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俄罗斯风情

非常相似的豪爽性格

发布时间:2008-03-25 14:16:04

    “它的红菜汤和炸苹果以及自酿的略带酸味的红葡萄酒,都是地道的俄罗斯风味,是在别处尝不到的。以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先后去过俄罗斯两次,住在莫斯科最好的饭店,吃到纯正的俄罗斯西餐,也觉得没有它的味道好。”——著名作家肖复兴在他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哈尔滨,提到中央大街,提到这条街上的华梅西餐厅。 

    哈尔滨和俄罗斯大多数城市一样,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饮食习惯与俄罗斯人非常相似,因此,不少俄式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式在哈尔滨保留下来,并被善于“拿来主义”的哈尔滨人“改头换面”。 

    有句顺口溜:“哈尔滨真叫怪,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传神地概括了哈尔滨人包含的两大特点:爱吃面包,好喝啤酒。像锅盖的面包名叫“大列巴”。在哈尔滨,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比如红肠被叫做“里道斯”,小的俄式面包叫“塞克”,面包干叫“酥合力”。最正宗的“大列巴”产自俄罗斯人在哈创办的至今有百年历史的秋林公司。这种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的面包体积大、分量重,外壳硬硬的,闻起来有点酸酸的,要就着黄油、苏泊汤一起吃才更有味道。这种面包是“老哈”们的最爱,排长队等着购买新出炉的大列巴已成了哈尔滨城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和面包不变味道一样,秋林公司面包柜台外排大队的场景,也是几十年不变。让哈尔滨人念念不忘的还有参照俄罗斯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红肠和干肠,哈尔滨人外出访友,或出门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买上一大批老字号的红肠、干肠。“老哈”们认为红肠、面包,配上俄式的腌酸黄瓜永远是哈尔滨人食谱中不可替代的美食,要是再配上一瓶啤酒,就更加完美了。 

    无酒不成席,饮酒在哈尔滨可谓是一项“全民运动”。哈尔滨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要把客人陪好,先把自己喝倒”,现实生活中,哈尔滨人虽不像从前那样拼酒、灌酒,但哈尔滨人像俄罗斯人一样喜欢大杯饮酒,爱干杯,乐于以酒会友的豪爽和好客的天性没有改变。 

    哈尔滨是世界第二大啤酒消费城市,仅次于德国慕尼黑。1900年俄国王子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在哈尔滨,人们很少几瓶几瓶的上酒,哥儿几个聚会,有时会抬来一整箱啤酒“踩着喝”。每年8月,哈尔滨都要举办国际啤酒节,高头大马拉着啤酒桶巡游,火辣的巴西桑巴狂舞,欧式风情的啤酒馆里数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尽情狂欢。以伏特加为代表的烈性酒在哈尔滨也很有市场。不止男人,不少哈尔滨的女士也是“海量”,拿啤酒解渴,让外地人叹为观止。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西餐食品已成为本地人日常菜单的一部分。在哈尔滨人的早餐桌上,常能看到稀粥咸菜与面包果酱的搭配,有时还会附带一盘切成薄片的红肠、一碟黄油或是鱼子酱。哈尔滨人很善于将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食品混淆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津津有味地交替享用。哈尔滨人喜欢的苏泊汤、土豆炖牛肉和酸黄瓜炒肉丝,也是把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因子纳入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式中,将中餐与西餐巧妙地合二而一,变成了哈尔滨的特色菜。 

    当然,哈尔滨人也会隔三差五地下馆子,去吃一顿正宗的西餐。在哈尔滨,西餐通常是俄式大餐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有“波特曼”这样的后起之秀,但提到正宗俄式西餐,就不能不提华梅西餐厅,这是哈尔滨名气最大的俄式西餐厅,与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上海红房子西菜馆、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中国四大西餐厅”。华梅西餐厅创始人是俄国犹太人楚尔基曼,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一楼是欧洲园林式的酒吧风格,让客人随意地品尝西式小点;二楼具有克里姆林宫风格的就餐环境,让客人尽享尊贵。 

    其实,喝啤酒、吃西餐虽然不是哈尔滨人日常生活的主流,但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必有的调剂。这种调剂催生着哈尔滨人的浪漫,也逐渐形成城市独有的风情。

(哈尔滨日报 撰文/记者 王履臻 金鑫)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0320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