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运城

38载艰难探亲路 一生浓浓故乡情 ------记发生在盐湖台胞台属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1-02 09:55:34

▲区政府办资料陈列馆暨老干部活动中心

    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更是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随之光复,重回祖国怀抱。其后不久,由于中国内战延续,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海峡两岸许许多多的军民因为这场内战被裹挟其中,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认。直到1987年10月14日,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隔绝38年后两岸人民开始了寻亲探亲,实现了“团聚”。

    走进区政府办资料陈列馆,有这样一组老照片记载了那段隔海相望骨肉分离的历史,讲述了刻骨铭心终于团聚的故事,看到耄耋老人佝偻驼背与亲人一起的合影,不禁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和无限的感慨,勾起我们追寻台胞台属故事的强烈愿望。

 

贾文轩:别离之苦 归途之难

 

▲贾文轩(一排中)回乡探亲和家人在机场留影

    5月23日我们盐湖区台港澳办公室一行三人来到北城办怡景华庭小区,寻访一位名叫贾文轩的台湾籍老人,在25号楼我们见到了这位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和他的儿子、儿媳以及四个孙女。贾老显得非常苍老,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从他儿媳和孙女的叙述中得知,贾老1923年出生于运城市盐湖区老东街,今年已经96岁高龄。通过交谈,一个台湾老兵和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与亲人生离死别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逐渐展开。

    1949年,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140万人从大陆涌向了台湾,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分别。贾老就是其中的一员,当他和成千上万惊慌失措的人随军一起被带到海峡对岸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时,家中的孩子才不过三岁。

    独在异乡为异客,贾老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一个“外省人”,且不说谋生的艰难,内心最难熬的还是那份孤独的思念和绝望的等待。由于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回家简直是天方夜潭。思念亲爱的妻子,思念唯一的骨肉,思念远方的亲人。在此期间,贾老通过朋友多方打听想方设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但是又一次次失败,为了给家人寄钱被骗过,一次次通过秘密捎去书信,但也石沉大海,想家的苦如蚀骨的虫,日日夜夜侵蚀着贾老的心。贾老和战友们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海边,望着海峡的那头,喝得酩酊大醉。

    海峡的那头有他的妻儿。贾老在台湾一直未再娶,对家中妻儿的无限思念和想要回家的强烈念头支撑着他走过了四十年的孤独岁月。终于,他等到了。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当局开放同胞回乡探亲。1987年10月14日,在祖国大陆的努力推动和台湾民众强烈要求发展两岸交流的压力下,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方案。15日,台湾当局“内政部”公布有关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实施细则。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隔绝38年后两岸人民开始了寻亲探亲,1988年贾老终于踏上了回大陆探亲的旅途。辗转香港之后,终于回到大陆,在西安一眼便认出了接他回家日思夜想的妻儿。感情的阀门再也抑制不住,一家人泣泪相拥,诉说思念,久久不肯分开。虽然已逾四十年,离别时定格在脑海中的青年模样已被岁月雕琢上了沧桑,但此时只觉这半生的坚守与等待无比值得。

    迎接贾老的是一大家子人,其中还包括他刚出生的重孙。贾老特意给孩子取名为贾盼,盼阖家团圆,盼祖国统一。之后贾老便常年奔波在海峡两岸,每年都会申请回家住上一阵(因为政策原因每次签证只能居住3个月)。其中遗憾的是1996年妻子去世的时候贾老刚刚离陆回台,由于签证原因,没有办法再回来。2015年,92岁的贾老申请回大陆居住,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返回台湾。在我们结束采访8天以后,2019年5月31日贾老病故。

▲贾文轩(一排中)一家与台港澳办公室在怡景华庭合影

    贾老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战乱与和平,分离与团聚。老人家因为年事已高,在采访中时常陷入深思,思绪也经常混乱,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就是“在东街”。原来什么战争的创伤、生活的不易都可以忘了,但是家在哪里却是烙刻在骨子里的印记,连时间都无法剥夺。如今贾老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故事却深深的触动着我们,衷心盼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结束对峙状态,实现统一。

    通过采访贾老,我们清楚了解了当年国民党"拉壮丁"这段历史,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国民党在台湾借用“学国语”“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美好名义骗了不少年轻人到大陆打内战,他们大多一去无回,一生在大陆安家娶妻生子工作生活。其中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们的子女,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谋求祖国和平统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潘建民:血脉相连 致力统一

 

    踏着寻访的脚步,5月23日下午我们台港澳一行来到家住运城市盐湖区西城办的潘建民家中。

    潘建民的父亲是台湾人。1946年,不满20岁的他跟随国民党来到大陆打仗,整军起义后加入华东野战军,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的等战役。转业后在解虞县法院任书记员、审判员,后又到运城县物资公司担任副经理,1985年以正县级待遇离休。祖籍台湾的潘父在大陆成家立业,落地生根,同样经历了那段两岸对峙、骨肉分离、有亲不能见、有家不能回的时期。直到1988年才跟台湾老家的亲人联系上,1992年首次回到台湾探亲。几乎一生居运的潘父,盼望两岸统一,盼望回到故乡。1993年,离休多年的潘父,终于回到台湾定住,实现了叶落归根。据潘建民讲,他们的家庭就是当时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

 

▲潘建民(左一)参加国防部组织的建军50周年招待宴会

    现任盐湖区西城派出所副所长的潘建民,中共党员,作为一个在大陆土生土长的台二代,深切感受了父亲的离别之痛,从小便立志推动两岸关系。1976年12月参军入伍后,就在人民日报发表《台湾儿女怀念毛主席》《台湾儿女心向共产党》等多篇署名文章,歌颂党的政策。因为思想上积极向党靠拢,训练中吃苦耐劳,1977年被北京军区、总政治部推荐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大会和中央军委、国防部组织的建军50周年招待宴会,受到了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潘建民(一排右二)和部队首长合影

     1979年12月复员后就一直在公安系统,先后在交警队、刑警队、派出所等岗位工作。在此期间,因抢救落水儿童,受到运城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参加过打击“狼帮”等重特大刑事案件,连年被评为“运城市优秀责任区民警”。

    由于潘建民的特殊身份,2007年被任命为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长期联系和服务运城市的台胞,向台湾同胞宣传党的惠台政策,讲述大陆的发展变化,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潘建民说,自己长期从事对台工作,更能体会两岸民众的心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在省台联会

     今年59岁的潘建民在2017年辞去了省台联理事的职务,他的女儿潘莉接续他的志愿,成为了新一届的省台联理事,继续为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不懈努力。

▲台湾亲戚回大陆,潘建民向他们讲大陆政策

    采访中,潘建民提到,父亲也是共产党员,在回台湾之前特意要求保留共产党员身份。这一点让我们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让59岁的潘建民至今仍在大陆从事一线警务工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奋战,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积极贡献。

▲潘建民现工作照

    在为两岸统一,两岸发展的道路上,有无数像潘建民一样默默无为、无私付出的台湾同胞,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用赤诚爱心和无私付出,回报着家乡,回报着那片魂牵梦绕的热土。

 

翟克恲:情系家乡 慷慨助学

    在我们整理老照片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台胞翟克恲在运中设立“子贞奖学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多方打听,我们台港澳办公室在6月3日下午驱车来到时任运中校长的李季荣老师家中,开启了我们的采访之旅。

    在恒大绿洲10号楼我们见到了时任运中校长李季荣老师,李校长听了我们的来意,立刻就打开了话匣,滔滔不绝讲起了那段让他一生自豪、满怀感慨的历史。1989年,李季荣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当时的运中是运城市文革时期确定的五个重点中学之一,正县编制。学校历史悠久,前身为明日中学,历年来不论是生源,还是教学质量都走在了全市前列,当时能被派到运中,也是非常幸运。但是由于年代的特殊,整个社会物资缺乏,人们生活紧张,很多学生生活不能保障,学校经费也十分紧张,正常的教学也不能维持,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运转和学生必要的生活开支,李校长可谓是煞费苦心。恰逢1990年台湾同胞翟克恲先生回国探亲,正好他与当时运中教师崔振估老师是明日中学校友,李校长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即就把翟克恲先生请到母校运中,畅谈叙旧,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翟克恲(二排左四)与运中获奖老师、学生合影

 

翟克恲先生,是运城老东街人,当年战乱随父亲到了台湾。他勤于思考、思维敏捷,到了台湾以后,成功经营了8家化工厂,但是翟老先生一生无儿无女,勤俭节约,尽管生意很大,但是自己连一台专车都没有。1987年台湾放开探亲寻亲政策以后,1990年已届80余高龄的翟克恲先生回到老家运城,回到当年学习的母校,有了和李季荣校长的首次接触,其中有两件小事,触动了翟老先生的恻隐之心,成就了以后在运中设立“子贞奖学金”这件影响运中发展的大事。一件事,翟老先生上洗手间(当时只能称为茅房),看到卫生条件非常差,简直无处下脚,当时立即捐助1000美金,改造了茅房。另一件事,在与李校长交谈中得知,运中有一个名叫孙灵杰的孤儿,当时该生的生活都是通过假期打工保持学业,经济非常拮据,虽然学校免除了学杂费,但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听说该事后,立即给了学校100美金,接济该生。

 

    1991年1月翟老先生第二次从台湾回到运城,此次回家翟老先生特意回到运中,向运中捐助10000美金,用自己父亲的字号“子贞”命名,设立了“子贞奖学金”,用于表彰奖励运城中学在职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捐助10000元人民币,设立学生借贷金。用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据李校长回忆,“子贞奖学金”的设立,是运中设立的首个奖学金,意义重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校的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率。从1991年至1999年9年间获得“子贞奖学金”仅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有46人。几乎比肩康杰中学,运城中学因此名声大振,更加稳定了运城名校地位。

    翟克恲先生的善举,用无私奉献回报了自己的母校,用真诚付出展现了人性之美,一生节俭却慷慨助学,膝下无子却“儿女”遍天下,他是一名台湾同胞,虽一生身居台湾,却情系故乡,用真情书写了人间大爱,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运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台港澳办公室采访时任运中校长李季荣老师

    通过采访收集这三个人的故事,我们深深的感到,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同胞的相守,却阻隔不了彼此的思念以及对于阖家团圆、祖国统一的信念,阻隔不了那强烈的爱国之火在两岸同胞的心中熊熊燃烧。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让我们满怀期待,携手同心,共同见证:民族伟大复兴,祖国越来越好,两岸终将统一。

 

(薛慧康,解华楠)

 

主办单位:运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