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界定

发布时间:2011-01-19 16:37:46
    临川文化是临川区域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存方式,是具有浓郁风情和民情的区域文化。历史悠久的临川文化凝聚着临川人民的创造才能与杰出智慧,也体现了临川人民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寻找临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是建立临川文化概念的基础。

  临川文化是在“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的江南大地上崛起的一支著名的农耕型文化。临川是江南较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它的原始文明,是由北方迁徙来的百越系统中的一支与当地土著人共同创造的。临川,春秋时属百越之地,而临川文化的最初胚芽,应当在这个复杂的百越系统中找到渊源。据分析,古于越人曾迁于此。于越,为于人与越人结合而成。越人为夏禹之裔少康之后,是百越中的一支,后来与东夷族人结合为于越。于越的结合时间在商代中叶。于越在商朝不断打击之下,逐渐南迁至江汉之间,随着楚人向南发展,于越只得向东南迁徙。

  为什么说临川属于于越呢?因为临川文化境内有著名的盱江。《水经注?赣水》云:“盱水出南城县西北流,迳南昌县南,西注赣水。”清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江西四?建昌府》云:“盱江,东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于广昌县南血木岭……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以汝水取名的有汝阴、汝阳、汝南和抚州的临汝县。“抚州”的“抚”与“汝”在上古音近或音同。可见,在盱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曾有于越人迁居于此,并与当地土著一起,筚路篮缕,共同开辟了临川文明的源头。

  临川文化辐射的临川区域,远古乃多沼泽、丘陵,草木繁茂,气候湿润。各种文物资料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临川就有人类繁 居。尽管当时土著居民还处在“火耕水耨,民食鱼稻”的时代,但异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由渔猎进而为农田。而从北方迁徙来的于越人,带来了比当时南方未开化地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初步形成了原始的农耕文化特征。

  临川文化是在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中迅速繁荣的一支典型的区域文化。临川邻近南昌,古代是进入闽粤沿海的交通要冲。在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江西都融受了大量的北方移民。这也是临川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契机。晋永嘉丧乱之后,从北方人口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开始,已有规模不小的士族南下,淮河虽然阻隔南北,但其支流大都源远流长,呈西北、东南走向,而且多有舟楫之利,给河南、山东一带移民向东南移入安徽提供了方便。到安徽后,又涌入江西,甚至途经江西向闽粤或湘桂迁徙。这时临川地区已接受了不少北方客家移民。临川属丘陵地带,但河流切割山地形成峡谷,贯穿盆地形成很多冲积平原,自然条件较好,且人烟并不稠密,极易接受客家移民。客家移民进入临川的结果,是带来了大量的新鲜的先进的北方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土著的生产力水平,甚至使当地的人口结构和语言音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像客家语言对临川语言的影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中原汉人带来的北方话和当地的临川方言合流,互相渗透,长期揉杂,演变成今天这样著名的“临川音系”----既从属于赣语音系统,又同客家话有某些相同之处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发达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步提高了临川人民的农业耕作技术,使临川逐渐成为江西的重要粮仓。临川、金溪、南城、南丰的陶瓷窑、造纸、印刷、纺织业都比较发达,南城、黎川有重要的盐路通福建。富庶的经济条件和安宁的政治环境,对处于北方战乱中的一些大家望族,逐渐产生了吸引力。一些任官临川的官吏,看到临川淳朴的民俗和较高的文明程度,纷纷落籍临川。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其远祖为“有姜之裔,齐为晏氏,齐在春秋,晏显诸侯”,“其高祖讳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卒官江西,始落籍于高安……曾祖讳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氏姒姓,其先鲁人,至其后世,避地迁于豫章,子孙散于江南。”曾巩高祖曾展成,为南唐检校司空紫光禄大夫,受遣于南丰为县令,始籍南丰。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约在唐朝末年,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永泰,“游览山川,慕其地之善,遂徙寓于此,故为临川王氏之祖。”北宋著名哲学家李觏,其先祖本系南唐宗室,始封临川,后徙金溪、泸溪、南城。以地理名作《太平寰宇记》传世的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其父乐璋原籍河南,因“朱温扰京兆,仍游仕江左,为抚州临川丞,籍居临川”,后因弃官居家,上华山进香,路过宜黄霍源村,见其“风景秀丽,乃举家迁移于此落户”。这些家族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实力,本身就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所以,他们迁徙来的不仅是家庭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鲜的北方文化空气。先进的北方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推动着临川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

  从上述临川文化渊源,可以对临川文化的界定作个简单阐述: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其文化精神在临川区域12县市内辐射并发展的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源远流长。

  之所以要用“临川文化”来命名赣东区域文化,是因为:其一,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临川在区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临川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郡治、府治都在临川,使临川成为联络区域经济,沟通区域文化,牵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其二,由于临川在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使临川的文化声誉大大提高。在语言史上,人们把长期形成的以临川为中心的语系,称之于“临川音系”,它是赣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史上,人们把明代剧坛上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称之为“临川曲派”。由于临川的文化声誉,历史上慕名游历临川山水,瞻仰临川古迹的文化名人不计其数,至今海内外许多人士也知“临川”而不知“抚州”。其三,在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临川文化代表人物如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等,都骄傲地自称“临川”,而后人也分别把他们称为“晏临川”、“王临川”、“汤临川”,王安石、汤显祖的著作也被人们称为《王临川文集》、《汤临川文集》。后代文人在整理临川才子的著作时,也都冠以“临川文献”之名。

抚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