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运城

当两岸情谊遇上五千年文明

发布时间:2018-07-12 11:11:36

台湾青年学生一行在运城学院与同学们合影 (中国台湾网 全志强 摄)

    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但却从未想过与海峡另一岸的他们有幸在自己的家乡相遇。为期一周的“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台湾青年学生河东行”主题活动匆匆而逝。晚宴上大家初次相聚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却不曾想离别就在眼前。以前,如果提起台湾,除了浪漫的偶像剧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就会想到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的英子,想到白先勇为昆曲艺术的一生倾情努力,想到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柯景腾,沈佳宜,想到余光中老先生的那一首《乡愁》,那一篇《听听那冷雨》……而七天的相处,不仅仅是一次对家乡文化的重新了解与审视,也是一次了解台湾风土民俗的机会。

    七天里,我们一起感受了舜文化的魅力,一起见证了关公文化背后的忠义神勇,尤其是在参观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家庙的那一天,大家冒雨前行,紧跟讲解员倾听关老爷的传奇故事着实令我感动,唯有文化才能有此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或是一棵古树,或是一块匾额……仿佛都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关羽的一生。普救寺,莺莺塔,梨花深院更是让一路行程话题不断,《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而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一颦一笑间都流露出青春的悸动与对爱情的向往,我们会为张生翻墙而过的行为震惊,我们会为两人的私会羞涩,但我们却默默感谢红娘为两人的牵线搭桥。在交流中,两岸青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大团圆结局产生了思想碰撞,我们河东青年习惯于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而台湾青年学生或许是文化氛围的不同,带给我们更多可能的结局,如私奔,如惜别……在永恒的爱情话题上,穿越时空,谁曾想我们发出了如此多的声音,而这都见证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风采,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

台湾青年学生一行参观运城学院。(中国台湾网全志强 摄)

    这些天,我们惊叹大家对蒲津渡遗址大铁牛的偏爱,惊叹大家对《登鹳雀楼》不约而同的吟诵,也为大家对李家大院“善”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永乐宫壁画艺术的赞不绝口感动与欣慰,大家难忘永乐宫中笔断意不断的白色飘带,难忘李子用与英国妻子麦克蒂伦的惺惺相惜,难忘壶口瀑布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的壮观气概。在深重的根祖文化大槐树的观赏后,最开心的还属在新绛县参观“澄泥砚文化产业园”时,对制作砚台与绛州木版年画的浓厚兴趣,亲身参与其中不仅是玩得不亦乐乎,更多的是对工匠师傅的尊重与敬仰,是对泥土变砚台过程的好奇。离开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木版年画,带着工匠师傅在一版一刻之间对人间的美好期待,把这份浓浓的情意带去台湾。四十七年前,余老先生把乡愁寄存在邮票与船票里,而现在,我们把友情存放在一张亲身体验的年画里。

两岸青年学生一同游览历史文化景点。(中国台湾网全志强 摄)

    相逢总会有离别,这一次亲身将家乡五千年文化介绍给台湾友人更让我们珍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想把李叔同的《送别》唱给台湾的小伙伴们,这一次,没有长亭,没有古道,却可以一起看山外山的夕阳;天涯海角,知交在微信的联系下不再零落;带走山西的汾酒,在举杯间也不再是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人生难得相聚,别离也是为了再相逢。最后,想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送给大陆的小伙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希望我们对家乡的爱不变,情不移。

(本文作者为运城学院王醴彬)

(转自:中国台湾网)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