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胜迹

宜黄棠阴古镇

发布时间:2011-01-27 14:53:36
    棠阴镇始建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唐末五代时,四川节度使吴氏宣后裔吴竦定居此地,遍植甘棠树,茂然成阴,故名棠阴。棠阴因水质独特而产夏布,因夏布经济蓬勃发展而使棠阴兴旺昌盛,当地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棠阴夏布历史最高产量达30万匹,明成祖永乐初年,宜黄每年用5万多匹夏布折交官田公粮。宜河流经棠阴一带,河水显得格外绿,清澈见底。凡经此河水漂洗出来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成为湘赣两省夏布集散地。外地夏布经棠阴漂洗后,畅销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远销日本、朝鲜等国。鼎盛时,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夏布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棠阴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捡漏趁晴天,读书趁少年”,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书立说,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于世。走进棠阴古镇,从那雕龙镌凤、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中,能领略到这里远古时的兴盛,并能从中感悟和惊叹古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这里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宅、古塔、古桥、古牌坊,真可谓古色古香、韵味无穷。临镇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36米、直径8米的迎恩塔,该塔雄踞龟山,六面临风,巍巍壮观。这里的民宅以吴、罗、符三姓居多,民间有“罗三千、符八百,吴家老倌无价尺(无法计算)”之说。入街便见一造型独特、气势非凡的吴姓大宗祠,名曰八府君祠,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中厅三门,东西两廊28柱,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梁雕有雀、鹿、蜂、猴图案,隐喻“爵禄封侯”之意。据载,1933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红军在此召开群众大会,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而留下了光辉的史迹。还有位于棠阴下街的承恩坊,建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是知事谭政为当时由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大书法家吴余庆而建,全木结构,雕工精湛,实属明时罕见工艺精品。在棠阴古街上段,有一古建筑群,屋脊飞龙走凤,屋檐镶金镂银,那便是观裳坊,至今这儿还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观裳坊就是你的花花屋,金打梁,银打柱,锡打的竹篙晒衣服。”可想而知,这观裳坊当年的风姿是何等辉煌!棠阴镇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千百年来留下这么一句俗语,让人倍感亲切:“水打田不瘦,客吃饭不穷。”如今,棠阴家家户户仍保持着那种好客的传统,只要你走进棠阴,主人们便会沏上好茶,暖上美酒,备上干净的床铺,使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让人格外舒心。棠阴镇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日字塘老宅、式好居、落轿亭、绣花楼,枚不胜举。置身于小镇,如同穿越时空隧道,耳边仿佛听到了那观裳坊的歌谣,使人沉浸在远古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2003年7月,棠阴镇被省政府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抚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