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流坑傩舞的由来,据口碑相传,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组董敦逸。
相传,在北宋徽宗初年,身任监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议和,并被迫在契丹滞留多年。返朝时,他把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不久,敦逸被奸臣谗言中伤,罢官回乡,回乡时,敦逸又把傩具带至流坑,并向村民传授跳傩仪式,一直相传至今,被村民视为一种驱邪祈福、强身健体的活动。 每年到了小年(农历 12 月 24 日),便开始组织村中青壮年,先行演练傩舞,并兼及习武。大年过后的初二,各房傩戏班先出游一次,走遍全村,即示意当年的傩舞活动正式开始。
傩舞戏班来到戏台,先由“神首”焚香点烛,燃放鞭炮,并高声报出喜庆人家的姓名和喜事,接着乐器奏响,开始表演。
表演者各自头戴相应的傩面具,衣着戏装。表演时,随音乐的伴奏,只舞而没有说唱,风格古朴粗犷,富有意趣。表演又分“文场”和“武场”。流坑傩舞的主要剧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安庙装香”、“书生进考”、“跳财神”、“出六将”、“出三官”、“出和合”、“出真定”,还有“周公与桃花女”、“闯辕门”、“斩蔡阳”、“取经”等。最后,全体演员脱去面具一起登台,各展其技。顿时,喝彩声、鼓掌声交响,剧场气氛非常热烈。
抚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