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城遗址因城的周长近八华里,俗称八里城,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地理位置
八里城遗址位于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东八里屯西北300米处,东北距四站镇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干流5公里,城址雄踞于松花江左岸一弓形台地上。经纬座标为东经125°56′,北纬45°45′。
二、遗址现状
八里城近似正方形,方向135°,有四门,四门皆有瓮城。瓮城的北门与东门开在正中,西门与南门则偏左。
八里城实测周长3761米,近3.8公里。东墙全长922米,西墙全长943,北墙全长911米。沿墙有丘状土堞(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楼,各马面之间距离不等,间距最长为67米,最短为44米。
八里城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10-15厘米,墙高4-5米,最高处达5米,墙基宽12米。墙外10米处有一道护城河绕城一周。南壕最宽最深,深约7米,上口宽23.5米,底宽约在5-6米左右,西壕最浅,深约4米左右。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环护全城,高出地面1-1.5米,宽12米左右。
壕底与城(壕墙之间)长遍了杨柳榆等树木,城墙两侧,城壕上下复盖着一层天然植被。每当早春过后夏秋之季,八里城城墙上下,城壕内外烟草糜漫,绿树成荫,成为蝶花相嬉,燕雀争鸣的所在。
城内早已垦为耕地,城中有土路一条贯通南北城门。八里城的城墙、城门、土堞与沟壕除东门,南门早年因群众取土稍有破坏之外大体保存完好,在黑龙江省内已发现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三、历史沿革
八里城遗址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纪念金太祖阿骨打“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称肇州,隶上京路,此为八里城建城之始。
金熙宗时,进一步加强了肇州统治力量,隶会宁府、金章宗时,肇州的地位更加显赫。先在承安三年(1198年)章宗“复以为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肇州为节镇,军名武兴;后于承安五年(1200年)又“置漕运司,以提举兼州事”,后废弃。金宣宗时由于泰州残破不堪而难于居住,东北路招讨司猛安谋克诸处人等都涌向肇州,这迫使泰州等地“凡征调往复甚难”。在此情况下肇州防御史乌古论德升提出“升肇州为节度使,以招讨使兼之”。并同时“置招讨副使二员,分治泰州及宜春”等建议,宣宗准定,贞佑二年(1214年)肇州升为武兴军节镇,置招讨司。
至此,肇州在有金一代,在政治上达到了顶点。此后,随着金代统治力量的衰弱和蒙古成吉思汗的兴起,包括肇州在内的东北地区的兵势越来越弱,甚至一些官员都不愿在肇州任官。如兴定元年(1217年),上京行省蒲罕五斤入朝后,留江山守肇州,而江山却“颇怀去就”之意。这表明金肇州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虽此,在有金一代,八里城不失作为金代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军事重镇的地位。
元灭金后,肇州所在地为诸王斡赤斤分地,肇州在元初被废,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建为州,元贞元年(1295年)立为肇州屯田万户府。
明初废州,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后,该地又为其所治,并作奴儿干都司辖境内四条重要驿站之一的“海西西陆路城站”(肇州-兀良河)的起点而重见于史册,成为明代东北交通中的一个重要城站。
四、出土文物
八里城出土文物很多,已收集到近千件,分述如下:
⑴石器类30余件,有石斧、石础、石磨等。
⑵骨器类21件,有残匙、鹿角器等。
⑶铜器类90余件,有残饰件、铜佛,唐、北宋和金的大定通宝、正隆通宝等铜钱。
⑷陶器类150余件,长砖、花纹砖、兽面瓦当、罐、杯等。
⑸瓷器类20余件,有黑油双系小罐、定瓷大碗、定瓷小龟、猪首形三孔口笛等。
⑹铁器类700余件,分述如下:
兵器:有刀、矛等。
刑具:有三环脚镣等。
马具:有马镫、衔环等。
手工业工具:有铲、锯、斧等。
农具:有犁铧、锄头等。
生活用具:菜刀、剪刀,铁锁等。
八里城遗址究为何时所筑,原为何名有以下几种分析:
1、八里城为金代肇州。
2、八里城为元代肇州。
3、金、元肇州都在八里城。
众说纷云,尚无定论。我们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金代肇州比较合适。因此,本简介的内容都依金代肇州之说。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电话:0451-53642022 邮箱:hljstb@126.com
地址: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