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联?L(李宗瀚之子)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国史总纂,钟山山长。
清光绪十七年(1891),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十九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二十年(1894)中进士(另说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一年(1905),以候补道到江苏。时值江宁(今南京)发生学潮,他奉命前往疏导劝谕,平息风潮,任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监督(校长)。
到职后,以“为国育才”为己任,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建筑,修改编制,调整学科,添置教具,建立生产实验基地,附设中、小学堂,学生达到1000余人,成为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学府。他为了吸引人才,增加现代文化科学技术内容,专程赴日本,重金聘请10多名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任教;“四备复礼,三临嘉定”把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姚明辉聘为地理教师。他自己则以“吃得菜根,做得大事”律己、诲人。“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为近代南京大学品风之雏形。
宣统元年(1909),李瑞清任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在繁忙的公务中,每天仍去学校一次,处理校务。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江宁驻军联合浙军攻打南京。官吏显宦相继逃遁,李瑞清留校仍督学生照常上课。当布政使逃离,他被举荐代理布政使。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李瑞清以“孽子孤臣”自许,拒任民国政府官职。晚年移居上海,靠卖字画为生,身着道装,自称“清道人”。
李瑞清诗、词、书、画无一不工,精于书画鉴别、金石考据。其诗宗汉、魏,下陟陶(渊明)、谢(灵运),擅长古体。诗以绝句为佳,凄楚动人,故有“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之誉。其词蕴意遂远。其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皆备,尤好篆隶,“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其画初学梅道人、黄山樵,晚年师法龚半千、朱耷、恽南田等人,画花卉画佛皆妙,妙在以篆作画,以画作篆,合书画于一炉,独创画篆结合的艺术风格,著名书画家胡小石、李仲乾、张大千、吴昌硕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书画作品成为艺术珍品,时人叹为观止,声名远播日本,连日本人也东渡求画。著名书法篆刻家吴昌硕于1941年至上海时,细观李瑞清的书册后,大加赞赏,认为“是册取势离奇,终体朴茂。其用笔甚生而神甚活,此岂皮毛从事于斯者所能仿效耶?”他的绘画、书法久负盛名,与同时期的曾农髯(熙)号称“南北二宗”,也是民国五大书法流派之一(五大书法流派代表分别是:吴派吴昌硕和陈衡恪、康派刘海粟、郑派郑孝胥、李派李瑞清、于派于右任)。他还致力于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瑞清年轻时,曾从师其父同僚--武陵(今湖南常德)余作馨门下,为余公所钟爱。余公先后以三个女儿与他为妻,均夭亡。他尤钟爱结婚仅两年的余梅仙。自梅仙亡后,他孑然一身,思梅落泪,爱梅成癖。他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以“梅庵”名其宅。1920年9月12日病逝,享年54岁,清室予谥文洁。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挚友曾熙、弟子胡小石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侧将其落葬,旁筑“玉梅花庵”,植梅三百株。两江师范虽几次易名,校内为其专建“梅庵”。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师大又建“梅庵亭”于校园,缅怀他的办学功绩。临川人民将他生前住过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今为羊城路)。
遗著有《围城记》。其门人并将他的诗文收集,编成《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轶稿》等书行世。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 |
| |
|
抚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