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蒙荣荣
布依族摩经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典藉。
布依族聚居地区大多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因此,布依族人民几千年来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于布依族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来说,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人的呢?那就是用摩经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布依族的摩师、摩经一直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布依族摩师(摩公)从事的是一种迷信活动,他们只会装神弄鬼,欺瞒哄骗他人,他们所使用的摩经是一种宣扬迷信的书籍。其实,这一种认识是不客观的,是片面的。摩经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布依族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布依族摩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晚期,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摩经一直以口耳传承的方式传承。“摩”在布依语中有“念叨”、“唠叨”、“埋怨”和“诅咒”等意思。“摩经”中的“经”,则借用了汉语的“经典”和佛教的“经书”之意。所谓摩经,就是布依族摩师在举行布依族的宗教仪式——摩教时,念诵的经文,是一种韵文体裁的、以口头或准书面形式在布依族祭司中流传的宗教经典。
摩经分为两类:一是用于超度仪式的经典,称《殡亡经》,也称《殡凡经》、《古谢经》、《殡文经》等等;另一类是用于祈福、禳灾、驱邪等宗教仪式,称为《解邦经》。其中用于超度仪式的经文又可以分为超度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经文,译为《罕王经》、《招魂经》或《赎头经》。布依族摩经作为配合仪式演唱的一种宗教经典,内容十分广泛,有神话史诗、故事、温及布摩超度亡灵时念诵的经文等。
——民间文学价值。布依族摩经从一开始就与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摩经的神话传说中有大量关于人类起源的描述。例如“兄妹结婚”,这是摩经神话史诗中描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据《洪水潮天》记载,天地开辟后,雷公懒惰贪睡,久不下雨,致使人间大旱。布杰上天将他捉到人间囚禁,雷公趁布杰出外,蒙骗布杰幼小的儿女伏哥和羲妹,逃回天上。为了酬谢伏哥、羲妹,雷公逃走前送了他们一粒葫芦种,吩咐他们赶紧拿去种。雷公逃回天上后发洪水淹没人间,伏哥和羲妹因坐进种出的葫芦瓜里保住了生命,成为洪水劫后的孑遗。神仙劝说他俩成亲,繁衍人类。婚后,羲妹生下一个肉坨坨,他们一气之下把肉坨坨砍成碎块,抛向四面八方。第二天,这些肉块都变成了人,世间上又有了人烟。这个神话揭示了布依族人也像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血缘婚”的历史,同时也看出布依族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其生存和发展是何等艰难。
——社会文化价值。摩经中某些古歌反映了布依族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历史。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安王与祖王》。这部作品是讲述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安王与祖王为争夺王权和财产继承权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历史状况,如布依族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同时也反映了布依族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形成的情形。这个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明显有后人篡改的痕迹,使作品由反映私有斗争转为表现对宗法制度长子继承权的肯定,维护和歌颂氏族贵族首领给人民带来美好的功绩的倾向。
——哲学认知价值。摩经提供的资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宇宙万物来源的认识。由于摩经分别由不同时代的作品构成,它反映的布依族哲学思想没有严密的体系,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一点也正是其价值的所在。通过对各个时代积淀下来的哲学思想材料进行清理,能够探索布依族精神文化发展的轨迹。摩经中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唯物主义的因素比较突出。如《十二层天十二层海》,唱述的是布依族先民对宇宙的认识。在古老的变形观念中,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季节唯物论的思想。
——伦理道德价值。摩经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布依族处理社会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是通过“训诫”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在《嘱咐词》中,亡灵对生者的嘱咐,就有善恶两种行为的不同态度。《忆恩歌》、《孤儿歌》等在对父母恩情的追忆中,教导人们应该报答恩情,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要勤劳、简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此外,摩经中还旗帜鲜明地倡导一种美德,谴责那种偷窃、赌博的恶行。如“你们要认真种地,种地才有吃的,神仙才保佑”、“三月做地里活,妻约夫早起,夫约妻早起”,都是劝人们要行善,要勤劳,具有积极社会意义。
——宗教价值。在布依族摩经中,不仅看到了古老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而且还看到了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它们构成了摩经的基本内容。其中,自然崇拜的对象主要有天体、田土,甚至住宅的某些部位等。射日、洪水神话中主人公因“王”食言而故意违禁激怒天神,降下大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天神崇拜。而关于祭田、赎谷种等,则反映的是田神、谷神(魂)崇拜。在布依族居住的地区没有统一的图腾,有的以龙、鱼为图腾,认为与龙、鱼有血缘关系。
——艺术欣赏和审美价值。摩经中的复沓手法,使其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复沓中的结构和意义相同或相近,但个别不同的词或句子、段落的重复。前者称为句式复沓,后者称为段式复沓。复沓与句式、节奏、押韵等构成了布依族摩经的韵律。复沓本身也构成一种节奏,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摩经中突出的特点。例如,在《招魂经》中的想象就具有一种迷幻的色彩。说“押”(巫)的灵魂进入冥界,欲招回刚死去的灵魂,于是两个灵魂在那里展开了一场对话。“押”说自己奉死者家属的请求来请死者的灵魂回到阳世,因为他的离开阳世亲属痛苦不堪。而亡灵则说,他到了冥界过得很愉快,不想回。请押回去转告亲属们等等。作为宗教经典,这些想象都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摩经中这种迷信色彩并没有丧失它审美愉悦的功能,反而更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文学抒情价值。摩经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浓郁的抒情。在《忆恩歌》中,当历数父母的种种恩情时,诵者和听者无不为之动情,在《鳏寡歌》、《孤儿歌》中则唱出了无儿无女的凄凉和无父无母的悲伤。最具特色的是《建家歌》中的抒情,其歌唱道:“整个地方钉木箱,木箱用来把布装,只有我父母钉木箱,木箱用来把自己装,……当父母还活着时,住两间三间也嫌窄,此时父母死变鬼,侧身进木箱,塞身进棺材,里面宽还是窄呀,里面紧还是松呀,宽窄不知道,松紧也不晓,……”整部作品抒发了一种悲伤和酸楚的情感。反映了对死者深深的怜悯,也反映了对人生的一种彻悟:在生时永无止境的欲求,此时此刻复何在?这实际上揭示了一种普遍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都充分的表现了摩经的文学艺术抒情价值,也充分的证明了它不愧为布依族文学的珍品。
总而言之,布依族的典籍,以摩经最具民族特色。如果深入考察布依族就会发现,他们尊崇的具有信仰意义的经典摩经,乃是最能展示其社会生活、伦理道德、风俗规范、历史文化、思想信仰等行为特征的源头。这也正是布依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文化因子。也只有深入挖掘布依族人民文化,从中解读深层的文化涵义,才能真正全面理解和把握布依族别具风采的文化本源。布依族摩经就是这样的一部宝贵的民族文化宝典,它记载着布依族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布依族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典籍。
黔西南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