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对台交流

哈尔滨开发区:废弃机场上崛起经济引擎

发布时间:2009-01-07 16:24:43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策招商到环境引商……历经20年发展,吸引30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家外资企业入驻、内联企业2253家,成为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策招商到环境引商,从“服务高地”到“投资洼地”……历经20年发展,通过一次次跨越,在废弃机场上崛起的哈尔滨开发区,已成为软硬环境一流、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引擎。

  20年间,百事可乐、康师傅饮品、麦肯食品……一个个国际知名的大企业落户哈尔滨开发区;20年来,汽车、食品、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一个个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07年底,已有30个国家的320家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内联企业2253家。200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57.3亿元,工业总产值951亿元,工业销售收入973亿元,税收39.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752亿元。哈尔滨开发区,已经成为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

  启 动

  原地起步聚起经济引擎

  现在的哈尔滨开发区,是由原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原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于2001年合并而成的。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经济特区以其独具的特色和魅力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投资建厂,极大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1984年,国家提出“可以再增加几个点”。一时间,争办经济特区的热潮席卷南方大地。各开发区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南方能办开发区,哈尔滨也能办。为此,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多次对先行开发区进行考察,对在哈设立开发区进行论证。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实施以科技振兴哈尔滨经济,推进以科技进步为龙头,改造传统工农业,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1991年,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随后,两个开发区先后晋升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当时的两个开发区,办公场地是租用的,办公人员是抽调的。曾任哈高新区宣传部长的张峰奇介绍,当时,哈尔滨市区有一片废弃的飞机场,原为军用的飞行员训练场。随着城市发展,考虑到机场影响市民生活而搬迁。这片废弃的机场,面积大,离市中心近,各项条件都非常适合开发建设。经过详细论证,两个开发区先后落户在这片废弃荒地上。

  为了让这片荒地变成经济集聚发展的中心,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即先让企业原地起步、星罗棋布,同时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聚集企业簇群发展。第一年,只有23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名下企业;到1992年,入区企业达到100多家;1993年,入区企业达到600多家。到1995年,哈高新区迎来了发展高峰,当年的产值、利税和技工贸总收入三项评价指标,在全国53个开发区中均列前10位。至今,已有3168家企业入驻哈尔滨开发区。

  腾 飞

  八方商企落地生根

  “要想外商来,先往地下埋。”这是开发区人常说的一句话。一个开发区成功与否,硬件基础设施是先决条件。筑巢引凤先栽林,有了梧桐树,凤凰才会来。经过20年发展,如今的哈尔滨开发区,到处都是宽敞整洁的景观街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优美宜人的绿化环境……处处展现的现代气息对“一流硬环境”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哈经开区建设伊始,只是一片荒地,拿什么来吸引外资?借鉴先行开发区的经验,他们确立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小块启动、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把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与招商引资同步进行,先地下后地上,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者。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既需要大量资金,短期又往往看不到回报。开发区人顶着压力,克服资金筹措上的种种困难,大胆负债建设,平均每年以上亿元的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第一个港商来了,第一个台商来了,俄、日、韩、美以及欧洲的客商也纷至沓来……

  在食品工业园,可口可乐、加拿大麦肯食品公司、美国嘉吉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康师傅、统一食品、米旗食品、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业、北大荒肉业、农垦麦芽等23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使哈开发区成为省内名副其实的食品工业龙头;在机电工业园,集中了强力电机、航飞科技、汉晟工业、哈电表仪器厂、友邦电力等23家机电加工企业;在医药工业园,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完达山药业、江氏药业、宏利胶囊等15家制药企业树起了“北药”大旗;汽车工业园以哈飞、东安为依托,周边建设了韩国万都、台湾龙兴、哈飞汽车线束等2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初步形成了汽车配套产业链。

  国内外众多商企云集而来,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工业项目在工业集中区落户,哈尔滨开发区实现了集聚式发展。

  二次创业

  打造软环境“九通一平”

  开发区设立之初,是靠优惠政策和硬件支持吸引投资者的。经过最初10多年开发建设,国家给予经开区、高新区的优惠政策逐步弱化。到2002年初两区合并时,财政返还等政策已经取消。而此时,全国各地的开发区都已进入实质性市场竞争阶段,烽烟四起。现实,要求哈尔滨开发区必须开始“二次创业”——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环境功能优势转变。

  为此,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在两区合并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原有行政审批项目大删大砍,并抓住机遇,以创建全国一流服务环境为目标,组建了能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的哈尔滨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并建立了“五个创新”服务体系:

  ———体制创新,淡化审批。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将能下放的职能下放到开发区,不能下放到开发区的职能则派驻了分支机构。开发区管委会抓住这一机遇,将分散到各部门的审批权力集中起来,组建了投资服务中心,各窗口原来的局、处、科三级审批大都变为一审一核、事后监督;原有的117项审批、审核事项则通过精简、代办、改登记或备案,一下子精简掉91.5%,只保留10项,精简幅度创下全省之最。

  ———机制创新,强化服务。投资服务中心将各窗口功能进行整合,建立了从企业入门到建设项目、从物流通关到联合年检,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动的“六个服务一条龙”。这其中,许多服务模式都为国内首创。

  ———技术创新,网上办公。投资服务中心与各职能部门设立点对点专线,通过网上办公,实现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监控,使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实现与窗口工作人员动态交互,轻点鼠标就可办完所要办的事。

  ———方法创新,“减”字当头。继“一窗办理、一次办结、一网审批、一口收费、一次上门”之后,他们又推出“入门零收费”、“审批零距离”、“办事零等待”、“服务零投诉”,“减”文章创造了无数超出企业预期的服务。

  ———效率创新,领先全国。目前,哈开发区的内资项目审批时间已由原来的2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小时,外资项目审批时间已由27个工作日缩短到不超过1个工作日,而在外地最快也得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新设立企业核名,在这里只需两三分钟。这些数字均创下全国之最。

  “服务高地”、“收费洼地”、“电子结算”、“网上年检”……哈尔滨开发区新招数一个接一个;今天你开工,明天我奠基,一个个大兴土木建生产厂房的壮观场面,出现在哈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内。在“一次创业”中打造了“九通一平”硬环境的哈尔滨开发区,在“二次创业”中又营造了“九通一平”软环境。如今,通过打造亲商、富商、聚商的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哈尔滨开发区已日益成为省市招商引资的代表队、外向型经济的先导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窗口。 戴岸松 胡占富

来源:哈尔滨日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0320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