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忻州要闻

“静乐裁缝”品牌 撬动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8-05-02 09:13:39

  “嚓、嚓、嚓”缝纫机的响声此起彼伏,缝纫女工们手脚麻利地缝制着衣服,整个车间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

  12月20日,在静乐县康家会村久冠服装厂车间内,妇女们正在熟练地加工着衣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关注忻州网

  42岁的吕改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4年,吕改变成为当地扶贫就业培训的第一批学员,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吕改变来到服装厂上班。“在服装厂干活,比外边方便多了,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把钱挣了。”吕改变很喜欢这份工作,她满意地说。目前,吕改变一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

  在这个服装厂内,与吕改变一样的贫困户有70多人,占到总厂人数的近6成。

  “以前这些贫困妇女在家务农没自信,如今得到扶贫就业岗位后,她们比一般人更加用心地去工作,而且,有一技在手,她们中的不少人还有能力去大城市打工,提高收入。”该服装厂负责人冯连永告诉记者,厂里大量吸纳贫困妇女进车间务工,不仅助力了县里扶贫攻坚工作,也增强了农村妇女的自信心。

  12月21日一大早,在静乐县王三梅组织的羊绒大衣半成品加工车间内,55岁的高月仙和52岁的妹妹高亮仙前去验收自己手缝的羊绒大衣。“大件衣服我一天能缝两件,小的差不多能缝4件,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高月仙告诉记者,村里很多家庭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在家缝制服装半成品,丰富了生活,收入也很可观。

  创条件筑巢引凤,移民户就近就业。近年来,静乐县委、县政府围绕“嫁接就业”“本地就业”“就近就业”的脱贫攻坚思路,将“静乐裁缝”品牌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对接,为贫困劳动力不离本土和不出家门就可以告别贫困开创了捷径。

  其中,引导经营者将服装半成品“送货进村”,交给不便离家、未能进厂的留守妇女在家里完成手工缝纫,让数以千计的闲置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见缝插针”“在家务工”,实现了增收。同时,创建了10个缝纫合作社,并把闲散妇女组织起来搞服装加工,构建了“大村有服装加工点、个体有手工缝制”的产业网络覆盖体系,为贫困户、移民户提供了上千个就近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静乐县拓展就业渠道,实现“本地就业和输出就业1+1”。在保洁、园艺等公益性岗位上安置贫困户超过260人。以经过培训的贫困农民为骨干,吸纳贫困户劳力,组织裁缝团队、餐饮团队,组团外出打工,全县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达3.3-3.6万人。

  扶志扶智扶技,静乐县让贫困群众变“没办法”为“会致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静乐县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成功破解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中移民户的就业难问题,让更多的贫困户在易地搬迁中有了获得感。

  其中,在建设杨家山、风沟等移民小区的同时,在临近处配套建设山西万国工坊服装加工厂等项目园区,为移民户提供了600个就业岗位,年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小区还推行物业合作社,增加搬迁户资产性收入,加上原有的四项24条扶贫政策不变,保障搬迁户生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同时,静乐县还强化“造血”功能,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劳动技能培训32班次,共培训农民16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8人,年内将达到1098人。有了新劳动技能的贫困农民,通过实践中的“传帮带”,带出了一支支劳务团队,目前全县12558名建档立卡劳动力中,常年务工人员达3363人,季节性半工半农务工人员达到5100人。

  1、静乐籍企业主返乡开办久冠服装厂,安排闲散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通过技术“传帮带”,打造“静乐裁缝”品牌,扩大增收效应。

  2、今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32班次,共培训农民164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98人,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能力。

3、在易地搬迁规划时,把拟建小区规划为县城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从多方面综合设计,使得集中安置点在远景规划上经得起时间检验,在社区功能上不输于县城任何区域。同时,在移民小区邻近处建设服装加工厂等项目园区,为移民户提供了6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到6000元。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李飞飞 

 

 

主办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