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俄罗斯风情

文教艺术的俄罗斯烙印

发布时间:2008-03-25 14:12:55

    开埠之初,哈尔滨就受到俄罗斯等国家文学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许多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影响——他们带来的文学和艺术精神,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发展成了带有明显哈尔滨地域特色的文化,发扬了外国文学艺术中的浪漫和唯美,也摒弃其中的忧郁和阴暗。 

    蜚声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经举办了27届。资料显示,哈尔滨有最广泛的群众音乐基础,一大批著名的音乐人从哈尔滨走向世界。凡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人,许多人都能用俄汉两种语言演唱《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等俄罗斯歌曲。除了东北人喜欢的二人转和龙江剧,哈尔滨人好像更偏爱交响乐。早在1919年,哈尔滨就成立了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在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交响乐团就已成为可与上海交响乐团媲美的中国当时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哈尔滨人就是从那时开始聆听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巨匠的作品,和很多大城市不同,古典音乐对哈尔滨人来说并不陌生和遥远。由此,哈尔滨曾被誉为东方最有艺术鉴赏力的城市。 

    专题研究工艺美术史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盖东升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很多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早就来到哈尔滨,如画家、雕塑家戈林贝尔格就于1914年来到哈尔滨,开办了哈尔滨第一所专业的美术学校;建国以后,国内第一批油画家也受到俄罗斯画家的影响,斯捷巴诺夫上世纪30年代初曾在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美术专科担任素描和油画教员。因为俄侨众多,俄罗斯的戏剧和话剧也在很早就传入哈尔滨,当时俄罗斯最著名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之一阿?叶?斯捷潘诺夫也来到哈尔滨,担任哈尔滨市多家剧院的舞美设计师并在当时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教授美术课;还有很多俄罗斯画家来到哈尔滨,画了很多表现哈尔滨风光的油画,如极乐寺、庙会、四方台风光、文庙、冬天冰雪景观和公园等。当时在哈尔滨随处能看到俄国著名画家列维坦和希什金的画作,他们的风景画复制品在当时的照相馆里都有摆放。另外,由于东正教的传入,一些宗教美术、圣像画、彩色玻璃画的技法也都传入哈尔滨,对哈尔滨,甚至整个中国画坛的画风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在艺术设计方面,上世纪50年代,秋林百货公司的橱窗都由俄罗斯人设计,哈尔滨现在流行的铁艺装饰,其花式、柱头等也受到俄罗斯艺术形式的影响。 

    哈尔滨最初的文化教育体系也打上了俄罗斯等国家的文化烙印。1898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开办了第一所小学,这是哈尔滨第一所洋学堂。随之又有了俄罗斯人开办的中学和大学。在哈尔滨,有不少教俄语的老教师就是从俄罗斯人开办的学校毕业的。1920年创建的哈尔滨工业学校,即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曾是培养中俄工程师的摇篮,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B.H.伊万诺夫等许多科技名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此外,还有哈尔滨政法大学、北满工业大学、商业学院、师范学院等等。据了解,俄罗斯人共开办过69所中学和若干工、农、商、师、医、药、法、音、艺术等专科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中俄的教师们为哈尔滨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使哈尔滨在上世纪20年代迅速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一大批影剧院,也承载了哈尔滨人的俄罗斯文化情结。位于道里区西七道街的兆麟电影院原名巴拉斯电影院,在这座1925年由俄罗斯人创办的影院里,哈尔滨人看遍了前苏联电影:《夏伯阳》、《乡村女教师》、《静静的顿河》、《牛虻》、《战争与和平》、《列宁在1918》、《办公室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也熟知了苏联优秀电影大师:导演爱森斯坦、格拉西莫夫、邦达尔丘克、梁赞诺夫;演员史楚金、玛列茨卡雅和乌里扬诺夫。 

    俄罗斯文化和黑土文化经历百年交融,将两个民族的友谊拉长了,并正以这种友谊拓展未来的合作之路。 

    10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的俄罗斯人跨越欧亚大陆,从伏尔加河畔来到松花江边,在离家万里的哈尔滨停下了迁徙的脚步。 

    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中,有工程师、铁路职工、沙俄军人及其家属,也有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在哈尔滨开埠后的30年时间里,这座离最近的中俄边境直线距离仅400公里的城市成了他们的海外家乡。在移民高峰的1922年,哈尔滨城中30万人口,俄罗斯人占了15.5万。俄侨与犹太人、波兰等外来移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融入了哈尔滨的城市生活,留下了对第二故乡斩不断的牵挂。 

    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城市生活的一些层面解析出俄罗斯等国移民文化的沉淀和印痕,他们和黑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使这座城市的生活变得异彩纷呈。正如哈师大学者王培英在《论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一文中所说,移民们“把俄罗斯文化引入了哈尔滨,在建筑、教育、文学艺术、饮食服饰、语言等许多方面留下了俄罗斯文化的符号,而哈尔滨也因为这些异域的文化符号,而变得更加精致多彩”。

(哈尔滨日报 撰文/记者 王履臻 金鑫)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0320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