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民风民俗简介

发布时间:2013-04-18 10:00:35

  望谟县民风民俗简介

  望谟是全国布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布依族总人口占全县32万人的65.4%以上,有近22万人。人民古朴善良,热心好客,习俗风趣,山歌美妙,艺术高雅,独具魅力。望谟县布依族与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很有特色,摘其要简介如下:

  一、 布依族节日文化

  (一) 布依族:

  望谟布依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虎节、摘刀节等,春节、端午、七月半、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类似,但过节的内容与形式,自有其民族特色。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唱山歌、耍麒麟、甩糠包、打鸡毛毽、祭祀祖宗等。大凡节日集会,一般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和欢乐气氛。

  1、过大年  布依族把过春节称作过大年。每逢过大年,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包粽粑、打糍粑、磨豆腐等。年猪大多在腊月二十五、二十七日杀。民间有“杀七不杀八”的说法。猪肉除了留部分作为新年这几天祭祖和食用外,其余都制作腊肉,以备全年食用。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打糍粑,也有的姓氏在初一凌晨打糍粑。腊月三十日傍晚,各家各户都在堂屋神龛前放一张八仙桌,摆放大似盘口和大似碗口的两种糍粑和煮熟的肉类食品,以及酒、水果等。并在神桌上摆放几双筷子。桌子中央摆放煮熟的一雌一雄整鸡,鸡头朝着家神,神龛上亮着油灯,香炉中插有燃香,桌子两边各燃一支蜡烛,以供奉祖宗,并在门前燃放鞭炮,按布依人的说法,这是“接祖宗回家过年。”鞭炮鸣放后,全家人在神龛前吃年饭,意为与祖宗一起吃饭。吃了年饭后,便在堂屋燃起一盆木炭,全家人围火守岁,陪祖宗过年。在望谟县蔗香、乐元一带,每逢除夕之夜,各家的主妇就用筛子装着猪腿、糍粑、一把糯谷、甜酒、牛索、一只母鸡等,到寨子外面,喊“鸡、鸭、牛、马、羊、猪、五谷及祖宗来家过年”等语。然后在门前烧一堆火,祭祀那些无人供奉的亡魂。同时把火灰撒在房屋周围,意为驱魔除邪。

  布依族在春节期间祭供祖宗,有的姓氏初一散席,有的姓氏在初二或初三才散席。各家各户散席后,就用箩筐把敬供祖宗的糍粑、粽粑、酒肉、米花、水果等食物收拢做一挑,烧着纸钱,送老祖宗亡魂回去。在送他们时,口念:“你们已经吃了几天,酒足饭饱了,吃不完的食品,收拢一挑,给你们带回去”等等。这样,祭供祖先仪式就算结束了。

  每逢春节,布依族中老年人走村串寨,向亲朋好友拜年祝贺。当客人登门后,主人便热情接待,用花生瓜果等招待。客人每接一样糖果,都必须说吉利话,如抓花生时说:“长生不老”,抓瓜子说:“瓜瓞绵绵”,若主人年纪己高,便说:“祝身体健康”,若是年轻夫妇,便说:“祝你生个聪明的儿女”。对商人便说:“恭喜发财”。对小孩说:“祝你快快长大”。对姑娘说:“愿你嫁个好儿郎”等等。拜年这个传统习俗,有一个传说,说是在很古老很古老时候,有一种猛兽,称作“年”,每逢腊月三十,它便出来走村串寨,残害生灵。为了对付这个凶猛的野兽,人们就放鞭炮、挂灯笼、燃焰火,“年”听到炮竹声,见到红彤彤的灯笼和天上纷飞的五颜六色的焰火,便逃之天天。人们发现“年”怕响、怕红、怕火,于是每年三十晚就放鞭炮、挂红灯、放焰火。人们把躲过这场灾难的日子,称为“过年”。到了初一早晨,人们出门相见,便相互拱手祝贺没有被“年”这种猛兽所伤害,于是,拜年之风沿袭至今。

  2、三月三: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是相当著名的传统节日,以五色花糯米饭上坟祭祖与走亲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为主要内容。上坟祭祖的时间长达三个月,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这是为了照顾外出游学、工作和打工的子孙后代在适当的时候回家来祭祖以求平安、顺利与发达。已经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经过两年的打造,已基本成为民族节日文化品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县委、县政府决定“三年一大办,两年一小办”。

  3、六月六:这个节日是望谟县布依族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包四角粽子,杀狗,以四角粽子作为礼物走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其中以小孩子和未婚女青年每人独享一只鸡或者一只三连鸡腿为特色,即鸡卦、鸡腿和鸡爪连在一起。

  4、七月半:这个节日在望谟的布依族群众中是把它当作春节来过的。以吃牛肉、新鲜竹笋、瓜果为特色,做更有特色糯食褡裢粑,又名情侣粑。以情侣粑作为礼物走亲访友(其中儿女亲家的男方必须走访女方)。这个节日又称为“鬼节”,是孤魂野鬼思亲思乡与四处游荡的时节。所以家家户户要用情侣粑、香烛等在各自门口祭祀孤魂野鬼以求平安、幸福。有的地方过十三,有的地方过十四,有的地方过十五,其中以过十四为正统。十五晚上,小孩子们要点橙灯游祭孤魂野鬼。

  以上节日均以感恩为主、增进团结为辅,同时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与特色饮食,因为在节日期间全县范围内家家户户之间要多次互相走动增进友谊,要大量祭祀、宴客而宰杀无数的鸡鸭、狗、猪、牛及消耗无数的蔬菜瓜果,所以可以大大促进种植、养殖业与饮食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

  (二)苗族节日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比较多,主要有苗年、过年、跳花节、赶坡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新粑节、过了年和扫尾年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苗年、跳花节和赶坡节。

  1、苗年:苗年是麻山地区苗族同胞从古自今按照十二生肖逢龙或狗的日子而过的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下旬龙场天或狗场天过的节日。若遇龙场天,那这天就是苗年初一;若遇狗场天,这天就是苗年初一。往前推,头一天就是苗年三十夜,再前一天就是苗年二十九。二十九这天早上,每家的户主都要到寨边的竹林砍三根竹巅来清扫房屋并念咒语。然后在祖宗供桌上浸泡糯米,在下午打糯米粑。

  下午三点以后,开始打糯米粑。吃晚饭前打一槽;晚饭后再打一槽。三十早上打第三槽。每次打粑粑完后都要第一个粑粑和煮好的肉、酒一、香火、纸钱等敬供祖宗。三十这天下午五点钟后,家家户户开始请祖宗来家,燃放鞭炮,表示开始忌年。忌年一般是七天或九天(根据寨大小而定)。忌年后,停止做农活,家里不要有大的响声,不要吹火和口哨,不要在屋外倒水和垃圾,不要在屋外洗衣物和晾晒衣物,等等。初二至初七或初九为玩年。中老年人互相宴请,晚上聚在一起吹唢呐,唱古歌。年轻人则男女相约唱情歌、吹芦笙、跳舞、打鸡毛毽、丢糠包;小娃娃们三五成群相约打格螺;已订婚或结过婚的妇女们则到父母家拜年。

  2、跳花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麻山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节。这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谈情说爱的节日。跳花节这天,各村寨老少都打扮一新,聚集到跳花场上。当场上的爆竹声响后,男青年都集中在跳花场中间,吹跳芦笙;女青年则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将男青年团团围住,跟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观看的群众把整个花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倘若哪个小伙相中哪个姑娘,他们就去那个姑娘面前边吹芦笙边在地上翻滚,充分展示个人的高超技艺。如果这位姑娘也看中这位小伙,她就以优美的舞步迈到小伙子身后,伸手松开他腰带上的蝴蝶结,然后随着芦笙的节拍起舞。

  跳花节的当天,姑娘们都各自邀请自己选定的意中人到家中做客,与自己的父母见面。如果姑娘的父母也同意这个小伙子,便给他一包糯米粑。小伙子回家后就请媒人来提亲。

  3、赶坡节:赶坡节是苗族为了纪念祖先从外地迁徙到成片的原始森林开荒种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建成家园的一个大型节日活动。这个节日活动每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规模非常庞大。

  赶坡节这天,苗族群众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背着芦笙、唢呐、铜鼓等汇集到指定的山坡上。赶坡场的中间安放一个登台。台上摆满各种祭品。祭品旁边挂着铜鼓,由几个身材高大的苗族青年装扮成勇士。他们穿着长衣,手持梭镖,身挂弓箭。其中一人拿着牛角。勇士们威风凛凛,怒视前方。正午时分,当一阵爆竹炸响后,主祭老人便站立在祭台上,大声诉说苗族祖先艰苦创业的功德。主祭人每诉说一段,勇士们即吹着牛角,打着铜鼓,整个山坡惊天动地,气势宏大,震撼人心。

  祭祀仪式结束后,穿着盛装的男女青年们便绕着赶坡场吹奏芦笙、唢呐,女青年们则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

  二、服饰文化

  (一)布依族:

  1、传统服饰——复兴镇服饰、沿江一带服饰、西北角服饰、长田服饰,同时又分传统装、汉装即便装、夏装和冬装、棉衣几种,均各有特色。有国际人士认为其与韩国传统服饰具有渊源关系,但有待于深入考评。

  2、舞台服饰——采用现代布料并根据舞台及舞蹈内容与形式需要设计和制作的服饰,其民族特色经过多种变形手法存在其中,民族元素显得非常空灵,但比较亮丽,舞台效果好。

  (二)苗族:

  苗族服饰款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装饰比较复杂,但以刺绣点缀为主,分短上衣、短裙、背片、围腰和绑腿,底色有白色和黑色等,所用材料多为棉布、麻布和五颜六色的丝线,采用手工刺绣和缝纫制作,现代亦有机械化制作。而且大多配有各种银饰,如各式项圈、手镯、头饰等。显得大红大紫和银光闪闪,色彩鲜艳、特色鲜明。

  三、建筑文化

  (一)布依族:木瓦结构吊脚楼、平房、土墙房,吊脚圆仓和吊脚方仓,是布依族古老建筑的活化石,贯穿整个布依族的社会发展史,很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苗族:木瓦结构的板壁房,其主要结构为木柱框架结构,也有悬浮形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四、婚丧嫁娶文化

  1、婚俗:分为几个步骤——断言、订亲、认亲、接亲取“八字”和合“八字”即举行婚礼,场合壮观、热烈,民间形容为“一人结婚,十人发疯”。其中男方要出酒肉、糖果、糯米粑及彩礼给女方以感谢父母并宴请亲朋好友;男方也要大宴宾朋,鼓乐喧天,非常热闹。其中的唢呐调与敬酒歌及仪式很有文化价值。

  2、丧葬习俗:分为净身、入殓、堂祭、发丧、安葬和伏山等几个重要步骤。其中有穿麻戴孝、素食、牲祭与解斋等禁忌。堂祭时,请摩师来主持诵经仪式,宣扬死者的勤劳、奉献与养儿育女的辛劳,教育孝子贤孙要感恩戴德、不忘本等等,很有教育意义。

  五、古歌与山歌

  (一)布依族:布依族山歌中,最传统、最古老、最全面的数“Weanlbus”或“Weanl xibngih bus”即十二部古歌(情歌),包括《开天辟地歌》和《起头歌》、《尊敬歌》、《谦让歌》、《宵夜歌》、《探问歌》、《赞美歌》、《问姓歌》、《相约歌》(又含十二部)、《信物歌》(也含十二部)、《考双歌》、《逃婚歌》和《殉情歌》。这十二部古情歌充分反映了布依族青年男女从不相识到相识、了解、考验、订终身,但因父母包办而不得不双双逃婚、殉情并化身成蝴蝶或鸳鸯等而得以相爱一生的感人过程,它充分揭示了布依族古代文明而奇特的青年男女交往和恋爱方式。当然,布依族人民历代都有根据时代特征和布依族山歌的格式不断创作很多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歌和时事歌,古代的新歌又成为后代的传统山歌,如此不断积累以至日益丰富多彩。同时,布依族还有很多“敬酒”等礼仪歌、“三月三”等节庆歌、儿歌等等,种类繁多。

  布依族情歌对唱的方式非常奇特,一般先由男方唱,然后再到女方对答唱;再到男方对答唱,又到女方对唱;如此轮流对唱几个小时、一整夜乃至几天几夜,最多的可达到7天7夜。对唱的方式是:先完整复述对方的歌词,叫“sil(顺)”;然后针对对方歌词内容和问题一一作答,叫“binc(翻)”;最后又向对方提问,“gob(盖)”,其中的“顺、翻、盖”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如此反复直至最后。

  布依族山歌的特点是:一般由五至七字为一句,四句或五六句为一单元,要求从头到尾句句押韵,叫做“dungxwidt(相互粘连)”,但韵脚不固定,可以分头、腰、尾韵任意位置相押,而且还可以任意换韵,很少有一韵到底的。尤其是布依族山歌中有很多“赋、比、兴”的内容,重于打比方而避免直说,采用了很多动植物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形状特征和颜色特点等等入歌来表达感情,显得含蓄、委婉而善于抒情,很有特色。布依族山歌每句字数一般是五字,有的到七字,极少数的到九字,而且很多句子中存在不少的衬音、衬字、衬词;布依族山歌还分大、中、小三种调式。在望谟县还分复兴镇调子、西北角调子、乐旺调子、桑郎调子和沿江一带调子等多种地域特色明显的调式、调子,在各地的调子中均有大、中、小三种调式。

  (二)苗族:苗族也有古歌和山歌之分。其中古歌主要是叙述民族的迁移的艰辛、漫长与酸甜苦辣,如著名的《亚鲁王》;山歌又分情歌、实事歌、敬酒歌等等。曲调优美、音调嘹亮,富于感染力,很有民族特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