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煤文化

大同煤炭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2-10-12 09:52:36

    在几百万年前的史前,大同地区是一片浩瀚无际的湖泊,史称“大同湖”。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经过地壳运动,广袤的原始森林变成了丰富的地下宝藏——煤炭。 

  大同地区煤炭开发利用始于何时,文献无载。但根据大同煤田的煤层露头较多,且又长期自燃的史实,联系在新石器时代,与大同毗连的怀仁县鹅毛口遗址的先民们,已经用火并能从河谷山坡开采裸露的三叠纪凝灰岩、煌斑岩夹层制作石器,推断可能在新石器时期发现煤炭的可燃性并从煤层露头处拾取、利用煤炭。 

  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最早用文字记载有关大同地区煤层的自燃和煤炭的开发利用。至宋代,冶金、陶瓷等行业广泛用煤作燃料,煤炭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大同地区煤炭已被广泛烧用。辽、金、元时,大同地区的采煤业已很发达,冶铁业亦历久不衰,促进了采煤业的发展。明、清时代,煤炭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铁、铸钱、炼硫磺、烧石灰、烧砖、烧陶瓷、酿酒、制药、炼黑矾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煤炭市场日益扩大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矿业,兴办煤窑。1907年,为保全山西矿权,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简称保晋公司)在太原创立。1909年,保晋公司在大同成立大同分公司。继保晋公司之后,大同兴起办矿热潮,规模大的有保晋、同宝、宝恒3家。1918年,同宝公司成立,为私人煤矿,在白洞村、长流水村、青羊湾、刁窝嘴、胡家窑设厂采煤。1920年建立私人煤矿宝恒公司,在白土窑设厂开采。1922年同宝公司停产。1924年山西省政府在大同开办军人煤厂。1925年保晋大同分公司忻州窑半机械化矿井投产。1928年同宝公司恢复生产。1929年,阎锡山为了开辟财源,着手在军人煤厂的基础上开办晋北矿务局,总部设在大同城内帅府街,下辖煤峪口和永定庄两个矿。1932年,晋北矿务局联合其他公司,成立煤炭分产合销机构-——大同煤业公司(后改称大同矿业公司)。随后,该公司控制了运输煤炭的铁路干线,垄断了大同地区的煤炭销售业务。20年代前后,在大同煤田生产的小煤窑有近千个,规模比较大的80余个。 

  1937年9月,日军侵入大同。将矿区划归伪蒙疆政府管辖,并将晋北矿务局、大同保晋分公司等合并为大同煤矿,委托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接管。10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接收各矿。此时,大同煤矿下设永定庄坑、煤峪口坑、保晋坑、白洞坑、炸药制造工厂。1939年增加岩岭发电厂。1940年成立伪蒙疆特殊法人大同煤矿株式会社,社址设于大同县平旺村。株式会社合并了部分小煤窑,禁止了其余小窑的开采,下辖昭和坑(鹅毛口)、保晋坑(忻州窑)、裕丰坑(煤峪口)、永定庄坑、同家梁坑、白土窑坑、白洞坑、宝藏坑(四老沟)、黑色火药工厂、硝铵制造工厂。1944年增加平旺发电厂。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大同煤矿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日寇在侵占大同煤矿不到8年的时间里,掠夺煤炭1400万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阎锡山即令晋北矿务局接收了大同煤矿,下辖煤峪口矿厂、永定庄矿厂、同家梁矿厂、四老沟矿厂、忻州窑矿厂、白洞矿厂、白土窑矿厂、平旺发电厂、火药工厂和修缮厂。

    1949年2月,大同煤矿解放。同年3月,察哈尔省大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接管组接管大同煤矿,实行军事管制。1949年5月,大同和平解放,成立了大同煤矿筹备处,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办公地址设在北京东郊民巷26号,后迁至永定庄矿。1949年8月30日,大同煤矿筹备处改称大同矿务局,撤销军事管制,实行厂、矿长负责制,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建局之初的大同矿务局下辖8矿1厂,职工总人数3000余名,原煤总产量8万余吨,工业总产值140余万元。1950年,大同矿务局由燃料工业部国家煤炭管理总局领导,办公地址也由永定庄矿迁至新平旺。1950——195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大同矿务局投资2000多万元。煤峪口、永定庄、忻州窑、同家梁、四老沟、挖金湾、马脊梁等主要矿井先后恢复了生产。1953年,大同矿务局隶属华北煤炭管理总局。1954年,划归国家煤炭管理总局。1956年,由煤炭部太原煤矿管理局领导。“一五”时期,恢复了忻州窑、白洞、晋华宫和胡家湾井,改建了煤峪口、永定庄、同家梁和四老沟井,并开始新建新白洞等矿井。1958年大同矿务局隶属于山西省煤矿管理局。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为适应形势,全局煤炭产量一上再上,从500多万吨跃增到千万吨,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错误影响下,违背煤炭生产的客观规律,强行开采,给煤炭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 

  1962年,大同矿务局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全面调整整顿。“二五”和调整时期,完成了马武山、新白洞、大斗沟、雁崖4对新井建设,全面改造了永定庄、同家梁矿井,局部改造了土塘、胡家湾、大巴沟、马脊梁等小井。改造了各矿井运输环节和地面生产系统,推广了井下电机车运输,普遍开拓了采区煤仓。1967年,成立了大同煤矿革命委员会,由大同市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0年,大同煤矿革命委员会改称大同矿务局革命委员会。1972年,由山西省煤炭化工局领导。1976年隶属于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总局。“三五”和“四五”时期,先后对煤峪口、忻州窑矿的二水平进行了开拓延伸,扩建了大巴沟、马脊梁矿平峒井;晋华宫矿大井、云冈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接收了王村矿。1979年,大同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改称大同矿务局。“五五”时期,云冈矿二期工程竣工;煤峪口、忻州窑矿改扩建工程完成;燕子山矿井开工兴建。综合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在试验国产液压支架、综采设备的同时,引进国外综采设备和新型联合掘进机。矿井的运输系统得以改造,忻州窑、王村矿均实现皮带连续运输。 

  进入80年代,全国最大的井工型矿井四台矿井开工兴建。从1974年开始的各矿井提升、运输、通风、筛分、装车等生产环节系统的全面改造,到1984年基本结束,使矿井综合环节生产能力由1844万吨/年提高到2817万吨/年。1985年大同矿务局划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1988年由能源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领导。进入“七五”时期,燕子山、四台矿新井建成投产,四老沟、晋华宫、王村矿改扩建完成,马脊梁、云冈矿改扩建开工。全局形成了以综采为重点的,以高档普采、普采为补充的机械化采煤新格局,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向国产化、系列化发展。 

  1993年,大同矿务局属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1998年2月16日,煤炭工业部以煤办字(1998)第56号文件正式批准大同矿务局改建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年7月,由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划归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 

  2000年7月29日,大同矿务局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制度由计划经济的工厂制转向市场经济的公司制。2003年底,山西省委省政府重组晋北主要煤炭生产和销售企业,成立了新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2月,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债转股改制,成为七家股东持股的集团公司,建立了新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重组后的同煤集团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县),以大同、宁武、河东(北部)煤田为资源基地,煤田储量892亿吨,拥有47对矿井,20万员工,70万员工家属,所属子公司、分公司和二级单位139个。2005年,煤炭产销量突破1亿吨,居全国第二,销售收入258亿元,上缴税费23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已形成以煤炭生产为主,电力、机械制造、钢铁生产、工程建设、化工、建材、物业、旅游等多业综合发展的特大型现代化企业,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名列94位。2006年6月,大同煤业A股在沪市成功开盘上市,标志着同煤集团首次挺进资本运营市场。 

  1.大同煤炭概况及发展历程

  大同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6年的勘探开发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煤炭工业得到了崭新发展。目前探明储量380.4亿吨,到2006年底大同市共有地方煤矿271个。煤炭产品除用于本市外,大量调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煤炭工业不仅是大同市的支柱产业,且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大同煤炭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煤田大、储量多。“双纪”煤田遍布四县二区,含煤面积182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80.4亿吨,其中侏罗纪67.5亿吨,石炭二迭纪312.9亿吨。二、煤层平缓、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赋存稳定,易于开采。在探明18—24个煤层中,埋深均在160—364米之内,便于立井、斜井开拓,工期短见效快。三、煤种优良,适宜冶炼、发电、交通、石油工业。侏罗纪弱粘结煤,以低硫、低灰、发热量高驰名中外。四、交通条件较好,国营地方国营重点矿区均有铁路专线和公路,经口泉、云冈两大支线。通往京包、同蒲、大秦铁(公)路干线至外省和港口。五、大中小结合,土洋并举,自我发展的地方煤矿(含乡镇)约占90%,原煤产量约占五分之二,为搞活地方和农村经济,建设重化工能源基地出了力。六、大同市地方煤矿拥有煤炭职工近5万人,掌握着越来越精良的技术装备,为建设现代化煤炭工业奠定了基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同煤炭企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造、整顿、提高”方针,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制定调整采掘比例和进行环节改造为重点。市地方煤矿对5处矿井进行补欠配套和环节改造,生产能力由135万吨增至213万吨/年。军办、社队煤矿在不断整顿中提高抗灾能力,煤炭生产稳步提高。1980年大同市原煤产量612.66万吨,实现总产值13172.26万元,比1976年提高34.6%和28.7%,1976—1980年5年原煤总产量和煤炭总产值平均递增率分别为7.7%和6.5%。

  1981—1985年,大同煤炭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决策,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大同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进行研究和论证。1983年2月,根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提出大同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目标,贯彻中央“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全面加速矿井建设。大同矿务局、地方煤矿及乡镇重点煤矿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多种渠道给予投资、贷款和政策扶持,展开大规模的矿井扩建和技术改造。5年内,大同市改扩建和新建矿井192处,总设计能力3633万吨,净增1261万吨,完成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12528.05万元,比“五五”计划时期提高45%。其中市地方煤矿改扩建和新建矿井21处,总设计能力447万吨,净增96万吨,完成基建和技改投资7498.4万元,比“五五”计划时期提高16.2%。军办煤矿改扩建和新建矿井18处,总设计能力135万吨,净增59万吨,完成投资470万元。乡镇煤矿(包括劳动服务公司)在国家政策和贷款的扶持下,改扩建和新建矿井136处,设计能力701万吨,净增276万吨,使用山西省“换油煤”返还资金低息贷或其他贷款(含自筹)资金6659.55万元,比“五五”计划时期提高50.96%。1985年大同市原煤产量达4680.15万吨,比1980年增长52.7%,其中市地方煤矿552.29万吨,比1980年增长78.4%,总产值11874.24万元,比1980年增长78.39%;军办煤矿103万吨,比1980年增长28.75%,总产值2214.5万元,比1980年增长28.33%;乡镇煤矿(包括街道和服务公司)944.36万吨,比1980年增长323.9%,总产值20303.74万元,比1980年增长323.9%。1980—1985年地方煤矿累计产量2492.4万吨,年均递增11.8%;军办煤矿503.33万吨,年均递增2.2%;乡镇煤矿(包括街道和劳动服务公司)2999.62万吨,年均递增24.2%。5年大同市地方煤矿实现煤炭工业总产值53586.67万元,年均递增11.8%;军办煤矿10821.6万元,年均增递增2.2%;乡镇煤矿10821.6万元,年均递增64491.84万元,年均递增24.2万元。

  1986年起,在山西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大同市对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进行了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对私开乱挖的乡镇煤矿进行关闭,同时要求各煤矿建立采掘作业规程;各工种操作规程;安全工程等三大工程,要求所有生产矿井淘汰落后生产方式,进行采煤方法改革。在治理整顿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煤矿在核实成本的基础逐步调整了煤价,1989年3月,国务院决定山西地方煤矿在价外向用户增收吨煤10元的生产补贴款,用于安全补欠和技术改造,1990年,国家物价局规定从8月25日起,山西煤炭价格吨煤提高20元,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地方煤矿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保障。

  大同市地方煤炭工业经过“六五”时期的迅速发展和“七五”时期的大力整顿,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地方煤炭工业体系。至1990年底,共有各类地方煤矿287座,其中,市营煤矿5座,区营煤矿12座,司法局矿2座,乡镇煤矿166座,街镇煤矿39座,二轻煤矿2座,系统内煤矿8座,系统外煤矿19座,军办煤矿34座。原煤产量从1978年开始,突破2000万吨。1990年生产原煤2185万吨,其中市营煤矿生产350.8万吨,区营煤矿生产259.2万吨,乡镇煤矿1267万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598.6万元,其中市营煤矿17995.4万元,区营煤矿7584.5万元,乡镇煤矿18018.7万元,建设有铁路专用线4条,长42.6公里,发煤站点44处,年发运能力达到2500万吨。1990年铁路发运煤炭1348.6万元,十年来,还陆续建设了煤炭运销公司,煤炭进出口公司、煤矿机修厂、煤矿电器配件厂、煤矿建井公司、矿药厂、变电站、矿山救护队、煤矿职工中专学校、煤矿设计室和职工医院等十几个为煤矿生产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七五”期间地方煤炭工业生产原煤10389.16万吨,比“六五”期间增加产量4602万吨,增长80%,平均每年增长16%。煤炭铁路外运6710万吨,比“六五”期间多发运2569万吨,增长了62%,平均每年增长12.4%。五年总计出口煤炭912.5万吨,创汇30000万多美元。通过公路、铁路外运和出口煤炭收缴能源基地建设基金100000万多元,占全省将近三分之一。地方煤矿整顿,到1990年底,先后关闭违法私开矿井12处。列入整顿的191座矿井,经过整顿,达到一类的有60座,占32%;达到二类的有94个,占49%。矿井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矿、路、电、储、装、运逐步配套,“七五”期间,大同市地方煤矿技术改造共投入8197万元,增加综合生产能力90万吨。到1991年底,落里湾、新高山、上深涧三大集运站批准建成投运。

  大同市地方煤矿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百万吨综合死亡率由1985年的3.63人下降到1990年的1.97人;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由1985年的3.54人下降到1990年的1.18人。

  企业升级和文明矿井,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快,到1990年底,市矿药厂、青磁窑煤矿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市姜家湾煤矿、南郊区高峰煤矿晋升为全国煤炭行业的二级企业;市杏儿沟煤矿、新荣区唐山沟煤矿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市吴官屯煤矿、南郊区城关联营煤矿、青磁窑服务公司煤矿为质量标准化矿井,市吴官屯变电站为质量标准化变电站。还有一批矿井被评为文明生产矿井。

  1993年7月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后,大同市地方煤矿工业储量增加,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

  大同市共有各类地方煤矿552座。其中:市营煤矿7座、区营煤矿22座、乡镇煤矿472座、武警煤矿5座、其他煤矿46座。大同市地方煤矿共占有井田面积54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7亿吨,矿井总设计能力为350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全行业从业人员达7万人。其中市煤炭局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有31个,7个市营煤矿,还有矿药厂、煤矿机修厂、煤矿电器配件厂、煤矿建设总公司、煤矿建井工程公司、煤矿供销公司、变电站、煤矿职工中专学校、职工医院、矿山救护队、地质队、煤矿设计室等20多个为煤矿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单位。1993年大同市地方煤矿共生产煤炭4220.52万吨,完成计划的115.63%,比上年增长6.84%;完成工业总产值1850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5%;外运煤炭3935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其中铁路外运1873万吨,公路外运2062万吨;煤炭局直属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0475.3万元,实现利润2169.23万元,上缴利润1036.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416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8.1%、103.29%、110.21%和112.25%。

  从1978年至1998年,大同市改革开放20年,煤炭产业急剧膨胀,非煤产业严重萎缩,大同市各类煤矿超过800座,产量连年超过8000吨,使煤炭供过于求的问题突显,1998年上半年,因销售困难,大同市煤炭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4.92%,净减产量600万吨,这个问题不仅是大同市一家,而且波及全国,为此,1998年国务院根据煤炭市场和煤炭生产情况,作出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决定。到1999年度,全国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25800余座,年压产25000万吨,山西省将关井2908座,年压产6980万吨。大同市将关井291座,年压产1477万吨。实行关井压产有利于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和产量结构,解决煤炭总量过剩的问题;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为国有煤矿摆脱困境,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煤炭工业的整体素质。

  1998年12月9日,大同市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工作会议在雁北宾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关闭非法和不合理布局煤矿工作的决定,安排部署本市关井压产工作。

  1998年,大同市地方煤矿共销售煤炭2712万吨,其中铁路外运2063万吨,公路外运649万吨;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9000万元;市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3400万元,实现利税4925万元;全行业百万吨死亡率为0.37,比1997年下降64.42%;大同市共取缔无证矿井195座,压减煤炭产量607万吨。

  1999年—2001年,大同市煤炭经济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煤炭销售不畅,企业亏损严重,2002年,大同市地方煤矿经济出现了大的转机,大同市煤炭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方针,狠抓了地方煤炭的经济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大同市地方煤矿共完成原煤产量3573.87万吨,同比增长81.5%,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31856.66万元,同比增长129.29%。

  “十五”期间是大同市地方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大同市煤炭工业坚持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在资源整合、关小建大、煤矿标准化建设、取消畜力运输、采煤方法改革、关井压产、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大同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五”期间,大同市共生产煤炭14789万吨,比2000年增长87%。其中2005年共生产原煤3228.88万吨,比上年减少8.49%。

  煤炭外运量完成19211.80万吨,比“九五”期间的14944.42万吨增加4267.38万吨,增幅为28.56%。其中,铁路外运煤炭11443万吨,比“九五”期间增长3.28%,公路外运7769万吨,比“九五”期间增长101%。其中2005年销售煤炭3641万吨,比上年增长3.08%。

  全行业乡及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128900万元,比“九五”期间的607600万元增长85.78%。

  大同市地方煤矿“十五”期间实现利税324200万元,比“九五”期间的124400万元增长160.56%。其中2005年实现利税115288.41万元,比上年的96056.43万元增长19.98%。

  大同市煤炭工业经济运行良好,质量明显提高,为推进大同市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五”期间,大同市煤炭行业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变煤炭单一品种、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大同市洗选煤能力达到3000万吨,占到了大同市原煤产量的40%,活性炭产量达到了15万吨,产品全部出口。100万吨水煤浆项目一、二期工程已投产,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大同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为56.6%。纳入大同市“6656”工程的煤炭产业调整项目共有9项,投资总额590000万元。主要是狠抓了煤炭的清洁生产和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入洗、洁净煤生产能力占到了大同市原煤总产量的52.5%,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点抓了惠宝活性炭公司年产20万吨优质活性炭原料项目,年产3万吨高档活性炭项目以及三星力源碳素厂、左云宏泰活性炭公司、南郊光华活性炭公司等活性炭项目的扩建工程和100万吨水煤浆市场的开拓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此外,焦煤、型煤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煤矸石、特种耐火材料、水煤浆等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164万千瓦。

  “十五”以来,根据省煤炭工业局的要求,结合大同煤矿的实际,在大同市所有煤矿进一步推行了采煤方法改革,大同市共有82座煤矿完成了采煤方法改革。同时,投资30000万元在大同市所有地方煤矿取消了畜力运输。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大采煤方法改革力度,一是与各县(区)煤炭主管部门签订了采煤方法改革责任状;二是组织有关县(区)分管领导和有采改任务的煤矿矿长、技术人员赴长治、临汾两地进行了参观学习,赴山东、北京等地煤机厂家对采煤支护设备进行了观摩和考察;三是聘请并组成了专家组,对符合采改的矿井逐一进行了实地勘察、指导和帮助;四是举办了采煤方法改革培训班,编印了《采煤方法改革知识问答》。大同市共投入资金近20000万元,完成了28座煤矿的采煤方法改革,较好地完成了省局下达的采改任务。

  通过“十五”期间的采煤方法改革和取消畜力运输,大同市地方煤矿的资源回收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2001年的45—55%提高到2005年的75—85%。

  为了实现大同市地方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大同市地方煤矿的整体水平,树立大同市地方煤矿的良好形象,从2003年开始,大同市在大同市所有地方煤矿中开展了煤矿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大同市地方煤矿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大同市地方煤矿标准化建设标准》,先后数次召开了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深入开展了抓典型、树榜样,比、学、赶、帮和达标评最佳,抓最差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煤矿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在开展煤矿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大同市共投入资金达58000万元,有384座煤矿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共计新建、维修房屋17476间;新建 、扩建调度室、职工食堂860所9800平方米;硬化、维修、平整路面485公里,绿化矿区13万平方米;植树、种花12万余株。其中,2005年大同市各煤矿企业共投入标准化建设资金24000万元,完成了24座标准化矿井的建设任务。通过开展煤矿标准化建设工作,绝大部分煤矿一改往日的脏、乱、差形象,面貌焕然一新,矿区整洁美化,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十五”时期,大同市各级政府、各煤炭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煤矿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安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大同市累计关闭布局不合理和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矿井393处,压减产量2079万吨,生产矿井个数由2000年的602座减少到2006年底的209座。其中2005年关闭矿井145处,压减产量907万吨。二是利用信息化提升煤矿安全防范能力取得了新突破。从2003年以来大同市累计投入12000万元,进行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大同市所有合法矿井都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市、县建立了瓦斯监控中心,按高瓦斯管理的矿井全部实行了联网。三是投资22000万元进行了双回路建设,大同市共有354座煤矿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四是投资44000万元对大同市地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五是开展了瓦斯集中整治活动,理顺并进行了煤矿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工作。大同市有361座煤矿进行了瓦斯等级鉴定,有423座矿井进行了通风能力鉴定。五是安全投入进一步加大。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底,大同市共收取安全费7222万元,其中有80%以上已用于煤矿安全设施的建设上。六是继续执行了安全目标责任制,制定下发了关于禁止超能力生产,领导干部下井,控制井下作业人数等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五年来大同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一直控制在1人以下。

  “十五”期间,大同市煤炭行业各级管理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全面实施了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已成为广大政务人员的自觉行动,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的规定措施,为促进大同市煤炭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十五”期间,市、县两级煤炭纠察队伍累计出动54195人次,检查各类煤矿4193座次,检查煤炭发运站146个次,检查公路营业站、煤焦检查站2050个次,检查用煤户585个次,查出并督办安全隐患5163条,行政罚款75.7万元。其中2005年,大同市出动纠察队员11390人次,检查各类煤矿 1200座次,检查用煤企业165家,煤站65家,焦煤管理站12家,检查面均达到100%。查出各类安全隐患763条,下达执法文书53份,行政处罚7.1万元。

  “十五”期间,大同市煤炭行业坚持以提高全员素质为重点,进一步抓了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全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五年中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27期,培训各类人员14824人。其中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42期,培训2955人;特殊工种培训班85期,培训11869人。其中2005年共举办各类培训37期,培训各类人员5314人。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成立了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大同代办处,有23000名职工参加了保险。同时在全行业全面推行了农民工劳动合同书制度,到2006年底,已签定劳动合同书的农民工有32000多人。

  2.大同煤矿集团

  简介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750亿元,职工20万,矿井54对,分布在山西和内蒙古,东西跨度300多公里、南北跨度600多公里的区域内。2008年煤炭产销量1.22亿吨,连续四年突破亿吨。现已形成煤炭为主,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正在建设的晋北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同煤集团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明末清初就有了一定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企业成立60年来累计生产煤炭17亿吨,上缴利税340多亿元。同煤集团开采技术先进,创造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的技术和装备等“11个全国第一”;企业文化底蕴深厚,人才、管理、队伍等方面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产品过硬,大同煤发热量高,灰分低,是工业食粮中的精品,畅销全国电力、冶金、建材等多个行业,并远销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产品被列为“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国家免检产品”。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金马奖”等多项荣誉。荣列2008中国最大500家企业第80名,2008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79名。 

  同煤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树立新思想,实施新战略,建设新同煤”的总体发展思路。即:“新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新战略”就是“81620”:8字奋斗目标是“做强同煤,造福员工”;16字发展方略是“心齐人和、重建扩源、创新提升、共同富裕”;20字员工行为要求是“尽心履职责、主动抓工作、提高执行力、落实全过程”。“新同煤”就是:建设和谐美好、强势竞争、充满活力、殷实小康的新同煤。 

  大同煤业金宇高岭土化工有限公司

  同煤集团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做强做优五大产业,实现三个跨越、两个翻番和两个提升。即:做强做优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煤机制造五大产业。实现由传统资源型企业向综合能源集团跨越、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跨越、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文化强企跨越。到2012年,企业总资产翻一番,煤炭产销量翻一番,销售收入大幅提升,员工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历程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同煤矿,成立于1949年8月,55年的风雨历程,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发展之路。经过改革和专业化重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同煤集团产销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027万吨,销售收入实现2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同年,集团入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40位。目前同煤集团无论从资源占有量、产运量、销售收入、还是固定资产、职工人数等规模优势上,都已成为继神华之后中国第二大煤炭集团。公司在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7月29日,同煤集团作为主发起人,整合资源,强强联手,联合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宝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大同同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大同市地方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大企业、大集团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成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诞生,宣告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型化、专业化煤炭能源基地崛起的开始。 

  2005年,大同煤业总资产47.62亿元、原煤产量1018万吨、毛利率56.2%、实现利润4.49亿元,与国内现有的煤炭类上市公司相比,大同煤业的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据介绍,作为过渡性措施,公司已托管同煤集团目前所有煤炭资产和股权,公司对生产、销售和运输等享有绝对优先权,而集团不再设置销售机构。公司上市之际,集团作出承诺,2014年前会将所有优质煤炭资产全部注入公司,使公司成为集团下属企业中唯一经营煤炭采选业务的经营主体。届时,大同煤业的业绩和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增长。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彰显企业发展潜质 

  早在明清时期,大同“口泉大块”就在全国赫赫有名,是中国煤炭最早的品牌,北京、天津一带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块”作为招徕顾客的商标。时至今日,大同的老人们说起“口泉大块”来依然津津乐道。 

  大同煤不但品质好,且储量丰富。大同煤田地理位置为东经113゜7′左右,北纬约40゜4′,地跨大同、右玉、平鲁、左云、朔州等市县,大致为一长方形、走向东北至西南,长85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为1827平方公里,煤炭总储量718亿吨。此外,大同煤田具有优越的开采条件。它的煤层离地表很近,开凿井筒一般只要凿下60—100米就能见煤,最深的部分也不超过400米,因此,建井快、投资少。大同煤田煤层倾斜度小,一般的斜度都在5%左右,便于机械开采。大同煤田瓦斯量少,地下水少,排水设备功率小。 

  大同煤业正在开采的侏罗纪煤系,是最好的动力用煤,被称为“世界动力煤细粮”。一般的煤每公斤发热量5000—6000大卡, 煤灰分在10%—20%,大同煤每公斤发热量达约8000大卡,煤灰分只有5—8%。大同煤硫、磷含硫小于1%,含磷只有0.29%,大同煤挥发分含量在30%—34%间,很容易点燃,宜于制煤气,是加工转化成煤化工产品的好原料,且硬度高,运输方便。 

  大同煤业所属4个矿目前开发的煤层为侏罗系煤层,为天然优质动力煤,传统所言“大同煤”即指公司所属各矿所产煤炭,在整个大同矿区各煤矿中品质最高,可采储量达到3.80亿吨。募集资金拟投资建设的塔山矿井项目,开采煤系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其可采储量达30.71亿吨,矿井设计服务年限122年。 

  从地理环境看,大同煤业所处区域是京津唐工业发展的能源供应区域,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运输条件看,公司有铁路与整个华北乃至全国广大地区相连,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包、同蒲和年运量达1亿吨的大秦铁路直达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煤炭码头秦皇岛港,煤炭产品和开发的商品可便利地运往各地。大同煤业拥有如此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 

  大同煤业产品历史悠久,“大友”、“大沫”、“口泉”和“大有”等四大煤炭产品品牌驰名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大同煤支持着全国5大火力电网、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气发生炉以及全国20多个城市、自治区2800多家大中型企业,并出口欧、亚、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技术进步与安全生产成就同行高效率典范 

  多年以来,大同煤业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力图使自己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中国煤炭开采业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 

  公司依托同煤集团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生产指挥调度、瓦斯监测监控和企业物流、财务、计划管理等十多个系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加快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基本实现了矿井规模大型化、采掘作业机械化、巷道支户锚索化、皮带运输高速化、监测监控信息化。 

  据最新统计,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为42%,国有重点煤矿为75%。目前,大同煤业的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高于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公司投资1.1亿元装备的大采高工作面,日产稳定在1万吨,平均工效达到123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大同矿区“两硬”、“三多”的特有煤层赋存条件,研发、完善了短臂综采、无顶网下分层综采、5米采全高综采、顶煤预爆破低位放顶煤综采、不规则煤层旋转综采、“三下”开采等十多种成熟开采技术,有的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37%,居全国煤炭行业之首。被中国科协、国家计委、国务院经贸委授予最高荣誉———“奉献杯”。 

  “安全为天”是煤炭企业的一句常用警语,更是同煤的一条治企根本,对于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大同煤集团总结归纳出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十大模式”,提出了安全工作“十靠十到位”的要求,推行了“六化一落实”的安全管理工作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同煤集团特色的监管机制,连续4年杜绝了瓦斯事故。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初步实现了安全工作由管结果向管源头和全过程的转变。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组前来检查时,对同煤集团安全工作“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共青团管岗、女工”家属管帮带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同年7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文件,将同煤集团“井下班组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筑牢安全防线”的安全管理成功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募股项目为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倍增效应 

  如果说大同煤业是同煤集团,乃至山西省的煤企皇冠,那么公司此次的募股项目———塔山工业园区就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塔山园区的建设对整个大同煤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塔山井田位于大同煤田东翼中东部边缘地带,已经探明煤炭地质储量达50.74亿吨,工业储量47.64亿吨,可采储量30.71亿吨,其中主采煤层(3号、5号、8号煤层)合计可采储量26.47亿吨,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86.19%。 

  塔山矿井煤炭储量丰富,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塔山的煤炭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煤质,放眼整个国际煤炭行业,都是殊为珍贵的。 

  塔山的矿井完全严格按照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模式进行设计。其主要生产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堪称世界一流,矿井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达100%。 

  塔山生产系统设计上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放顶煤及大采高采煤工艺,配备大功率采煤机及工作面配套设备,引进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用连续采煤机进行巷道掘进,用大功率胶带输送机集中运煤。 

  而在井田开拓方面的特点是:采用主-副平硐开拓方式,矿井最终形成的生产布局是集中出煤、集中设备运输、分区上下人员、分区通风的分区开拓的生产布局,实现井下开拓、开采及地面生产系统最优化。 

  大同煤业金宇高岭土化工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塔山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中高岭岩储量2.59亿吨,品质极为优良,是国内最优质的煤系高岭土资源。塔山矿井及选煤厂每年可提供16.35万吨左右的高岭岩粗矿石,而生产5万吨煤系高岭土产品约需8—10万吨左右的原矿,国内最大的高岭岩开发基地将在公司逐步建成。这一项目利用塔山矿井开采煤炭和加工洗选煤炭过程中废弃的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对矸石中伴生的优质煤系高岭岩进行深加工,可生产出附加值高、国内市场紧缺的煅烧高岭土,使煤田中与煤伴生的高岭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步入塔山工业园区,看不到满脸黝黑的矿工、看不到简陋的采矿设备、更看不到满天飞舞的煤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作业设备、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塔山将以大型煤矿和配套洗煤厂为依托,实现动力煤洁净生产,在塔山工业区,煤—电—建材,煤—电—铝,煤—电—化,一大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已开始起步了。把可能造成污染的煤炭生产剩余原料吃干榨净,内部消化,循环转化为有利资源,进行重新利用。 

  塔山的“一矿六厂一条路”,将组成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原煤通过每小时6000吨的超大功率胶带运输机直接进入洗煤厂,洗选产生的中煤、尾煤和煤矸石、煤泥等进入电厂利用,电厂配套的热电联供系统将发电的余热取代居民锅炉取暖,洗选排放的高岭岩矿石进行深加工,高岭岩厂和电厂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矿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全部处理并进入电厂循环使用。塔山矿工业园区由此组成一个煤炭生产工业链,做到多业并举,实现资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塔山园区的建设,既走上了国际流行的循环经济之路,对于能源的深度加工以及再利用具有非常良好的效应,同时又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将彻底颠覆人们心目中对煤炭企业“傻大黑粗”的形象,代而为“高精净细”。高技术含量、精良的生产设备、洁净的生产环境和矿山形象,以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细致分流利用,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将引领国内煤企建设的新潮流。 

  据了解,塔山矿井2003年2月1日开工建设,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累计完成矿井巷道工程16302米,完成首采面投产所需总进尺的88.81%,矿井主要设备已到货安装,首采面设备进行了地面联合试运转,预计将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塔山项目一旦正式投产,其年产1500万吨的产能将给公司业绩带来巨幅增长。2005年,大同煤业年产总量是1018万吨,不考虑原有矿井的增产幅度,如果仅仅塔山正式达产后的产量加上的话,其产量将达到2518万吨。这一总产量在国内上市煤企中排行第二,仅略微次于兖州煤业。所以这一项目将为公司带来可预期的爆炸性的业绩增长。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铸就未来成长空间 

  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占2/3以上,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 

  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监管难以到位,资源浪费以及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十一五”规划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引,行业整合将在结构调整大戏中唱主角。 

  据了解,全国各地煤炭资源整合基本上由大煤炭企业主导,目的是通过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技术、融资等优势,重组、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带动整个煤炭工业产业升级。 

  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13个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将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并形成5到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到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公司集团化,产能有序化,价格国际化,生产集约化,将是我国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潮流。如果说2005年以前全行业的小规模重组是煤炭行业整合的序幕,从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期间则标志着我国煤炭行业整合的大戏将正式上演。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从“十五”开始,山西就推出了整合蓝图,全省将形成三大煤炭企业集团:以大同煤矿为主体的动力煤集团、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主体的山西焦煤集团、以阳泉、晋城为核心的无烟煤集团。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同煤业将依托大股东同煤集团的鼎力支持,利用自身资源、品牌、区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大做强。同煤集团将把更多的优质资产逐渐注入股份公司,借风助力,股份公司在资源整合方面将获得强势的支持。 

  早在2003年10月,山西就制订了《关于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案》,总体思路是以大同、宁武煤田为资源基地,大同动力煤为品牌标志,大秦、京包、京原、朔黄铁路为运输依托,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将同煤集团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电企业,并进入世界“十大”煤炭企业的行列。 

  同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尽快实施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方案的会议纪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方案的实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煤集团编制了《大同煤矿集团战略发展规划》。该规划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持续增长的后盾和平台。 

  2006年4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试点工作,包括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型发展有效机制等。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整合的切实有效推进,煤炭行业将逐步形成大集团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资源供给不断合理完善高效而稳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更为健康。 

  大同煤业表示: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比得就是速度和效益,发展慢了,就意味着落后。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才能赢得胜利,取得胜利。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到位,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大同煤业的地位将得到更牢固的确立,这必将推动以大同煤业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型能源集团的迅速崛起。 

  漳泽电力28日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以不低于5.56元/股的价格向特定对象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临汾宏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约6.23亿股股份,分别购买同煤集团持有的塔山发电60%股权、同华发电95%股权、王坪发电60%股权、大唐热电88.98%股权,以及临汾宏大持有的豁口煤业100%股权、锦程煤业90%股权。标的资产评估预估值约34.62亿元。重组完成后,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同煤集团。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持有公司股份合计36.24%,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资产重组完成后,中电投将把对漳泽电力的控股权让于同煤集团。 重组方案显示,控股股东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13.98%的股权,计1.85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8.62%股权,计1.14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分别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总股本的9.51%和5.86%。对上述共计2.99亿股股权,山西省国资委将全权委托同煤集团进行管理,并同意以符合规定的方式注入同煤集团。 

  在本次重组前,中电投共持有漳泽电力36.24%股权。资产重组完成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临汾宏大将共持有漳泽电力31.99%的股份,计6.23亿股,成为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同时,山西省国资委将前述2.99亿股注入同煤集团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漳泽电力9.23亿股股份,占总股权的47.36%。 

  此次重组后,中电投将退居漳泽电力第二大股东之位。通过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同煤集团旗下全部发电资产将实现整体上市;而在把两项煤炭资产注入漳泽电力后,同煤集团将消除与大同煤业的同业竞争。 

  公告显示,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64.85万千瓦,加上现有在建、待建和已取得“路条”的项目,“十二五”末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占到山西省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漳泽电力表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将使漳泽电力的生产规模得到成倍扩张,同时原有的火电机组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煤源保证;可以充分发挥漳泽电力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同煤集团下属四座电厂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使漳泽电力成为煤电一体化的示范企业。 

  公司还称,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煤电矛盾仍然紧张的状况下,漳泽电力经营的火力发电厂将得到充足稳定的煤炭资源供应,并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费用。大幅改善漳泽电力的盈利能力,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3.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 

  “十一五”期间,同煤集团推行“制度管企、文化管人”,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突破口,全面加大创建力度。通过推广试点单位经验以及现场会、例会、企业文化督导和专项大检查等形式,全面推进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建立和推行了4E岗位精细管理标准体系,按照6S基本行为要素规范了员工行为,推行了干部走动式管理,构建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考核体系,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奖优罚劣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了“快乐工作法”,让员工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生活,快乐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了以“人人都是通风员”为核心的安全工作体系,编辑出版“人人都是通风员”理论专著,形成了具有同煤特色的大集团、大安全、大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企业管理向文明、精细、集约化转变。2009年,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建企60周年前夕,同煤集团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和山西省企业文化优秀单位。

  而在不久前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以大矿的文化理念整合,让所有的整合重组煤矿都具有大矿风范,成为同煤集团实施资源整合的新亮点。

  对于同煤来说,兼并地方小煤矿实施整合重组,既是煤炭资源的整合,更是文化的整合。整合过程中,同煤集团依托大集团技术、管理、人员优势,全面提升整合矿井管理水平的同时。通过精细管理,把日臻完善和不断成熟的大集团“文化管企、制度管人”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融合到资源整合矿井中。小到徽标、旗帜、文件夹、工作服,大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只要是同煤兼并重组的煤矿就有大集团统一的文化理念、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视听觉识别系统,通过文化整合实现了企业发展理念的有效对接。如今,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临汾、运城7市,同煤集团对整合的80座煤矿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不管是开工改扩建的矿井,还是已经生产的矿井,全部与同煤融为一体。

  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在同煤这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大家庭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重于利益。同煤人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也曾历经磨难,深知助人是企业之责。南方雨雪冰冻、奥运会期间,同煤“三讲四保”、“保奥运、保电煤”支持有力;跨地区矿山事故抢险,同煤人挺身而出,屡建战功;唐山、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同煤人鼎力相助、慷慨解囊。最近两年,连续两份厚厚的社会责任报告,交给人民两份满意的答卷;老国企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的同煤人,连胡总书记都忍不住给予高度评价——“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其对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积极探索,也使企业建设获得丰硕成果。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并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煤炭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单位”、全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荣登新中国建设创业标志地榜首。

  企业的成长和成功实际上是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平衡的结果,硬实力和软实力就好比是人的左右手,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如果在有机组合下,定会发出重要的力量。六十多年的荣誉积淀、六十多年的厚积薄发,同煤集团正在以“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全新姿态,开创同煤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现在的同煤已发展成地跨两省七市、煤炭总量过亿吨,拥有72座煤矿73对矿井、70万员工家属的特大型能源集团,承担着全国近百家大型骨干电厂的电煤生产和供应任务,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骄人的业绩,赢得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赞誉。61年来,先后有3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企业。特别是近年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同煤考察。同煤成就了自身的巨大殊荣,赢得了全国上下的高度认可。“同煤”成为一张无价的“名片”,成为一个行业的代名词。

  进步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个重要时期,同煤以战略的眼光,在更高层次上提出“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这个新的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以打造“双千亿”企业为目标,实现五大指标翻番,再造一个新同煤。

  同煤集团奋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企业战略发展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拓展多元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做好煤炭主业大文章、以煤兴产做好非煤延伸大文章,以煤兴业做好文化旅游服务大文章,形成“黑色煤炭、绿色开采、循环经济、吃干榨尽、高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模式,实现主业做强、非煤做大、转型做快、产业做实,加快建设“循环、低碳、绿色、和谐”的现代化综合能源大集团,挺进世界500强,为“百年同煤”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同煤将做强煤炭、电力、煤化工、多晶硅及光伏、冶金和机械制造六大产业;以塔山园区为典范,建设东马潘、朔南、轩岗、白家沟5个百亿元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壮大晋北基地、培育临汾基地,拓展蒙疆基地,延伸海外基地;实施多晶硅及光伏、煤基天然气、甲醇及延伸产品三个投资上百亿的标志性转型工程;建成东周窑、梵王寺、色连、麻家梁、马道头、潘家窑、白家沟七个千万吨级矿井;再建八个电力项目。到“十二五“末,企业总投资达到1500亿元,总资产达到25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利润达到120亿元,员工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面向未来,同煤集团奋勇争先,率先发展,正在以“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全新姿态,全力打造以煤为主,电力、化工、冶金、煤机制造、建筑建材、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大集团,翻开同煤发展历史的新篇章。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现实需要。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是提高煤炭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为了使资源型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同煤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实践,通过建设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矿区建设生态化的新型绿色矿山,率先探索出了具有同煤特色的塔山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全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特别是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以千万吨矿井为龙头,将“两矿十厂一条路”13个项目组合打包,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三条完整的产业链,将资源“吃干榨净”,实现了生产全循环、资源全利用、技术低碳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一条“黑色煤炭、绿色开采,循环经济、吃干榨净,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被多位专家学者称为“代表了中国煤炭工业、能源工业和资源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据了解,塔山园区的科研投入占到园区销售收入的4%,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几年来,数十家科研机构、上百名高精尖技术专家汇聚塔山,攻坚克难,累计完成了10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一大批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技术运用于生产,对园区发展起到了强力支撑。

  一是先进工艺技术高度密集。塔山电厂是国内煤炭企业控股建设的单机容量最大的坑口电厂,采用的“火力发电直接空冷”技术、“等离子点火”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年产2.4亿块煤矸石砖厂是国内煤炭企业最大的煤矸石砖厂,首次采用机器人操作等先进工艺技术;另外,还有甲醇项目的干煤粉汽化甲醇合成技术、高岭岩厂的“细磨煅烧”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石膏脱硫技术,等等。

  二是现代装备自主集成。园区装备集中体现了大型化、集成化、世界级等特征。塔山矿的装备是进口和国产、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完美结合,通过引进德国大功率采煤机,与国内先进的放顶煤液压支架组合集成,实现了设备的高产高效、可靠运行。特别是,正在进行的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是2009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也是建国以来煤炭行业中最大的国家支撑项目。

  三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成功运用。塔山电厂采用高效静电除尘设备,除尘效率高达99.85%;园区充分利用大同矿区风力充足的优势,安装了风光互补的照明设施;高岭土厂煅烧窑产生的余热用于干燥,每年节约标煤43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利用余热建设发电系统,可解决厂区生产线30%的用电量。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使塔山园区实现了投资最省、见效最快、质量最好,已经成为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2010年产值实现了170亿元,产值是传统原煤生产方式的3倍,上缴税费占到当地政府的70%以上。塔山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在行业内被大力推广,塔山矿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 2011年4月28日,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园区探索出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是煤炭企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被誉为“塔山模式”。

  企业的“软实力”本质上是有一种条件的发展战略,是与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文化层面的要素,是一个企业成熟和自信的标志。对内它是企业硬实力的“效果倍增器”和企业向更高层次嬗变的“催化剂”,对外它是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鲜剂”,以企业软实力打造发展硬道理,同煤集团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中赢得长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软硬实力完美结合的体现,同煤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其丰富的煤炭资源、高科技的开采工艺、尖端的专业人才等各方面的硬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而软实力的发展也属于领先水平。

  从一个传统资源型企业向国际一流的新型综合能源大集团迈进,绝对不是多个重组企业的简单捆绑,更不是几个产业、产量和产值数值的叠加,而是实现整个集团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产业结构一级发展模式的再造。

  “我个人没有三头六臂,靠的是管理,严密科学制度的约束和一支具有忠诚奉献企业的团队。”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直言不讳地说。“制度管企、文化管人”就是同煤最精炼的管理哲学。

  “十一五”期间,同煤集团推行“制度管企、文化管人”,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突破口,全面加大创建力度。通过推广试点单位经验以及现场会、例会、企业文化督导和专项大检查等形式,全面推进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建立和推行了4E岗位精细管理标准体系,按照6S基本行为要素规范了员工行为,推行了干部走动式管理,构建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考核体系,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奖优罚劣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了“快乐工作法”,让员工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生活,快乐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了以“人人都是通风员”为核心的安全工作体系,编辑出版“人人都是通风员”理论专著,形成了具有同煤特色的大集团、大安全、大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企业管理向文明、精细、集约化转变。2009年,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建企60周年前夕,同煤集团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和山西省企业文化优秀单位。

  而在不久前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以大矿的文化理念整合,让所有的整合重组煤矿都具有大矿风范,成为同煤集团实施资源整合的新亮点。

  对于同煤来说,兼并地方小煤矿实施整合重组,既是煤炭资源的整合,更是文化的整合。整合过程中,同煤集团依托大集团技术、管理、人员优势,全面提升整合矿井管理水平的同时。通过精细管理,把日臻完善和不断成熟的大集团“文化管企、制度管人”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融合到资源整合矿井中。小到徽标、旗帜、文件夹、工作服,大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只要是同煤兼并重组的煤矿就有大集团统一的文化理念、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视听觉识别系统,通过文化整合实现了企业发展理念的有效对接。如今,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临汾、运城7市,同煤集团对整合的80座煤矿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不管是开工改扩建的矿井,还是已经生产的矿井,全部与同煤融为一体。

  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在同煤这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大家庭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重于利益。同煤人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也曾历经磨难,深知助人是企业之责。南方雨雪冰冻、奥运会期间,同煤“三讲四保”、“保奥运、保电煤”支持有力;跨地区矿山事故抢险,同煤人挺身而出,屡建战功;唐山、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同煤人鼎力相助、慷慨解囊。最近两年,连续两份厚厚的社会责任报告,交给人民两份满意的答卷;老国企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的同煤人,连胡总书记都忍不住给予高度评价——“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其对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积极探索,也使企业建设获得丰硕成果。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并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煤炭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单位”、全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荣登新中国建设创业标志地榜首。

  企业的成长和成功实际上是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平衡的结果,硬实力和软实力就好比是人的左右手,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如果在有机组合下,定会发出重要的力量。六十多年的荣誉积淀、六十多年的厚积薄发,同煤集团正在以“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全新姿态,开创同煤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现在的同煤已发展成地跨两省七市、煤炭总量过亿吨,拥有72座煤矿73对矿井、70万员工家属的特大型能源集团,承担着全国近百家大型骨干电厂的电煤生产和供应任务,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骄人的业绩,赢得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赞誉。61年来,先后有3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企业。特别是近年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同煤考察。同煤成就了自身的巨大殊荣,赢得了全国上下的高度认可。“同煤”成为一张无价的“名片”,成为一个行业的代名词。

  进步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个重要时期,同煤以战略的眼光,在更高层次上提出“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这个新的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以打造“双千亿”企业为目标,实现五大指标翻番,再造一个新同煤。

  同煤集团奋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企业战略发展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拓展多元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做好煤炭主业大文章、以煤兴产做好非煤延伸大文章,以煤兴业做好文化旅游服务大文章,形成“黑色煤炭、绿色开采、循环经济、吃干榨尽、高碳产业、低碳技术”发展模式,实现主业做强、非煤做大、转型做快、产业做实,加快建设“循环、低碳、绿色、和谐”的现代化综合能源大集团,挺进世界500强,为“百年同煤”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同煤将做强煤炭、电力、煤化工、多晶硅及光伏、冶金和机械制造六大产业;以塔山园区为典范,建设东马潘、朔南、轩岗、白家沟5个百亿元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壮大晋北基地、培育临汾基地,拓展蒙疆基地,延伸海外基地;实施多晶硅及光伏、煤基天然气、甲醇及延伸产品三个投资上百亿的标志性转型工程;建成东周窑、梵王寺、色连、麻家梁、马道头、潘家窑、白家沟七个千万吨级矿井;再建八个电力项目。到“十二五“末,企业总投资达到1500亿元,总资产达到25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利润达到120亿元,员工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面向未来,同煤集团奋勇争先,率先发展,正在以“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全新姿态,全力打造以煤为主,电力、化工、冶金、煤机制造、建筑建材、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大集团,翻开同煤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主办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