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激活了旅游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影视作品频频亮相荧屏“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引人瞩目,“峰生水起中国金州”旅游文化品牌和“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外宣品牌耳目一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你追我赶好戏连台,深挖文化“金矿”,文化产业蓄势待发……近年来,地处西南一隅的“中国金州”黔西南州文化盛事连连,向外界不断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同频共振”,黔西南州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文化不一定落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让“软实力”也能发挥“硬”作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民族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令人沉醉,苗族“踩花节”跳醉苗乡,“查白歌节”唱出爱情与甜美,彝族“火把节”跳出了浓浓的情意和豪放。这里还有被称为“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的布依音乐“八音坐唱”,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以及布依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勒尤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历史与岁月的洗礼同样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黔西南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国家一级文物有铜车马、抚琴俑等50个,二级文物20个。“贵州龙”的故乡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以古脊椎动物化石丰富而被誉为“古生物化石宝库”,是中国已知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王朝“十八先生墓”和“永历皇宫”、“二十四道拐”等历史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从2.4亿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到猫猫洞古人类遗址,从交乐汉墓到南明皇城,从何应钦故居到刘氏庄园,从古乐八音到布依族、苗族民间绝技,处处使人领略到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应像挖矿产资源那样深挖文化资源富矿。”立足于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等安排部署,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高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比翼齐飞,“文化金州”正迎面而来。
“当前黔西南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当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保证。”在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看来,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州文化软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资源从紧锁深闺到精彩出击
“你从哪里来?”
10年前,当兴义市万峰林下的纳灰村布依小女孩用这样俏皮又好奇的问话,意图找出稀落路人的来地时,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从附近的寨子来,到这里走亲戚。”而今,在昔日的被徐霞客赞誉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当旧问重提时,答案早已今非昔比:“贵阳、广州、深圳、台湾……”游客回复异口异声。
一问一答,折射黔西南旅游发展的变化。“文化与旅游唇齿相连,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底蕴的旅游,也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旅游资源丰富的黔西南通过全面挖掘文化内涵,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与奇美的自然山水融合,以文化促旅游发展,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旅游业发展增加厚重力。
从最初探索性地举办“万峰旅游节”、“马岭河峡谷漂流节”到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从“八音坐唱”的单独开发利用到对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村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民俗等的全面挖掘传承;从对何应钦故居、刘氏庄园等人文景观主要开展保护到如今保护、开发、利用并举,并积极打造“南龙古寨布依生态博物馆”、“两江文化生态园”、“抗战文化园”文化产业群;从很少承办有影响的文化盛会到全国山地运动会、中国万峰湖野钓大赛、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等相继承办,以及贵州省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打“文化”牌的黔西南旅游与优美的自然山水交织,人文厚重产生聚焦效应,为地处北纬25度线和东经105度线交汇点的山水长卷注入了灵魂。当天赋的奇山秀水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巧妙融合,黔西南旅游有望成为后起之秀。如今,“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正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影视文化资源,“阶梯登高”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做法,更是让一度紧锁深闺的黔西南文化旅游资源频频精彩亮相。去年3月初,随着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同时在北京举行首映典礼,并随即在全国同步上映,两部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地黔西南州再次惊艳银幕。从2006年播出的《雄关漫道》,到2009年的《绝地逢生》,从《云下的日子》到《幸存日》以及即将开机拍摄的《二十四道拐》,近几年来,来自黔西南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频频在全国亮相,成为领跑全省影视文化的一匹“黑马”,由此衍生出令人瞩目的“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从荧屏出击,黔西南州山清水秀、物华天宝的旅游资源通过一部部影视作品展现出浓郁的魅力,并引起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关注。
“节庆热”背后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2012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如期启幕。自从2007年举办首届布依“山歌王”评选大赛以来,地处偏远的望谟县已连续多年举办民族民间节会,不仅激起民间对文化的巨大参与热情,同时还将一个古朴浓烈的布依世界浓墨重彩地“秀”给了外界。
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晴隆“阿妹戚托”风情节、册亨“布依文化年”、顶效“查白歌节、安龙“荷花笔会”……黔西南各地的节庆活动接连不断。在展示本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彰显着各地振兴文化产业的渴求和借助文化推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苦用心。
作为以节庆促旅游发展的尝试者,贞丰县从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8届“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不仅打造了响亮的外宣名片,还为全县旅游业注入强劲活力。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同比增长66.86%,创下历史新高。
2010年,长期沉寂的贫困小县册亨令人侧目:倾力打造的全面记录和展示布依族发展演变历程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利优热谐谐》走进公众视野,先后在成都、贵阳和兴义演出,这台歌颂布依族人民生存智慧和诗化般田园生活的原生态舞剧,刚刚华丽亮相就赢得各界的掌声。紧接着,该县一鼓作气又举办了布依文化年活动,对全县布依文化进行全面审视,册亨的形象为之一新。“小县也能办大事,贫困县也有亮点。”文化带来的激励动力使该县决策者对未来充满自信。
“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创新培育了土壤,当前全县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将发展中的难点,转化成一个个工作上的亮点。”经济快速发展的兴仁也将文化列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并编排了一部反映着苗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大型歌舞诗剧《盛世苗家》,承载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南明古都”安龙将黔剧作为打造文化大县重要手段,通过对黔剧进行全面发掘和扶持,使沉寂30多年后的黔剧再次重返舞台。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实现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各地争相发掘民族民间文化的背后,无不彰显各地从文化自觉到自信的转变。”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杨骏高兴地指出,各地文化活动的盛兴,为全州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
深挖“金矿”文化产业蓄势待发
“我们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像培养经济人才一样培养文化人才。”在去年底举行的黔西南州委五届十九次全会上,州委书记陈鸣明和州长龙长春对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观点,给全州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根据黔西南州出台的关于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今后该州将紧紧围绕省委提出重点实施“六个一批”工程要求,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采取政府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深挖“文化金矿”,注重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创意、金融、贸易的融合,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影视创作制作基地建设,着力把黔西南打造成为布依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质文化科普基地,加快具有黔西南特质、特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
针对眼下全州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状,黔西南州下一步将在完善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产业孵化器和产业聚集功能,规划建设兴义两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晴隆抗战文化产业园区、兴义奇石(花卉)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
恰逢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东风,黔西南州正加快文化项目建设,抓好特色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骏介绍说,在“十二五”期间,黔西南文化产业发展将重点推进“三项建设”,抓好“四大工程”。“三项建设”即为:一、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提升新闻出版(版权)业、做大文化休闲娱乐业;培育奇石、花卉、特色农产品、民族服饰等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知名会展品牌,把兴义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会展城市;二、培育和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支持有实力的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重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优强文化企业到黔西南发展,引导州内外重大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和经营;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和文艺演出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积极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团体;三、营造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四大工程”包括:一、大型文艺演出精品工程。布依族原生态歌舞剧《利悠热谐谐》、苗族歌舞剧《盛世苗家》、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等;二、黔西南民族文化风情展示工程。建设一批布依族、苗族等民族风情村寨,兴义民族风情街、兴义南龙古寨布依生态博物馆、刘氏庄园保护性开发,史前文化和夜郎文化保护性开发等;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建设兴义文化产业园区、兴义奇石(花卉)文化产业园区、晴隆抗战文化园、安龙招堤荷文化园;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建设黔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商品基地、黔西南苗族刺绣基地、兴义文化娱乐城、文物仿制基地、兴义盘江电影文化城、兴义数字多厅影院、晴隆“安南古城”影视拍摄基地、安龙招堤实景演出基地、安龙武术传承基地、兴义会展基地等。
“要以‘为发展造声势、为转型出力量、为跨越作奉献’的奋进创新业绩,打造好黔西南的文化高地,切实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黔西南的支柱产业,以更大的气魄推进黔西南文化建设,努力促进黔西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杨骏对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