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省情介绍

黑龙江省地理与气候

发布时间:2008-12-30 11:07:13

一、地理

    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是我国最东北部。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地形复杂,西北部有大兴安岭山地,北部有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有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山地,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三江平原、西南部松嫩平原。东南还有兴凯湖。丘陵山地海拔在300-1780米左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平原海拔在50-250米左右,约占全省面积的30%。山地和平原的分布,构成了本省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的地势。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市下辖19个县级市、47个县、64个区、464个镇、480个乡、9157个村。

二、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沿,太平洋西岸,北面临近寒冷的西伯利亚,南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高空受贝加尔湖高压脊与亚洲大陆东部低压槽控制,而地面则受蒙古高压中心与阿留申群岛低压中心的影响,因而使来自蒙古高压区的干冷极地大陆性气团不断向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低压区流动,形成冬季风,即常见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夏季,随着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加大,亚洲大陆由冬季高压系统转为低压系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和高空锋区的影响下,使来自西太平洋的温湿海洋性气团不断向亚洲大陆流动,形成夏季风,即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或南风。因此,黑龙江省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但西部受夏季风影响弱,显示出一些大陆性气候特征。根据干燥度,黑龙江省自东向西由湿润型经半湿润型过渡到半干旱型,这与夏季风自东向西减弱明显相关。

(一)气温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一月平均气温-30.9℃—-14.7℃,极端最低气温,部漠河曾达到-52.3℃,为全国最低纪录。夏季普遍高温,平均气温在1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6℃。年平均气温平原高于山地,南部高于北部。北部大兴安岭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东宁一带达4℃以上。无霜期多在100—160天之间,平原长于山地,南部长于北部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无霜期只有80-90天,而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超过140天,泰来最长,超过170天。全省≥0℃积温平均值在2000—3200℃,大部农业区介于2800—3200℃之间;≥10℃积温多介于2000—2800℃,大兴安岭腹地不足1600℃,西南部的泰来,肇源等地多达2800℃以上。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以下特征:

1.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平原区表现较为明显,山地与纬线方向偏离,并在局部地区产生沿经线方向的分布特征。

2.北纬48°以北均在0℃以下,北纬48°以南多在0℃以上,南高北低,南北年平均气温相差10.2℃,年平均气温的低温中心在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阿木尔(-5.3℃)。高温中心有两个,一是松嫩平原西部的泰来、肇源一带,(泰来高达4.2℃);二是黑龙江省南端东宁,年平均气温达4.9℃。

3.气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12月、1月、2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是南北温差最大季节。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全省在-14.7℃以下。北部大兴安岭为全省最冷地区气温在—30℃以下,漠河-30.8℃,东宁气温最高在-14.7℃,南北温差达16℃。春季(3月、4月、5月)以4月份为代表,除大兴安岭北部在0℃以下外,其余地区都在0℃以上。

    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以南、佳木斯附近、乌苏里江沿岸在6℃以上;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达6.9℃,成为高温中心。大部分地区在1—5℃,南北温差不大(7.5℃)。夏季(6月、7月、8月)为全年最热的季节,也是南北温差最小的季节。以7月份气温为代表,全省普遍高温,均在17℃以上。高温中心在泰来一带,22℃至24℃,泰来达23.4℃;低温中心在大兴安岭北部,一般低于18℃,漠河仅17.1℃,南北温差6.3℃。秋季(9月、10月、11月)以10月份为代表,气温与春季分布相似。因秋季是由夏季向冬季过渡,所以温度低于春季,南北温差11.4℃,大于春季。高温中心在东宁,气温达6.8℃,低温中心在阿木尔,气温—4.6℃。全省大部分地区在0℃-4℃。

(二)降水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1月份最少,7月份最多。

    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这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东西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西部平原区仅400—450毫米,东部山前台地在500毫米左右,东部山地500—600毫米。

    山地降水量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在小兴安岭南部伊春附近及东南部山地尚志县形成多雨中心,降水量在650毫米以上。西部松嫩平原降水量只有400-450毫米,肇源西部、泰来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400毫米以下,形成少雨中心。

    降水日数的分布差异较大。松嫩平原地区在100天以下,其中多数在80-90天,个别地区80天以下。杜蒙(76.7天)、泰来(73.1天)、龙江(79天)为黑龙江省降水日数最少地区。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多数在110天以上。五营(149.2天)、伊春(137.7天)是黑龙江省降水日数最多地区。降水日数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基本是一致的。

(三)湿度

    黑龙江省年平均水汽压为6—8百帕。松花江流域和东南大部地区在8百帕左右,向西北逐渐减小,加格达奇以北山地多不足6百帕。一年内1月份水汽压最小,7月份最大。

    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其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相似,呈经向分布。中、东部山地最大,在70%以上,西南部最小,多不足65%。年内变化夏季最大,在70-80%之间,春季最小,为37—68%,各地不等。

(四)气压和风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压为970—1000百帕。受地形影响,山区气压较低,平原、河流沿岸气较高。三江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地带多在1000百帕以上,松嫩平原次之,兴安岭北部不足970百帕。一年内冬季气压较高,夏季气压偏低。

    黑龙江省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地区在3—4米/秒,松嫩平原西部在4米/秒以上,牡丹江一及呼玛以北在3米/秒以下,山地区大部分在4米/秒以下,平原风速大于山区风速。风速季节变化大,一年之中春季风速最大,平原风速3-5米/秒,安达一带最大风速达40米/秒。大风日数也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0%以上。夏季风速则最小,如7月份风速仅2-4米/秒;冬季平均风速略大于秋季。全年大风日数绝大部分地区在20天以上,个别地区在20天以下,松花江谷地的佳木斯、依兰在50天以上,为黑龙江省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

    黑龙江省内全年盛行偏西风,松花江右岸地区盛行西南风,西部与北部盛行西北风。冬季多西北风,控制时间长达9个月(9月到翌年5月),属于西北季风;夏季南部多南风,属于东南季风,控制时间5月至9月;东北部盛行东北风,属东北季风,控制时间6月至8月。春秋风向相似,南部与中部多西南风,北部多西北风。

(五)云量、日照、蒸发

    黑龙江省年平均总云量在4.5-5.5之间。松嫩平原较少,小兴安岭南端和东南山地较多,北部漠河一带最多。一年中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秋季居中。

    全省年可照时数为4443-4470小时,年实照时数在2300—2900小时之间,为可照时数的55一70%。夏季日照时数在700小时以上,为全年最高季节,而日照百分率(以7月为代表)是一年中最低季节,仅55%左右;冬季日照时数是一年中最小的季节,绝大多数地区在500小时以上;春秋界于冬夏之间,春季(700—800小时)大于秋季(600小时左右)。日照时数松嫩原西部最高可达2600-2800小时,日照百分率59-70%,泰来、安达等地在2800小时以上。

    北部山地在2400小时以下,五营仅2268.5小时,日照百分率55%以下。

    全省年平均蒸发量在900—18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最大蒸发量在松嫩平原南部,大于16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蒸发量小,其值小于1000毫米,小兴安岭山地一般约1000—1100毫米。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全年以冬季蒸发量最小,1月份仅3—22毫米。春季各地气温迅速升高,风力增大,蒸发量较大,全省在80-370毫米之间。春季由于风大,气温高,其蒸发量远远超过秋季。夏季气温高,是全年蒸发量最大的季节,蒸发量小的大兴安岭山地也在120毫米以上。

三、气候利弊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既蕴藏着丰富的气候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许多不利因素,容易产生气候灾害。

    黑龙江省比南方各省区云量少,日照时数多,而且幅射强度大,植物在生长季节可得到充分的光照。尤其是6—8月,日照时间平均每日可达11—13小时,北部夏至最长可达15—17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多在100—120千卡/厘米2之间。夏半年辐射总量几乎是冬半年的两倍。这种多光照和强辐射,是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的有利条件,因而松嫩平原成为祖国的粮仓兴安岭成为森林的海洋。这种气候条件,使漠河、呼玛及黑河地区用塑料薄膜育秧成为可能,使黑河南部3县也成为小麦的丰收地区,使黑龙江省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之世界海洋性气候区为高。全省许多地方都可种植水稻,而且大米的质量好。晚秋天气晴朗,日照充分,也有利于大秋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工作的进行。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一般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5—8℃,大致与偏北6—10个纬度的纬圈平均气温相当。冬半年低温限制了农作物生长和江河航运,但这种寒冷气候适于耐寒力很强的红松和落叶松等珍贵树种生存,适于耐寒的珍贵皮毛动物和脂肪丰富的鱼类繁衍生栖。夏季“雨热同季”的气候优势,可促使一年生作物迅速生长,短期成熟。黑龙江省的气候,正好能满足喜温的玉米生长最佳温度(夏季夜间不低于10℃,白天不高于30℃)要求。玉米、高等在欧洲海洋性的气候区不能栽培,而在黑龙江省却能很好生长。在小麦灌浆期,黑龙江省气温较高而又不过热,正好使小麦成熟饱满,结成富含蛋白质的高质麦粒。

    6—8月,全省平均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可满足蜜源植物,如椴树、柳树、笤条、向日葵、荞麦等的生长和分泌花蜜的需要,符合这些植物所需的最佳条件,因而对发展蜜源植物为有利。

    气候灾害对全省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主要是低温冷害(包括霜冻)和旱涝。其次,大风暴雨和冰雹等,也形成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与霜冻

    从1909—1985年的76年中,黑龙江省出现24次(年)夏季低温,占总年数32%。夏季低温往往与旱涝同期发生。低温造成的减产多在20—30%之间。1969年和1972年,由于大面积出现低温早霜,总产分别比上年减少26.7%和25.1%,年减产量约25亿公斤。黑龙江省人民近年创造出许多抗御低温冷害的方法,如农作物合理布局,适时早播,缩短播期;改良品种,选耐寒、早熟、高产品种;改良土壤,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合理搭配;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措施等,收到显著效果。

    霜冻是黑龙江省气象灾害之一,秋末春初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的强降温一般每年达4—5次之多。平均初霜冻日西北早而东南晚,山区、丘陵早而平原晚,终霜冻日则反过来。全省无霜冻期多介于100—155天之间,东部多数地区和松嫩平原、克拜丘陵区多在140天以上,而孙吴、漠河等地则不足100天。黑龙江省轻霜冻可以抗御,重霜冻则危害很大,尤其对玉米、大豆、高梁等作物,如1969年三江平原地区的霜冻,使40个国营农场的大豆和玉米总产比前一年减少2亿多公斤。

(二)旱涝

    旱涝情况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举足轻重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旱涝都是由季风环流常和大型天气过程反常造成的,通常有春旱而夏秋涝的趋势。黑龙江省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有旱涝年交替的现象。如1954年,6—8月降水量只有150—300毫米,7月全省平均不足40毫米,仅为历年同期1/3—1/5,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而1960年5—9月降水量多达500—1000毫米,大大超过需要,造成洪涝,使1300多万亩农田受灾。黑龙江省降水量分布不均衡,泰来、龙江、甘南、林甸、三肇地区和安达等地,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属严重春旱区;三江低地的虎林、饶河及抚远等地,十年四涝(二重涝),为黑龙江省涝灾最重地区。就全省旱涝演变情况看,有较频繁、普遍、季节性、交替性和具有插花现象的特点。从危害来看,旱灾范围大,而涝灾频繁且灾情重于旱灾。从1949—1978的30年统计,旱涝灾(伴随低温冷害等)损失粮食214亿公斤,其中涝灾损失是旱灾的2.6倍。

(三)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的降水。黑龙江省暴雨的源地从蒙古气漩发生的暴雨次数最多,占60%。暴雨以8月为最多,7月次之。暴雨的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全省暴雨最多的地方,主要有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的中部山地、东部完达山区以及西部的龙江一带。暴雨使水土流失、江河泛滥、淹没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开展了治理河道、兴修水库和营造防护林带等一系列工作,对过去那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有所改变。

(四)冰雹与冰凌

    冰雹产生在空气强烈对流而形成的积雨云中,其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最大的可达2—30厘米。它不仅损害农作物,往往造成其它方面的经济损失。黑龙江省冰雹以山地的迎风坡为多,小兴安岭南端平均1年在3天以上。以这里为中心是雹日最多地区,向南一直扩展到北安绥化至哈尔滨一线。松花江中游的呼兰河和通肯河流域冰雹日数也较多。冰雹最多出现在春末夏初的5、6月和初秋的9月,这3个月集中了全年雹日的72%。在1天中,午后出现冰雹最多,12—20时之间占90%,且以12—16时为多。雹区群众根据“雹打一条线”的特点和“天黄闷热乌云翻”的识别雹云经验,利用土火箭、高射炮等,射击雹云,使云中的冰晶和过冷却水以雨水形式降落,从而减轻雹灾程度。

    冰凌是黑龙江省另一种气象灾害,它是雨淞、雾淞和湿雪冻结现象的总称,多发生在冬半年的寒潮天气。它使物体和地面上形成冰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发生过3次(1958、1972、1983)较严重的结凌现象。冰凌对电业、交通和林业等危害最大,1983年4月29日,黑龙江省西部发生特大雨淞暴,伴随大风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

(五)大风

    大风是指风力等于或大于八级(17.2米/秒)的风。黑龙江省春季大风加速了土壤水份的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大风以4月份最多,其次是5月份。此外,夏季大风往往与大暴雨同时出现,使作物倒伏或杆折;秋季大风易使作物磨擦脱粒;冬季寒潮大风,可能产生雪暴,造成牧区牲畜的大量死亡。从大风的地理分布来看,自哈尔滨沿松花江经通河至佳木斯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年大风日数最多,达50天以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4202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