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关公文化

关公最长的封号是封给永济关帝庙的

发布时间:2016-07-12 10:39:45

  关羽作为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被后世以神灵供奉进庙堂,确切讲始于隋代。隋代的国祚虽说不长,仅仅三十八年,但舶来的佛教在这一时期有着充分的表现。当然,这与统治阶级高层的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隋代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尊崇浮屠教。当时的蒲州人王耽,释号昙延,为中条名刹栖岩寺(故址在今永济市蒲州镇中条山上)住持。隋文帝对蒲州有感情,因为其父杨忠北周时曾任蒲州刺史。因而,隋文帝登基后隆重地对蒲州进行了巡幸,并于公元601年,诏赐舍利于全国八十州,在蒲州栖岩寺举行国家意义上的法事道场。关羽,便是在这一时期被尊为“护法伽蓝之神”,进入佛教庙堂的。

  唐代,仍然是崇尚佛教的王朝。蒲州普救寺,寺名赫然题着“敕建普救之寺”,是武则天的功德院。开元盛世时,唐玄宗携杨贵妃一度驾临蒲州栖岩寺进香。因为此事,栖岩寺山下的两个村子都改了名,分别称为候驾庄和撤驾庄。“安史之乱”爆发后,煌煌李唐元气大伤,国策尚武成为显著特点。“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这时候,关羽的“义勇”形象开始被统治阶级充分关注。急欲复兴国祚的唐肃宗,在平叛“安史之乱”表彰功臣时,对历朝各代的武将进行了精心搜剔。那位兴周伐商为周朝创下八百年国祚的吕尚,以“武成王”的身份荣耀地登上了皇家祀奉的神圣殿堂。作为武成王的配享,共有六十四位名将。关羽,便是其中之一,虽说地位还不是很高,但为后世各代皇家崇拜开启了先河。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尊崇道教但不抑佛。宋哲宗时,天下佛寺供奉“护法伽蓝之神”成为普遍现象。之后,沉湎于书画艺术的皇帝宋徽宗,则诏告天下说自己是“道君皇帝”,且两次晋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孝宗也曾两次仪式隆重地敕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蒙元入主中原后,释道并行。元太祖崇道,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奉关羽为“协天大帝”,并在关羽家乡蒲州地面上敕建道教宫观“大纯阳万寿宫”。元世祖信佛,释家举行法会用关羽为“监坛”。元文宗时,特赐关羽“壮缪义勇显灵武安英济王”封号。

  虽然,元代之前的诸多王朝均对关羽礼遇有加,但都没有脱离宗教的范畴。明代立国后,统治阶级晋封关羽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明代中期,关羽的“义勇”形象被大肆渲染。为安边防、凝聚民心、提振民族精神,明神宗初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赐庙额“显佑”。公元1624年,再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晋封关羽为帝,明神宗开创了历史第一。整个大明王朝,将关羽推崇到了“护国之神”的高度。

  敕封关羽达到顶峰的,当是爱新觉罗氏大清王朝。清廷入关后,共历十帝,其中就有七位皇帝对关羽进行了褒封加冕。清世祖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文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清穆宗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著圣道之精”、“明神道之正”,关羽在帝王心目中的地位可谓崇高和神圣到了极点。

  清代帝王对关羽的晋封,是最高统治者将关羽作为国家精神支撑的有力反映。这一现象,在清宣宗即位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需要重笔书写的是清德宗,即光绪皇帝。他虽贵为天子,实则是慈禧手中傀儡,尽管朝政大事多数由不得自己,但就意识形态而言,母子二人却达到了高度统一。他对关羽的敕封长达二十六字,创下了历史之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这一长长的封号与当时的蒲州府有关。再准确点讲,和蒲州府下辖的永济县的关帝庙有关。

  说及此事,还得追溯一下发生在光绪皇帝初登基时的一场自然灾害——丁丑大荒。公元1877年,山西大旱,持续三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永济县志》记载:“光绪三年,麦歉收。秋大旱,麦未种。赤地千里,山彤水枯,人相食,尸骸枕藉,迹遍道途,惟永济尤甚。全县设八局(韩阳、晓里、永乐、赵村、陶城、黄龙、栲栳、赵伊)赈灾。……四年,又遭大浸,人相食,流亡过半。五年,旱情甚之,蒲州四门外掘坑以埋死者,人争就坑剐食其肉。人不敢独行,恐被食之。民有父子、夫妇相食者。”单看这段文字记载,就令人毛骨悚然,完全可以想象整个山西地区灾情的严重性。

  三年大旱,官府赈灾达数十次之多,仍远远解决不了旱情。灾异时间跨度之长,波及范围之广,饿死黎民之众,使得朝廷手无所措。朝廷无计可施,光绪皇帝特颁诏书,在同治皇帝敕封关羽的基础上,加“宣德”二字,封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一封号,字数最多,压过了历代各朝所有皇帝对关羽的褒封。因为自明代开始形成、清代因袭下来关羽籍贯蒲州的民间认同,更加之蒲州府永济县灾情最为严重,光绪帝遂亲自题写“祈年大有”御匾,特派祭司官员一行来到蒲州府,在永济县关帝庙对关羽进行隆重的敕封、祭祀、赐匾。

  后来天降甘霖,连绵数日不息,蒲州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随之,“官向官,民向民,关公向的是蒲州人”的民谣在蒲州域内广为传播。消息报至朝廷,光绪皇帝欣喜若狂,即刻下诏,山西境内只要是供奉关羽的庙宇,不论官修民建、规模大小,全部给予敕封。

  按乾隆版《蒲州府志》“府城图”所绘,永济关帝庙旧址,位于蒲州城东瓮城门至鼓楼大道北侧,大门朝南,西邻都司署,东邻火神庙,规模甚是宏伟,始建年代不详。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蒲州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彻底废弃,如今仅存四大瓮城门及数段残破城墙遗迹。关于永济县关帝庙的损毁年代,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应在民国三十年(1942年)以后。

  虽然,永济县关帝庙甚至蒲州城都成为河东大地尘封的记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关羽最长的封号,历史上是封给永济县关帝庙的。这一点,是清代宫廷重笔载入史册的,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毋庸置疑,光绪皇帝对永济县关帝庙的敕封,不仅给蒲州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更是皇家崇拜关羽抵达巅峰最有力的明证。

  如今,任阳村的“皂角树关帝庙”,成为永济市境内现存的唯一的关帝庙。其初创于明代,清代屡次进行修复。庙内大殿左前,一通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此碑不仅记述了当年重修关帝庙的有关情况,并且赫然镌刻着关羽“生蒲州”的字迹。  杨孟冬

(来源:运城日报)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