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走进台商

万水千山系乡情

发布时间:2011-02-21 12:40:16
 

宜黄县台属  杨友勤

    岁月流逝,日月如梭,转眼间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世纪已经九个年头。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如在昨日。回想与伯父寿明先生取得联系的这十八年时光,我深深地感受到伯父爱心之博大,心地之善良,爱乡之情之浓厚。今天,兹将相随伯父左右所得的几点见闻记录于此,与诸位读者分享。

慷慨解囊  建设会馆

    1991年的仲秋,秋高气爽,伯父携伯母及长子友信于11月8日从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出发,于当天下午1点抵达南昌向塘机场。我与父亲及二叔早早到达向塘机场到达厅等候。兄弟见面,泪流满面,千言万语仿佛要在一天内说完,晚上七点钟我们到达宜黄县城,兄弟姐妹团聚会餐,自由说不完的离别之语。第二天,县委统战部及县委台办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欢迎远道而来的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理事长杨寿明先生及其家人,席间座谈时,县台办主任谈及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缺乏办会场地,县城没有专门用于接待台胞台属的宾馆,伯父当即表示回到台湾即着手筹款,拟在宜黄建设一座用于接待台胞台属兼做台胞台属联谊会办公用途的宾馆。一个星期后,伯父回到了台北,第二天他即召集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的会员开会,说明建馆的意义。伯父明确表示,捐款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建馆不足的款项由他个人资助。短短的几天,宜黄县旅台同乡会即筹集到捐款美元两万余元,伯父一家人捐款即达三千美元,捐款很快被转到了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县建筑设计室对会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层会馆在宜黄县城中心地段拔地而起。二楼作为县台胞台属联谊会办公和开会之用,其余楼层作为接待台胞台属的馆舍。宜黄县旅台同乡会宜黄会馆的建立,给广大的台胞台属提供了住宿的方便和往来宜黄县城和广大乡村的便利,也解决了宜黄县台胞台属联谊会缺乏开会和办公场地的难题,作为三不靠的偏僻县(不靠铁路,不靠国道,不靠港口)宜黄,能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的第五个年头就建成接待台胞的永久会馆,这在当时起了一个很好的标杆的作用,推动了各地建设会馆的热潮,也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人员往来和彼此的相互了解。

架桥铺路  造福乡梓

    数次往返家乡后,伯父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交通的闭塞,即无铁路、港口,也无高速公路,在京福高速修通之前,宜黄县城开车去南昌要费时四个多小时,而且路面常常修修补补,经常塞车,以至于搭乘东方航空公司班机从南昌经香港去台北,伯父不得不提前一天从宜黄出发,在南昌住一晚后才能赶上早上十点半从南昌起飞的航班。在与时任宜黄县政府副县长邹献华先生座谈时,伯父对邹县长的“要致富、先修路”的感慨很认同,当即表示如果家乡在架桥修路方面若有需要的地方,一定鼎力相助。

    当时间进入到2001年的时候,宜黄县委提出了一河两岸,发展开发区的构想,“一河两岸”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兴建六里铺大桥,但是建桥缺乏资金,省市和县财政所拨的资金远远不能够满足建桥需要。伯父在获悉建桥缺乏资金后,立即召集宜黄县旅台同乡会的台胞捐款,共筹集捐款二十余万人民币。虽然金额不多,但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各界群众踊跃捐款,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建六里铺大桥的资金终于获得解决。两年后,一桥飞架南北,这座长达五百多米的大桥把六里铺工业区和河东新区连为一体,大大促进了河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每每走过雄伟宽阔的六里铺大桥,我都会联想到发起捐款的第一人,我的伯父寿明先生。

    2007年当得知家乡在对农村道路进行修建,县委县政府在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时候,他马上从台湾汇来一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的村村通公路工程,在他的带动下,家乡亲友纷纷捐款,支持村村通公路工程。在瑶下村,村村通公路工程需要拆除一些亲友的猪栏,需要征用家乡乡亲的一些菜地,村民们毫无怨言,根本不提补偿的事情,村民们动情地说:叔公寿明远在台湾还这样关心家乡建设,如果我们还对政府提要求就再也说不过去了。正是因为全体村民的支持与合作,瑶下村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进展非常顺利,提前完成了道路的铺设,而且质量非常优良。

捐资助学  关心教育

    对于教育,伯父一直关怀备至,他常说,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伯父未成年就失去双亲,从小寄养在三叔公家里,依靠大叔公的资助完成了中学学业。为了求学,伯父中学时代要步行一百多里的山路到抚州去求学,途中不时还有土匪打劫,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伯父完成了中学学业,练得一手好字和流畅的文笔。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多伦多,还是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伯父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的人格魅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并于2002年经江西旅台同乡会全体会员选举,被推选为江西省旅台同乡会理事长。伯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这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分不开的。1998年,当他第五次回到家乡时,得知宜黄县瑶下村有个三年级的学生杨星星因家庭困难,濒临失学边缘,他当即表示,将出资资助这个学生,培养他进大学深造,并于当天赶到瑶下村杨星星家里,将一学期的学费四百元人民币亲自交到杨星星的父亲手中,并勉励杨星星父亲战胜困难,把孩子抚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的伯父就是一个一辈子只做好事的人。自从他决定资助杨星星上学后,每学期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就安排我将一个学期的学费交到杨星星家中,九年时间从不间断。在这人间大爱的鼓励下,杨星星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昌大学。

    在伯父尊师重教的思想影响下,瑶下村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大家纷纷创造条件让子女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走进瑶下村,到处书声琅琅。农闲时间,大家不是打麻将闲聊,而是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近年来,三十几户人家的瑶下村培养出十几个大学生,有几位还考上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学府。

克己奉公  声名远播

   2001年10月,我从海上油田回到家乡休假,刚休息两天,接到伯父从南昌打来的电话,他要我去南昌帮忙做事情,并在电话中说他晚上请我吃饭,我收拾行李赶乘当天的班车前往南昌,抵达南昌时,已是万家灯火。我心里想伯父请我吃饭不吃山珍也要吃海味,说不定还能喝上他带来的金门高粱酒,那可是酒中珍品呀。晚上八点多钟,我在江西宾馆旁的一个小店里见到了我的伯父,小店仅有二十多平方米,就是最常见的那种街边小店,俗称路边摊,一起坐在桌边的还有我的堂兄友信,他也从台北赶来,服务员端上来一碟清炒白菜和一碟辣椒炒肉,打来了三碗米饭,伯父说:“来,吃饭吧。”望着毫无色香味可言的辣椒炒肉,我举箸欲止,伯父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举起筷子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审核一下工程预算,南昌会馆完工后,我请你喝酒。”就是这样一顿简单的工作餐,伯父也是自掏腰包,不让公家出钱。回到宾馆后,伯父向说明了此次来南昌的原由:江西省旅台同乡会正在南昌建设会馆,会馆工程即将完工,现在承包商以种种原因提出加价要求,加价达六十万元台币,若不加价,他就以停工相威胁,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对承包商的建设过程进行审核,对工程变更进行审核,搞清楚加价六十万元台币的原由。堂兄是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研究生,我在南昌搞了三年的民用建筑水电施工管理,审核图纸变更和造价变更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多大障碍,但取证核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白天我们在工地上核对建筑面积,测量给排水线路和电气线路的长度,检查施工质量,晚上回宾馆计算和写报告。经过几天核算,发现承办商加价水分很多,确实因我方原因造成的造价增加不到10万台币,在确凿的数据前,承包商连忙承认他计算失误,随后马上在造价变更书上签字认可。伯父为同乡会挽回了几十万元台币的损失,他却从不张扬。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在南昌出差的一个星期,都是在路边小店解决一日三餐,而且是伯父自掏腰包。伯父一心为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来往宜黄与南昌的路费和在南昌的住宿,我也是自掏腰包,没有向公家申请一分钱补贴。猛然间,我忽然想起一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不正是伯父风格的真实写照吗?每当我经过屹立在南昌高新开发区的南昌会馆时。我都会想起2001年与伯父相处那八个难忘的日夜,这八个难忘的日夜给了我许多启示,激励我见贤思齐,克己奉公。回乡探亲的台胞路过宜黄县城时,他们常会来我家座谈,在谈及伯父寿明先生的时候,他们都会动情地对我父亲说:“你有这样一个好哥哥应感到自豪!”确实是,伯父不但在家乡,在台湾也是众口称赞,且不说他慷慨解囊,凑路费资助老兵踏上回乡探亲的旅程,就是他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江西同乡遗孀,为他们安排住房,寻医问药,带领家人接送江西同乡遗孀往来于台北和南昌之间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做起来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因为这不仅仅需要时间和金钱,更需要的是爱心和敢于奉献的精神。伯父常说:“人行善,福兮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祸兮未至,福已远离。”伯父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庆祝江西省同乡会南昌会馆落成典礼时,伯父将“人行善,福兮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祸兮未至,福已远离。”写在他的名片上赠送给我,无论走在何地,我都把这张名片珍藏,这张珍贵的名片时刻激励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宜黄县台办供稿)

抚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