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

香妃是谁的妃子?

发布时间:2005-08-11 16:42:36

《还珠格格》中的含香=容妃的血统+香妃的情爱+文学艺术

    一.香妃出世  

    据笔者推算,大约在1745年,香妃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贫苦人家,出生后浑身散发着一股麝香味,因此起名为“伊帕尔汗”(维吾尔语,“香妞”“香王(后)”之意)。

    麝香,是雄麝(俗称“香獐子”)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即雄性荷尔蒙,有特殊香气,可以激起男性的性欲,这就是乾隆为什么会对香妃有那么大的兴趣的原因之一。

    今天,科学已经证明,通过饮食,人体可以像香妃一样,浑身散发出香味,欲知详情,请跟我来。

    二.香妃出嫁

    因香味而出名的伊帕尔汗才十来岁,就被阿帕克和卓的嫡系后裔“皇帝”霍集占小和卓纳为小妾。

    三.香妃被俘  

    1759年7月11日, 在清军与大小和卓的最后一场战斗中,大小和卓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7月28日,大小和卓被他人处死)。传说时年14岁且浑身香气扑鼻的伊帕尔汗就在这场战争中被俘。

    四.香妃被押往北京

    1760年元月前后香妃被押至京城。新疆拜城县人毛拉木沙·骞拉米在他的《伊米得史》一书中透露:乾隆皇帝弘历非常喜欢伊帕尔汗,但伊帕尔汗只对从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情有独钟,并经常落泪不止要求回新疆。

    五.香妃引发新疆"乌什人民起义"

    1765年,乾隆可能为讨伊帕尔汗的欢心,解除她的思乡之念,下令把新疆沙枣树移植宫廷.汉文史籍记载新疆乌什县的240人负责将事先栽种在木桶里的沙枣苗运往北京, 后来因为不给报酬而酿成了新疆历史上有名的新疆"乌什人民起义",乾隆下令严厉镇压, 其规模甚至比平定当年大小和卓的叛乱还要大,造成无数清军与乌什人民的死亡。      

    六.香妃刺杀乾隆

    可能在"乌什人民起义"这一年,乾隆带着伊帕尔汗等南下苏杭游玩. 到杭州后,乾隆企图强行占有伊帕尔汗的心,因此伊帕尔汗“袖出白刃”刺杀乾隆,未成。

    七.香妃自尽

    这事被皇后乌喇那拉氏知道后,要求立即杀死伊帕尔汗,乾隆舍不得. 为此,皇后乌喇那拉氏大闹了一场,并气愤的剪去了自己的头发,有意触犯了满族的大忌. 因此乾隆命皇后乌喇那拉氏立即回京.不多久,乾隆带着伊帕尔汗等也回到了京城.回京后不久,香妃就悬梁自尽,时年20。第二年,乌喇那拉氏也死了。

    历史记载,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再在也不立皇后。笔者认为,香妃使乾隆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不再立皇后。

    八.香妃被运回新疆

    香妃临终遗言:请把我的尸体和我已故家族的尸骨运回新疆,我们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皇帝派124人将香妃的遗体以及其已故家族的尸骨送回新疆,其中包括额色尹、帕尔萨和图尔都的尸骨。图尔都的满族妻子苏黛香陪伴灵柩在路上整整走了3年。

    九.香妃入土,历史被埋没

    大概在1770年,苏黛香一行到达喀什,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香妃丈夫的曾祖父)陵墓内。 由于香妃的品德是阿帕克和卓望尘莫及的,再加上她的名气,因此当地有些人开始将阿帕克和卓陵墓也称为伊帕尔汗墓。

    十.乾隆思念香妃

    1780年,乾隆皇帝颁旨维修阿帕克和卓陵墓(内有伊帕尔汗的墓)。

    1790年,乾隆写了一首题为《自警》的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卅载画图朝夕似".对此, 我的解释是:从1760年伊帕尔汗入京到现在已经30年了。伊帕尔汗生前,乾隆一直得不到她 的身心,因此早晚都要看她的画像;伊帕尔汗归真后,乾隆更是日夜思念她。

    十一.香妃变成香娘娘,地位空前大增

    1892年,伊帕尔汗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她的名气有增无减,这可在萧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的“香娘娘庙”诗及诗注得到印证。“香娘娘庙”诗及诗注原文如下: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

    香娘娘庙在喀什噶尔回城北四五里许,庙形四方,上覆绿瓷瓦,中空而顶圆,无像设, 惟墓在焉。四围乔木丛荫,引水为池,环而绕之,清澈 可鉴。近时彼都回妇(即维吾尔 族妇女,钟林注,下同),约于庙前新开八杂(即巴扎,集市之意,此巴扎在星期五,星期五 是男穆斯林每周一次的聚礼日,妇女则趁机开巴扎),以添热闹。八杂者,市镇集场之谓 也。以交易皆女流,汉人呼为阴八杂。 在八杂之第三日(即星期天),居然七日为期, 与男子集场(即阳八杂)相若。

    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 真笃,因恋母, 归没于母家。 其后(即将伊帕尔汗安葬于阿帕克和陵墓后),(此墓的 杜阿,即含有信息的墓土)甚著灵异,凡妇人求子(求男则在窗子上挂黑、白或蓝布条, 求女则挂红或花布 条),女子择婿,或夫妇不睦者,皆于八杂日(即星期五)虔诚祈祷。 其俗不用香烛祭品之类,但手捧门锁,尽情一哭,并取庙旁净土(即杜阿) 少许携归, 调水饮之,闻往往有验。

    由萧雄的记载可知,当时女性特别崇拜伊帕尔汗,是她们心目 中的“圣娘娘”,因此,汉语这时将伊帕尔汗翻译为香娘娘,并将阿帕克和卓墓也称为 “香娘娘墓”。(香妃庙会如今已演变成喀什的重要旅游景观----中亚第一大巴扎。)

    十二.香妃妃子历史,大白于天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能是在辛亥革命和皇帝已经下台的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有 了变化,对伊帕尔汗墓的崇拜程度开始下降,因此到1920年时,大多数人们不再把伊帕尔 汗看作“圣娘娘”,并且敢重提妃子经历,因此,这时汉语将伊帕尔汗墓称为“妃陵”(见《谢彬游记》) 或“香妃墓”。“妃陵”和“香妃墓”这两个名称都没有了“香娘娘墓” 所寓意的灵性。

    十三.骚客乱推测,容妃变香妃

    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有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通 过对尸骨和文献等的研 究,最终确任此墓为《清史稿·后妃传》中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乾隆可能有好几个维吾尔族妃子,笔者推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此有些人误将这个“容妃”当作“香妃”,并得出“香妃墓”不在喀什的错误结论, 因此把伊帕尔汗墓定名为“阿帕克和卓墓”或“阿巴霍加墓”。

    十四.容妃无香,含香失香,容妃是谁?

    要知道,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没有一个人称她为“香妃”;在《清史稿·后妃传》中有关她的许多记载也从未将她与“香”字联系起来,她不可能是香妃。因此《还珠格格》只得让含香濒死一次,失去了香味,从而靠近历史记载。

    容妃,原名买木热·艾孜木,1734年生于新疆莎车,是大户阿里和卓的千金,而香妃则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阿里和卓早逝后,她由哥哥图尔都扶养成人。

    1759年,清政府为表彰额色尹、帕尔萨、玛木特和图尔都等人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时的功绩,让他们和另外三家在平叛中立功的维吾尔族上层人士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

    在庆功宴会上,乾隆皇帝召见了在平叛中立功的额色尹家族。传说,接见时,额色尹家族 行参拜大礼:“谢圣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在御座上欠身答道:“有功即 登殿,休论东西南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买木热·艾孜木缓步向前,立于 殿中,答道:“无色也进宫,不分汉满蒙回。”乾隆惊问道:“下边答话者何人?”“小女和 卓氏在谢万岁之恩。”说着伏地叩头,不慎把放在袖内的一枝沙枣花失落在地,素爱吟诗联句 的乾隆皇帝,脱口吟道:“小女子袖内携花,暗藏春色。”买木热·艾孜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里 香烟缭绕,便即景答道:“万岁爷金殿秉烛,明察秋毫。”乾隆听后, 深感这一西域女子竟如 此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十分欢喜,当即封为“贵人”。这一年,买木热·艾孜木已经26岁了。

    1763年,买木热·艾孜木由贵人升为嫔。1768年,买木热·艾孜木被晋封为“容妃”。

    1788年5月24日,容妃病故于北京,作为皇族成员,容妃被安葬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 陵裕妃园寝内,享年54岁。买木热·艾孜木在宫中生活了28年,她把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和赛 乃姆舞蹈带入宫廷,在宫廷大为提倡和传播。这对西域和中原音乐舞蹈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对我国近代歌舞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上面的图片,是容妃在北京时,由意大利画家朗世宁画的。笔者通过对画像中的容妃面骨的计算机分析,发现容妃有蒙古血统,这进一步证实了笔者的上述结论,因为1892年萧雄的《西域杂述诗》记载,伊帕尔汗是喀什人;而买木热·艾孜木,历史明确记载为莎车人。喜欢新疆历史或研究历史的人知道,莎车是已经畏兀儿化的蒙古察合台后裔的居住地之一。

    结论:容妃的血统+香妃的情爱+文学艺术=含香

    (来源:中国假日网) 

友情链接:新疆政府网 | 天山网 | 自治区文旅厅 |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最后一公里 | 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 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