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民族文化传承人柳顺方文/图 实习记者 岑南茁
图为柳顺方在教学生们跳“阿妹戚托”。
三宝乡的学生最喜欢的舞蹈就是“阿妹戚托”。
编者按: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共分12段,即:伞踏(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由6人、8人、12人或24人手拉手,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起舞,主要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变化来表现整个舞蹈,属于彝族原生态舞蹈。
相关连接:
晴隆县三宝乡,是我州唯一一个彝族自治乡,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这里居住着彝、苗、汉三种民族,共有4900余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6%。在晴隆县的精心打造下,“阿妹戚托”从大山深处走向了世界——在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获银瀑奖,同年,《阿妹戚托》被正式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3月,首届(云南)大理巍山南诏文化节隆重开幕,“阿妹戚托”应邀参加,获得了全国彝族原生态歌舞乐精英邀请赛前5名的好成绩;2010年8月6日,三宝彝族“火把节”暨首届“阿妹戚托”舞蹈大赛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彝族同胞、特邀嘉宾和当地群众1万多人参加盛会,并已成功申报为全国地方性节庆。
一见钟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深秋,带着浓浓的秋意,记者踏访了素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阿妹戚托”发源地——晴隆三宝彝族乡。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在三宝学校,记者巧遇一位穿着彝族服饰的老师正在教学生们跳舞,只见他嘴里一边发出彝族特有的音调,一边用脚踏击地面,“啪、啪、啪”的声音清脆入耳。
“这就是我们彝族的舞蹈‘阿妹戚托’,授课老师便是传承人柳顺方(注:以下称柳老师)。”在三宝学校老师文森的引见下,记者和柳老师有了初次接触,几句寒暄,慢慢地就聊到了他记忆里的“阿妹戚托”。
56岁的柳老师并不是三宝人,他家住晴隆县紫马乡。在12岁那年,他的母亲带着他到三宝彝族乡走亲戚,晚饭后出来玩耍,无意间在坝子里看见男女老少上百人排成两排或三排,手拉着手在跳舞,脚时而撞击地面,时而互相撞击,场面十分壮观。在他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人们拉到人群里跳了起来。
“当时只是瞎跳,那笨拙的动作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说到第一次跳“阿妹戚托”,柳老师总是面带笑容,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据相关文献记载,“阿妹戚托”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于1956年参加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时被选派到北京,在怀仁堂为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并获“授给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宝藏”奖旗。1995年,参加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间文艺会演,精彩的演出令西方人叹为观止。
“这个舞蹈(阿妹戚托)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会跳,如果再没有人传承,可能就要慢慢消失了!”作为一名彝族人,三宝彝族乡中心学校校长甘俊不无担忧。
拜师学艺
“阿妹戚托”以前是彝家人比较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娱乐方式的逐步多样化,该舞蹈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2003年的一天晚上,柳老师到朋友家串门,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藏族、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舞姿优美、奔放,十分好看,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看见彝族的舞蹈,这让他感到很不是滋味,幼年跳“阿妹戚托”的画面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回放。
“其实彝族的‘阿妹戚托’也不比其他民族的舞蹈差,但是为什么就没能搬上屏幕。”他辗转反思、彻夜难眠,膨胀的民族自尊心一涌而出。
为了让“阿妹戚托”能够传承下来,柳老师决心担起这个重担。之后,他开始了拜师学艺。
“阿妹戚托”没有文字,在平时主要靠口传身授,父母传子女,兄弟姐妹、朋友之间互传。
怀着振兴“阿妹戚托”的决心,柳老师来到了三宝彝族乡拜访名师。通过亲友的引荐,找到了当地的“舞王”王兴成。现年77岁的王兴成,年轻时可是声名远扬、风靡四里八乡,并且为人和蔼可亲,当听说柳老师要拜师学艺,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舞王”3个月的精心传授下,柳老师基本领会了“阿妹戚托”的精髓。后来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渐渐地也由学徒变成了师傅。
传承之路
2005年,柳老师在三宝村自己开办的私学里,挑选出了30名学生学跳“阿妹戚托”,开始了传承之路。
2006年三宝彝族乡开展建乡10周年庆典,当时他所教的“阿妹戚托”也作为一支参演队伍。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体面地参加演出,他自掏腰包,把平时省吃俭用的1500元钱用来买布料,亲自设计和制作服饰。参演的时候,学生们在台上一跳,轰动了全场,前来观看的嘉宾们连连叫绝。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阿妹戚托’的魅力所在。”柳老师乐了。也就是这次闪光,一年后,他就被聘请到三宝学校教民族文化。“我来三宝学校教学生跳‘阿妹戚托’,一教就直到现在。”柳老师感慨万千地说,“每月也就300元钱,现在加到了1000元钱。”
“柳老师这么多年来的坚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他只付出而不计回报,让学校全体师生感动。”三宝学校校长陈明星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三宝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专门开设有民族文化课堂,采取“传、帮、带”的教学模式,由柳老师专门负责“阿妹戚托”和彝族歌曲的教学。不仅如此,学校还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今年年初,已经逐步开展让‘阿妹戚托’走进课间操的教学,我们把学校变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主阵地。”陈明星兴奋而自豪地说。
柳老师认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了解和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喜欢本民族的文化,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少之又少,没有树立民族自豪感。针对这一现象,柳老师对每一个学彝族舞蹈的人都作了深入的思想工作,不断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每一次跳‘阿妹戚托’的时候,我都感到很自豪,特别是能在很大的舞台上跳时更加自豪。”三宝学校八年级学生柳丽笑着说。柳丽是柳老师的得意门生,她多次跟着参演队伍外出演出,并获得过很多殊荣。三年级时,柳丽就开始学跳“阿妹戚托”,当时还小,什么也不懂,更谈不上喜欢,但是跳了五年后,她发现舞蹈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平时玩耍时大家都爱跳,互相切磋舞艺。
正在贵州毕节学院读书的文定珍,每当放假就经常来探望柳老师,她告诉恩师,自己在大学里成了一位“小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阿妹戚托”,纷纷来找她拜师学艺。
谈到他的学生,柳老师的脸上充满自豪。
柳老师的卧室,一张陈旧的木床、一张破旧的课桌、一些炊具和几副碗筷。课桌上叠着厚厚的书籍,大多数都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旁边有一沓大红证书和一座奖杯,这些都是他无悔付出的见证。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