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八属历史文化名镇-----青山

发布时间:2013-02-05 10:39:40

  

一、基本情况

   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坐落离县城南面45公里的青山坝子中间,面积125.8平方公里,人口24705人,镇上主要居住着回、苗、彝、布依等几个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30%左右。自明洪武十四年以来,各种民族和谐相处共620余年,从未发生过民族冲突。

  青山镇有公路可通普安、晴隆、盘县、兴仁、兴义等县市,每天过往客车60余辆。通讯覆盖率在全州乡镇中处于领先地位。

  青山镇是普安县的经济重镇,2005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0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106万元,净增2036万元,年均递增13.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由206万元和154万元增加到628.4万元和454.1万元,均比2000年增长了三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0元,较2000年增长692元,年均递增12.7%。

  青山是黔西南州的历史名镇、商贸名镇、军事名镇、文化名镇、教育名镇。

  二、历史特悠久

   《普安县志》载,青山镇有镇级行政机构始于1037年。

  早在秦汉时期,夜郎先民就在坝子上繁衍生息,西汉河平年间,属牂牁郡漏江县,公元552——634年,为东爨乌蛮领地,635——742年为唐朝盘州辖区,743——1276年,归乌蛮于矢部领地中心,1276——1688年,隶普安路总管府、贵州南隆府普安州,1669——1911年,划入贵州省普安县。

  明朝以前,青山称“箐山”,洪武十五年改名“青山”,清代青山改为“忠顺里”,辖今兴仁马家屯、姑屯、弥勒屯和今普安县青山坝子六个屯(歹苏、阿岗、水桥、蒿枝地、小屯、青山街),民国元年复名青山。

  三、夜郎文化浓

   截至2006年,贵州省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8次到青山进行科学考古调查、探测、发掘,在距青山街心6公里半径内,共发现11个“秦汉遗址”,占全省同类遗址55%以上,这些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有别于贵州周边的滇、蜀、楚、越(两广)文化,专家认定为“夜郎遗址”,其中铜鼓山是冶金、烧陶遗址,大营山、大坡顶等为“邑聚遗址”,遗址总占地面积约70900m2。

  铜鼓山遗址科学考古证实,这里是夜郎人长达300多年冶炼青铜兵器的作坊,当时的青山先民不但善长冶炼青铜,铸造青铜兵器,建造木房、纺线织网,农耕渔猎,还会用骨、石、玉、铜等加工首饰,其产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显现夜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明进步。

  经专家考证,铜鼓山制造的钺、戈、斧、剑、刀、锄等青铜兵器及农具,流传贵州各地,为确定夜郎疆域提供了重要物证。铜鼓山出土文物及其文化特色,不但在全省独一无二,在全国也绝无仅有。从事过30余年夜郎考古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资深学者宋世坤说:“就目前科学考古发现实物而言,普安青山最具有资格悬挂夜郎牌匾”。

  四、军事屯堡密

   《普安直隶厅志》载,洪武十四年,青山南面5公里的卡子山设“普安卫左千户所”,次年迁青龙山(今盐行街),所属“跑马场”、“校场坝”等明军操练基地,即今青山小学、车站一带。

  街东南约8公里的羊龙山(现代地图名),付友德、兰玉设“安南守御千户所”(直属云南都司)。厅志载“不帖杰,骁勇多谋,常以计破贼,及筑安南所城于杨那山,民资保障”。该所城历时60余年,后于正统年迁兴义罗渭江(清末称罗渭屯)。

  离青山西南约18公里的羊屯,洪武十四年建“普安卫右千户所”历10年,于洪武二十三年迁兴义鲁屯。

   明初普安卫总共六个千户所,三个遗址建于青山,证明民间传说的“明以前青山是乌蛮于矢部王城”极有可能。青山瓦氏、常氏、徐氏、严氏等姓氏族谱记载其入黔始祖于“洪武十七年”落籍青山、歹苏、水桥等百户屯附近,他们屯田、开渠、修路、造桥,发展地方经济。官方史志与民间族谱相互补充、印证了明代青山丰富的军屯文化。

   清代顺治年间,青山土司湾彝族土目龙吉兆弟兄反清,在马乃营立都,吴三桂接旨,派总兵马宝、赵良栋领兵三万,驻扎青山北郊4公里的阿岗营盘山,(营盘占地200余亩)与贵州巡抚卞三元提督赵廷臣所领军队两面夹击龙氏。

  这一切说明,青山在明清时期曾是一个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五、明清石板路

   史志载,征南将军“奉命治道”,左路军指挥兰玉部下在洪武期间,就地取当地青石、鸡肝石铺路,至今青山至歹苏屯(百户屯),阿岗屯(百户屯)等地明代古道,尚存一座桥和约600米长的明代的石板路。

  清朝康熙年间,库府拨银修复官道,青山至厅城盘县的“厅城大道”,青山至安龙的(原名南隆)的“府城大道“,相继修通,同时青山至普安、兴义、云南窝沿厂、睛隆的县际石板道也陆续修成。这些路宽的2米、窄的1.2米,有的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有的笔直穿梭于肥田沃野,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虽历百年以上,尚有数千米在供人们使用。靠着这些石板路,青山马帮北出水城入川贩盐,西进云南卖骡马、买滇盐,南驮山货药材下两广,东进安顺,贵阳买百货,方便自如。

  石板古道给青山营造商机,招来天下商贾,形成青山在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的商贸辉煌。它同时也是方便交通,邮传,有利农耕和军事调动,维护社会治安的基础设施。

  六、商贸甲盘八

   清末民初,盘八(盘江八县)商界就有“一青山、二者相、三龙广“的评说,周边各族人民把青山视为理想的购物天堂,大家认为青山没有买不到的货物,也没有卖不完的东西,市场吞吐量大,在贵州西部和滇东沿边各乡场中首屈一指。

  青山商人素有“宁可闯过虎口成大器,不甘碌碌无为混一生”的商务胆略。目前有志书记载的保云喜、张万和、保国清、杨德方、保开麟、陈绍全等6人,分别于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多次邀马闯彝方(缅甸),克服滇南瘴疠、蟒蛇、痢疾等之害;买回熊胆象牙、鹿茸、鹿胶、虎骨等到贵阳、安顺销售,获利颇丰,因出价高,郎岱、岩脚、巴赖、永宁、紫云等地的好骡马都往青山送。

  民国八年,青山商人杨品厚与晴隆马仲香、盘县蒋伟山、高荣华、兴仁孙亮清合股成立“德和号”做香港生意,因老板是青山人,会计出纳就近请陈国栋、张竹清、张直清等人。“德和号”主要从香港买洋纱、洋靛。通过水路走越南海防、顺滇越铁路经昆明、沾益、盘县,由马帮驮盘八各县。有效推动盘八(木织机)织布业、印染业的发展。因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洋布曾一度脱销,土布业得到迅速发展,青山在1943年木织机近千架,户有6架以上织机的近20家。每场土布要卖3000——4000个。当年六枝、郎岱牛贩卖了牛,都要买些“平缸青”、“叶兰布”带回去。

  青山牛马市场活跃,带动了皮革业发展,清朝晚期至民国初年,青山有皮灶21眼,撒、保、张、马、王、杨、桂均为皮革世家,撒、保、桂三家硝熏黄牛皮做皮带、皮鞋、皮包、刀枪壳、弹夹,马、张两姓用水牛皮编织马笼头、割皮筋、攀胸、肚皮,王氏擅长加工毛皮褥子、毛皮衣、麂皮掛,杨姓兼在外收购生皮,往外地销售皮革制品、染料、辅助配件等,六天一场,青山云集云、贵两省沿边客商,皮货销售十分红火。

  

青山市场的传统食品也颇受外来客商的青睐,榨子门张桂氏的银片糕薄如纸、可扇风、落口酥,后街梁姓的多料月饼、荞酥,还有糯米纱糕、玫瑰汤圆、黄粑香棕、牛干巴等,百姓口碑盛好,质量历百年不变。

  由于青山商人素有强烈的商品意识、无畏的冒险精神、敏锐的市场调控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各行业商会又立有行规反对少尺短称,反对弄假坑人。故此,青山市场百年繁荣不衰,出现了不少名商富贾,如榨子门张兴福曾跨连续两年建造高三层的豪华房舍,置田地千亩,林区5100亩,盐粮仓库19间,成为普安民国中期首富。青山盐行街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川盐、滇盐集散地,供应盘八各县农村盐巴直至滇黔公路通车才逐渐丧失其优越的地位。

  七、清代建筑多

   商贸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富裕的百姓大兴土木,广建四合院。在青山8条街上至今尚保存60余个石木瓦结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约12800平方米,贵州境内极为罕见。

   最早的四合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县档案局永久性档案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青山下街有源泉义学……”。

   修建四合院的人家多系前清进士、贡生、举人、富贾,有的一家两三个四合院,院中青石板铺地,接缝严密,柱枋照面油漆彩绘,门窗板壁精雕细刻。墙壁用五面石安砌,齐头清缝,分层过印。有的人家门楣刻有“福字”,有的人家屋脊用桐油石灰拌碎瓷塑“二龙抢宝”、“龙凤呈祥”图形。

      青山四合院体现清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用料谨慎,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和研究清人民居建筑形式建筑结构,提供了最丰富、最直观的实物资料。

  清初,青山有“一里三孔桥,一庙九天井”的传说故事。现在三桥中一桥倒塌重修,一桥塌掉一角,只保存洪武年修的“上河石拱桥”基本完好。立于新田寨子西南边汤家山顶的“三官阁”为清朝中期,按原址所建,有大小天井九个,现存围墙高约2米,尚可依稀看出九个天井的界线。

     建于清末的“青山清真寺”,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版的“贵州文物图”标明十分清楚,这所在贵州最有影响的清真寺曾是民族教育基地,先后培养出两名地师级以上高官和十余名县团级(多系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政府官员,所培养的200余名阿訇(阿文教师)先后在省内40多个清真寺当阿訇。由于当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其规模、寺容、节日活动声势,目前仍为贵州全省清真寺之最。

  “小屯清真寺”是青山街第二个清真寺(县重点文保单位)建成于宣统二年,占地约1200平方米,这里阿訇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贵州省的安顺、黔西南、贵阳市、六盘水等回民社区最高,即是说“小屯清真寺”服务的青山五街,回民阿语水平,全省出类拔萃。青山两个清真寺对青山文化教育、文明建设直到现在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八、墓葬稀且奇

   1965年在小屯大路边,李姓平屋基相继挖出青铜器和装骨灰的土陶罐,属“夜郎民族墓葬”。

   1976年,青山供销社修楼房,从土下4米深的地层中挖出“石板墓”,属宋代墓。因无木棺,习俗与众不同。

   1988年,省、县文化部门联合,在青山坝子进行了40天的考古调查,在离街约9公里的干沟刘家窝子,发现六朝“瓮棺葬”。在离街东南两公里的玉水田南山、在下节河南山上,发现东汉后期块石砌成的“石室墓”(当地老百姓称瑶人坟),在德依大寨发现明代的“岩洞葬”(见《贵州田野考古40年》)

   在刘家树林,有彭氏自清乾隆至民国中期的11座石墓,鸡肝色料石安砌,浮雕工艺极为精细,墓志书法一流,在贵州并不多见,这是清晋封直隶大夫彭奉先上下几代的墓群。下节河的节孝张范氏墓,有内室、暗道、墓碑前立有仿圣旨旌表的三门四柱五层贞节牌坊,上有八幢神仙、24孝浮雕,神态活灵活现,吼狮含宝、风吹作响。

  不同形式的墓葬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遗物,它们对研究青山历史上分崩离合的“西南夷”各族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九、雅俗共赏匾

   晚清至民国年间,青山文化时尚出现浓烈的追求,出自名人手笔的44块匾额,悬挂当地有声望、有功名、有道德的人家门楣。

   光绪六年,云南巡抚岑毓英题赠下街范孙氏“圣旨旌表”、“节孝双高” “凭依在德”等三匾,平街瓦氏获“文魁”、“有天爵者”、“天寿平格”匾,后街刘氏获“三雁凌云”匾(赞其兄弟三人同科中举)。光绪七年,岑毓英题瓦光禄举人“四维传家”匾。光绪十九年十月初一,钦加三品,赏换花翎特用府摄理刘为“三江口总兵黎正恩”之母马氏九旬荣寿题二扁:“坤贞介寿”、“凭依在德”。贵州提督学政授盐行街晋封直隶大夫彭奉先“进士”匾,张氏“圣旨旌表”、“乡望在乎”匾、“进士匾”。清真寺挂同治年间的“清真古寺”匾和贵州省长刘显世民国八年所题“宏阐教宗” 匾。云南前清翰林院庶吉士李坤为后街河边张子光夫妇80大寿(民国三年)所题“弧帨双辉”、“各婺联辉”、“鸿案皆春”三匾。民国二十三年,前清进士、内阁中枢任可澄题青山小学校训匾“笃实公勤”。民国二十八年嘉平十日,金母梁太夫人80大寿,白崇禧题“萱圃春融”匾贺寿(任可澄书,并作序)。民国二十九年,蒋中正题“礼仪廉耻” 给青山小学作校训。民国三十年,林森题“春堂永养”匾为杨母张太夫人九十大寿贺寿。

   古匾是一种集道义、文学、工艺美术、雕刻、书法于一体的文物珍品,多用楸木、樟木、楠木制成,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青山古匾,有的包含一个哲理,有的浓缩一个故事,有的颂扬一种道义,有的体现恭贺者温馨的祝福。有的匾寄托题词人良善的心愿,匾中的每一个字都象是一朵根植于心灵的鲜花,每一句祝词都喷射出文明的花絮,在文化人心目中,它始终发散出岁月抹不去的光彩,不时唤起人们对它的回忆、思索和品味。

  十、三朝历史人

   青山历史上能人辈出,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有:

  

(一)明朝:

  

    1、兰玉,朱元璋调北征南左副将军,洪武十四年秋领兵10万,分三路过北盘江,入青山时,扎营大营山,其一支后人落藉刘家冲楚寨。

   2、不帖杰:五品副千户,奉命领1500人在杨那山筑安南守御千户所城,城历60余年,其后裔改姓白,散居青山及兴仁白家冲等地。

  3、瓦钦:远祖土尔其人,洪武二年入明军,随付友德“调北征南”,洪武十四年镇守兴仁大桥河任“指挥”,十七年在“青山绿水冲“落籍屯田”、“报亩为业”。

  4、张建:永乐进士,官昆明知府,逝后葬盘县,族人散居青山张家湾、新田、洞口等地。

  (二)清朝:

  

     5、龙吉兆:博上土司湾彝族土司,顺治17年到马乃营立都反清,拥兵10万,声势浩大,后被贵州巡抚卞三元提督赵廷臣与吴三桂部总兵马宝、赵良栋东西夹击而败。

   6、孙可望:大西军元帅,顺治四年三月攻陷普安后,屯兵青山(民间传说他曾到大营山观音寺上香,后来兵败入寺当和尚),民国30年有人在离青山不远的糯东发现书有“孙可望大将军”石碑一块。

   7、保官麟:兴义交乐人,幼习武,咸丰九年参加农民反清起义,由翼长晋将军升副帅,奉派驻守青山,在青山设元帅府于“源泉义学”,加修围墙碉堡、平整操场、建仓库,驻守青山十年,有效巩固农民起义政权。同治十一年被清政府杀害于安顺提督府衙门。

   8、魏太夫人:女,安顺名门出生,配晋封直隶大夫彭奉先。太夫人三子定镛被范某意外伤害死亡,她强忍悲痛、宽怀大度,解救即将行刑的仇家,化解彭、范两氏仇恨,百余年来受到青山人民一致好评。范氏子孙更是感激太夫人仁德。

  (三)民国:

  

9、金品高(1865——1933)宣统元年赴贵州热伊斯(贵州伊斯兰教教长)主动与下午屯刘氏改善关系,执行教主马元章“和平兴教”指令,发展贵州回族教育,维护回民社区社会治安有一定贡献。(见《普安县志》1056页)。

   10、金干臣(1888——1968),光绪末年在北京求学,宣统二年入广州“将校队”受训,后在龙济光部任上校支队长,驻防海南岛,周西城时代任贵州省政府副官处上校主任。后军阀混战、挂冠返里、归园田居。(详见《弥勒县志》)

   11、马昆(1897——1980),威宁人,贫农出生,幼年在青山清真寺办学校学习(寺供食宿),后从武,由排长、连长、营长升至旅长,到中央军校(第三期)受训,抗战时驻晋南中条山,督战时受伤,回西安修养,授“中将参议”。内战时回黔被谷正伦委任为独立四师师长,民国卅八年率部起义。

   12、马绍武,又名马士英,云南河西县人,少年到贵州三家寨求学,后在青山教书,青年时代在新疆任南疆边防司令、民政厅长,因枪伤赴苏医治,到哈萨克斯坦等国考察回国后,被蒋介石授意新疆省长盛世才以“投俄亲共”罪名杀害。

   13、姜成英,女,生卒年月不详,出生书香门第,原盘县县长姜维刚先生侄女。民国八年,在青山一街创办“青山女子小学堂”,招有8——14岁女生44名学员,开启青山女生走出闺房学习文化知识的新风尚。

   14、余启佑,黄埔军校毕业生,原国民党中央军272师师长,驻扎青山时,设师部于后街杨氏宅院一年多,民国三十八年参加西南绥靖公署起义后叛变,逃至红水河边,被解放军击毙。

  综上所述,普安县青山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乡镇,这里文物遗址星落棋布,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吸收。自元末以来,青山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始终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具有摧毁和推动人类文明社会的战争,在这里延继了几个世纪,史学界当给予公平的恰当的评价。

  繁荣的商贸经济、活跃的市场氛围,几百年来长盛不衰,这里曾是滇黔两省沿边物流集散中心,其作用及影响深留于云、贵两省沿边10多个县几代人的心中。

  

(金宇光   2006年8月)

    注:本资料主要依据《普安直隶厅志》、《普安县志》、《兴义县志》和部分古籍以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同时参考《瓦氏族谱》、《徐氏族谱》和《常氏族谱》。

     (本文来源:青山镇政府申报的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申材料)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