娥冤》对《混怨案》,《瑞罗帐》对《麟骨床》,全是生对生,旦对旦,各显技艺。最精彩的要数万荣剧团一次老师和学生的较量。东台是学生队,青年老生朱旭岗演出《寇准背靴》,花旦王印娥演出《卖水表花》,须生杜安龙演出《朱春登舍饭》,青衣孙引娣演出《贺太后骂殿》。西台是老师队,生角贾悦法演出拿手好戏《折桂斧》,“一声雷”薛京震演出《打渔杀家》,男青衣李维新演出《三上轿》,丑旦王万华演出《拾玉镯》。出台前,朱旭岗对薛京震老实说:“师傅,你是一声雷,你出去可要照护我们娃娃着!”但他一出台,又吹胡子又瞪眼,帽翅扇得团团转,背着靴子跑圈圈,台步快得一溜烟,一下子全把观众拉过去了。可惜《打渔杀家》一上场全是道白,戏太凉,“一声雷”干急出不了汗。等到萧恩打倒丁郎大声唱时,《寇准背靴》已经完场,气得“一声雷”一个月都不理朱旭岗。 

  后土祠里的“三台戏”,自建祠以来,就只演出过一次。算起来也有100多年了。当时,在山门过厅台演出的戏班,就是驰名晋陕的“寡妇剧社”。寡妇剧社,顾名思义,班主是个寡妇。寡妇家住山西蒲州府城,男人是蒲州城里有名的大财主,家财万贯。不幸早早去世,留下一个宝贝儿子,由寡妇支撑着这个家庭。寡妇把儿子视为终生依靠,万事由着孩子。这位小公子自小爱看戏,常常是爬到舞台的角角上看。一次,一位监台辱骂了这位小公子,说:“爱看戏,不会让你妈成立一个戏班。”不料,这句话逗恼了这位寡妇,她花费了很大一笔银子,成立了一个剧社。
  寡妇班子银子多,凡是这一带驰名的演员,她都出大价钱请来。当时最出名的三个,须生柴子红、燕子红和黑娃,都被请到了剧社。每个行当都是双套,双生、双旦、双丑、双净。就连拉二套和跑龙套的都出份子帐。但是角儿必须叫得响,人人要有绝活。搞得方圆十几个县都没有寡妇戏班的对手。
  “三台戏”演出时,后土祠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四周火炮响声不断。正殿献殿都摆满了由十社进贡的全猪全羊祭品,香厅檐下香烟缭绕,在唢呐声中,正殿的四屏门被徐徐拉开,十几个傧相读着祭文请后土娘娘观看“三台戏”。虔诚的子民密密麻麻跪了有十几亩大一片。
  “三台戏”的演出首先是由过厅台的寡妇戏班开始。寡妇班的幕布宽大豁亮,装台整齐。戏箱是专门从西安城秦腔剧社购置的,崭新一套。演员一出场,生旦净丑成双成对。甩头披,耍翎子、抡水袖、翻跟斗、吐火变脸、吹胡子瞪眼,紧张激烈,惊险有序。很快就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得到一个满堂彩。寡妇班演出的几天中,是场场出彩,场场赢人,天天不重戏,场场换把式,每个角儿都有他独到之处,真是唱念做打皆有味,文武喜悲功夫深。看得戏迷们肚子饿了,都顾不上吃饭,腿站乏了,弯腰蹲一蹲,反正不能耽误看戏。
  东台和西台的演员们,鼓足了吃奶的劲,还是稳不住阵势。观众中,年轻力壮的,全都挤到过厅台子前边去了。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和妇女们,他们不敢往人窝里挤,戏言说:“咱们老弱病残干脆唱空城计吧!”
  “三台戏”的演出,是后土祠戏剧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也是我国戏剧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惜这个光点一闪即逝,100多年了,后土祠里再也没有演过“三台戏”。有幸政府已经给后土祠拨款,开发修复。
  我们期待着后土祠兴旺发达,期待着后土戏剧文化发扬光大,期待着“品”字台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期待着很快看到“三台戏”。
  (来源:黄河晨报)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