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文
今年5月至6月,在《今日兴义》上相继看到了好友兼同学的易青松发表的《兴义为何称黎峨》和黄正书老师的《兴义为何被误称“黎峨”》的两篇文章,二人似乎对兴义为何称黎峨各有自己的看法。本来,兴义曾经又称黎峨,我是完全无知的,经看两篇文章,才对其有了一知半解。后与青松几次相聚,谈论的多是此话题,后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更加深了我对此问题的了解。青松又一直撺掇,叫我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由于手里史料欠缺,又不敢信口开河,现只能就二人文章里的论述,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因而有了本文的题目。
“黎峨”,本是平越县(今福泉市)的别名或者代称,因城附近有黎峨山而得名,这是没有疑问的。从众多文人在平越所写的诗词、史料用黎峨代称平越均可证实这一点,二人在其文章里也引用一些诗词来加以证实。但为何又把兴义称作黎峨呢,二人也引用一些史料,通过分析、推理、论证,最终得出兴义称作黎峨的原因,但由于二人所引史料、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二人对兴义建县过程的分歧,致使黎峨来源各有说法。愚以为,二人引证资料虽多,但却引证未为恰当,且解释有些牵强,试姑且分言之。
易文:《兴义府志•学政会书》(清•张锳编纂,2009年6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安龙县史志办校注)云:“嘉庆三年,议复云贵总督鄂辉奏折。据该督奏称,普安州之黄草坝、捧乍,该二处地界极边,距州窎边。查有平越府之平越县,事简民淳,请将知县、典史裁汰,移设黄草坝地。”在《学政全书》中,总督官员的奏折说得更加具体:除了县政府之外,连学校也要一起移至黄草坝。民国《兴义县志》不仅记载了“平越县”更名为“兴义县”,将“平越”搬迁至“黄草坝”的历史史实,还在《卷三》中将兴义县城的风景名胜“雨洒芭蕉、腾龙戏珠、笔山耸翠、天榜连云、桥横三亩、灵源三尺、花水绕城、鱼跃清泉”并称“黎峨八景”。在该文段中,青松所引《兴义府志•学政全书》认为兴义之所以建县,是因为平越县“事简民淳”,因之撤销平越县,在黄草坝建兴义县,问题是平越县“事简民淳”与兴义建县有何关系呢?此时,兴义等地刚刚经过南笼起义的战火,难道把平越县移置到黄草坝,此地也就“事简民淳”了么?接着,青松又引民国《兴义县志》说,因为将平越县搬迁到黄草坝,又因平越县又称黎峨,所以就有了兴义县城“黎峨八景”的推论。这个推论很奇怪,黎峨为平越县所专有,平越县政府机构移置兴义县,难道作为平越所专有的黎峨代称,也能移置兴义么?就好比兴义又称黄草坝,兴义政府机关有朝一日搬迁到某地,某地也可称黄草坝了,这可能吗?
而黄正书老师文章:嘉庆初年,南笼府爆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布依族农民大起义。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同时也为了顺应民意,云贵总督鄂辉上疏朝廷,建议在黄草坝设县。为了不增加朝廷编制,减轻财政负担,鄂辉建议撤消平越县,改建兴义县。“以平越县典史(知县属官)移设黄草坝”,“黄草坝改设县治,应将普安州训导(管理教育的官员)移驻,改为兴义县训导,学额由普安州拨出二名,另设六名,共八名”。文章所引资料认为在黄草坝设县,是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同时也为了顺应民意,这大抵不错,但认为是为了不增加朝廷编制,减轻财政负担,这就有些矛盾了,如果是为了不增加朝廷编制,减轻财政负担,那么应该如青松文章所引资料所说,将“平越县”更名为“兴义县”,隶属兴义府,并将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一起搬迁至兴义才对,而黄老师认为是另设,另设机构,肯定要有人,有人就会增加朝廷编制,增加人员了,怎么还能够减轻财政负担呢?文章推论,由于撤销平越县,另设兴义县,“因为兴义与平越有这么一点瓜葛,而平越又称为黎峨,于是一些文人骚客未免捕风捉影,也把兴义称为黎峨”了。
两篇文章,一说是撤销平越县,另建兴义县;一说是机构搬迁,把平越县迁移至黄草坝,建立兴义县。不管是撤销还是迁移,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兴义为何称黎峨的原因。反正,一个地方的专有名称,是不能随政府机构迁走的。查88版《兴义县志》建置沿革:“嘉庆二年(1797年),士民因感普安州判治城黄草坝距普安州路途遥远,考试及赋役不便,推举花流清、曾世耀等人赴省呈请设县治理。三年三月初七日(1798年4月22日)清廷诏准云贵总督鄂辉所奏,置兴义县,改隶兴义府,添置巡检1员分治捧鲊。”又大事记:嘉庆“三月初七日(1798年4月22日),云贵总督鄂辉奏准设置兴义县,属兴义府。裁普安州判,划捧鲊巡检归兴义县辖,县设知县署、典史署、训导署,首任知县范瑛。军事设游击、守备1人及千总3人、把总6人,分驻县城、捧鲊城及各汛。在这里,《兴义县志》把兴义建县原因、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已是说得很是清楚,88版《兴义县志》青松是有的,黄老师也有,不知为何却弃置不用。
另外,查相关资料,我们可知平越早在宋代已称黎峨,并说“春秋战国时期置且兰县,隋唐五代置宾化县,宋代为黎峨里寨。”关于廖大闻把兴义称作黎峨,被《兴义府志》斥为臆说,而参与编写《兴义府志》的张国华又在诗中把兴义也称作黎峨,确实很奇怪。按黄老师的解释,因张是张瑛的高级幕僚,又是儿子张之洞的家庭教师,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因而对张国华网开一面。这种解释实难让人信服,要知道,《兴义府志》是被梁启超称作优良名志的,能入大学问家法眼的志书,肯定在考订和撰写方面是很严谨的,怎么会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对张国华网开一面呢!青松又在其文章中,查到了在今人的讲座和文人的著作中,有四次将兴义称作黎峨,旨在证明兴义也称作黎峨不假,其实,今人只是不知所以然地沿袭旧称,不足为证。连最靠近兴义建县历史的廖大闻、张国华都不知兴义为何又称黎峨的所以然,今人又怎么知其所以然呢!至于兴义何以又称黎峨,只待更加博学宏通之士出面来加以解释了。
黔西南州台办(兴义市沙井街10号)2013年7月2日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