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发布时间:2014-02-17 07:52:40

    蒙荣荣

  图为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占。(贞丰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铜鼓是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神器和乐器。

  远古时期,布依先民们猎获野兽,人吃兽肉,皮作披挂,厚的象皮、牛皮用作蒙鼓,闲时娱乐助兴狂欢,庆祝某种胜利等,特别高兴时,锅、碟、盆、瓢都一起敲响了,从中发现锅的声响大而悦耳,猛兽也远离而去,从此以后,皮鼓增加了金属响器。布依摩经《多任篇》中记载布依语意译“古代铜鼓材料从滇、黔、川、桂布依人去与瑶人、汉人交易得来。用竹篮挑来,拿到田坝中建炉,用兔皮、虎皮、狮皮做成双管活塞式大风箱,找来耐燃物,一层又一层,横置炉中,放进铜矿石,用风箱鼓风,经过多次反复炼制,初期炼成摩仿锅型的响器,后逐渐铸造成了铜鼓。”

  布依语皮鼓为“窘”,铜鼓为“年”摩词中的《祭翁》布依语“巴孝年”(意译为:100代人的铜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普安县发现有铸造铜钺的沙石范,时代在汉代,这一带的古地名中又有“铜鼓山”之名,说明布依族在两千多年前,已铸造铜钺和铜鼓;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文字记载,并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可见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而且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以后历代都有关于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记载,隋代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二十五郡西部就是布依族居住地。唐代诸谢的“聚击铜鼓”,宋代“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明代,现兴义县的布依族还继续铸造铜鼓。到清代,文献记载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范围就更大了:“丧葬……击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有的地区“婚姻……会聚击铜鼓”,居丧“击铜鼓,邻村闻鼓声毕至”,由此可知,布依铜鼓起源于青铜器时代的中晚期,大约在西周的时候,铸造成仿锅的造型,经过多次铸造发展,在秦汉时期已经铸造成鼓面有图纹的布依先民铜鼓。

  关于布依族的铜鼓文化,在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贵州图经新志》:“仲家范铜为鼓,无底,遇死丧宾客击之为乐”;《隋书·地理志》:“战时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明代谈迁《国榷》:“始出劫,必击鼓高山,诸蛮闻声四集”;《唐书南蛮列传》:“东谢蛮宴聚时击鼓,吹角歌舞以为乐”;明代魏瑢也说:“夷俗最铜鼓,时时击之为乐”。

  布依族铜鼓在古代,一是驱散凶残猛兽,铜鼓其声洪亮“神威”,可以赶走凶残猛兽。二是传迅工具,铜鼓作为布依人的重要传迅工具,一但有情况,铜鼓发出信号,各部落群体则毫不犹豫地奋力协作,去战胜一切困难。三是防御外敌入侵,古时的布依族先民充分借助森林作天然屏障。遇有险情战事,听铜鼓号令,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保卫了民族的生存和地方平安。四是驱赶“凶神恶煞”,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大自然、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世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的降临,布依族人借助于铜鼓的“神威”去驱赶凶神恶熬,布依山寨就会平安幸福。五是祭祀,超荐树神,每个布依村寨如遭遇重大的灾害,头人就要用铜鼓举行禳灾祭祀活动,超荐树神会保佑和降福给人类。六是节日庆典,布依山寨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庆祝胜利,奏响古老的铜鼓,村寨欢歌欢舞,喜气洋洋。七是超度亡灵,布依族丧俗离不开铜鼓,有人去世了,必须要用铜鼓进行超度,使亡灵能够升天,去同祖先一道,享受天堂之乐,保佑布依人幸福安康,子孙发达。

  随着铜鼓文化的发展,经过民间摩师和老艺人的不断改造发展、补充,开始出现了古老的、节奏简单的鼓调。在对铜鼓鼓调进行创造、发展传承中,又在《摩经》里用汉字的字音来记录鼓谱(表音不表意)。形成了较完整的铜鼓鼓谱“九首”和“十四首”的手抄本,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布依族铜鼓在面纹上,当地布依族人对内容有自己的解读:

  太阳纹(鼓心为太阳、太阳芒):象征布依部落的领导核心、祖先头领,核心照耀,光芒四射;

  芒间纹:表示核心周围互相联系;

  云雷纹:表示布依部落的天地山水;

  节纹:表示布依人的自卫武器;

  里圈乳钉纹:表示布依族人民紧紧围绕和保卫领导核心;

  游旗纹:布依部落的营垒设施;

  回旋纹:布依地域内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往来;

  二圈乳钉纹:表示共同保卫布依部落区域内的各兄弟民族;

  地域标志纹:根据不同住地,有山、水、鱼、虫各不相同的图纹;

  外圈乳钉纹:表示大范围的兄弟民族;

  鼓胸、鼓腰、鼓脚和各种图纹表示布依族的服饰纹样。

  当地布依族人认为,这些布依族铜鼓面纹,是布依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一部无字的、较完整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历史档案。

  布依族铜鼓演奏内容主要表现在其鼓谱《铜鼓乐九首》(祭祀专用)和《铜鼓乐十四首》(祈福调)中,其反映的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不同的鼓谱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地域的民族习俗,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铜鼓乐九首》为祭祀专。鼓谱的敲击者,必须是“摩公”,闲者不可击。“九”是至高无上的九重天,敲击铜鼓谱九首,才能“开天庭,破地府”,古树神灵、人间亡灵才能升天找到归宿,整个祭祀过程要敲击九次,故称“铜鼓九首”。

  第一首,招灵封棺,意为:天庭、人间都作好准备,当你听到铜鼓之声,你就往宽阔的上天之路去把!

  第二首,立幡,意为:要顺着祖先指引的方向,采着“天梯”(幡杆)上天堂。

  第三首,上灵灯,意为:亡灵上天的路是明亮的、平安的。

  第四首,醒灵鼓,意为:告诉亡灵我们要为你烧灵了。

  第五首,开鬼场,意为:为死者开场坝,使他们到阴间可以交易做生意。

  第六首,转场,意为:给亡灵带着耕牛,使其在天界有牛耕种,过天堂般的生活。

  第七首,年倒给,意为:转场回房击鼓,为亡灵找到了上天之路的高兴心情。

  第八首,亲家、孝家祭奠,意为:已为亡灵准备好了奉供之物,祖先正在那里等待迎接你。

  第九首,高挂铜鼓,意为:铜鼓声息,地狱己封,亡者到达天庭,望在天之灵保佑民族及家人兴旺发达,幸福安康的喜悦心情。

  《铜鼓十四首》为布依族祈福,庆典、节日常用,是布依族古代农作栽培的经验总结。

  第一首,起鼓调,意为:备耕到来,祈求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喜得丰收。

  第二首,正月调,意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农活开始。

  第三首,二月调,意为:选好种子,按时下种,企盼得到丰收。

  第四首,三月调,意为:种植忙碌,你追我赶,格外繁忙。

  第五首,四月调,意为:田间护苗,精耕细作,抗旱防涝,确保丰收。

  第六首,五月调,意为:除草追肥,祭祀秧苗,御防虫害。

  第七首,六月调,意为:丰收在望,乐待尝新,欢歌跃舞。

  第八首,七月调,意为:抢割抢收,乐在田间,热情欢乐。

  第九首,八月调,意为:修补粮仓,屯积仓库储备五谷, 尝新喜节。

  第十首,九月调,意为:储备粮草,缝制衣服,准备防寒防冻。

  第十一首,十月调,意为:为耕牛作好防寒过冬准备,打“牛王粑’’酿造米酒,喜迎客人。

  第十二首,冬月调,意为:备办柴火,喜庆丰收,休闲过冬。

  第十三首,腊月调,意为:备办年货,迎春接福,欢度春节。

  第十四首,尾鼓调,意为:月尾息鼓,焚香撤供,封存收藏。

  布依铜鼓祭祀保存和取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保存铜鼓的人家一定有受人尊重的地位,取用铜鼓时,一定要举行仪式起鼓,使用后送回收藏铜鼓的人家时,要清洁铜鼓,举行仪式,布依人视铜鼓为神圣之物,无人敢随意触摸和敲击。

  在我州,兴仁布依族铜鼓鼓面图纹,由于所在的地区不同,兴仁县所有的布依族铜鼓鼓面图纹各异,不雷同,但图纹反映的内容完全一致,这就是兴仁县布依族铜鼓不同于其它地方铜鼓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省内外专家绕有兴趣,研究不停的奥妙之一。

  布依族铜鼓文化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布依族铜鼓文化习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用铜鼓乐来记录民族历史,是布依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布依铜鼓其发展脉络就是布依族历史发展的运动轨迹,是遍布贵州南北盘江、红河流域一带“濮越”、“百越”、“骆越”子孙的历史演绎。布依铜鼓鼓面图纹,不仅留下巧夺天工的工艺,还张扬了一种不朽的民族精神,是布依族历史文化发展沉淀的见证物,闪烁着布依族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灵光。

  布依族铜鼓是研究布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和“无字史书”。它奠定了布依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蕴藏着布依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搭建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广阔平台,对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都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音乐学价值。布依族铜鼓以其完整的音节,高昂的韵律,铜鼓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是布依族有声的文化符号工具及独树一帜的器乐,是布依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独创,展现了布依族铜鼓的社会功能和生产方式,表现了布依族人在音乐文化上的独特创造,以及独特审美意识和观念,具有很高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

  ——记谱学价值。布依族铜鼓文化习俗之所以世代相传,与其民间独特的口头记谱法直接相关。布依族铜鼓文化习俗之所以世代流传,除了以摩师、师徒和家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外,还在民间流传有用汉字字音记录的手抄本,这是布依族铜鼓文化习俗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布依族铜鼓鼓谱可以说是布依族先民们最原始的音乐脚本,是布依族初始文明的集成,是布依族在社会实践中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总结,具有很重要的记谱学研究价值。

  ——心理学价值。在布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布依族铜鼓文化习俗是布依族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发展轨迹是布依族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与布依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懒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深深地印上了布依族的民族烙印,是不可替代的意识形态,是布依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的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社会学价值。布依族是一个以多种性质群体聚居的稻作民族,布依族铜鼓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从下种、田间管理、收割、修仓、储粮、备办年货到喜庆丰收等,是布依族农耕文化的种植和管理过程,对布依族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工艺价值。布依族铜鼓既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又是其古代金属冶炼制造工艺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工艺研究价值。另外,布依族铜鼓信仰在祭祀程序中,所用的纸马、纸花、纸轿、纸旗、纸幡、纸伞、灵房等纸扎工艺技术高超、花样繁多,在民间纸扎工艺中较为独特,其绘画工艺技艺高超,具有古老的绘画特征。这对布依族的纸扎工艺及美术学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铜鼓乐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生活途径,年轻人已不再用心学习敲击铜鼓调,往往热衷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年轻人对古老的铜鼓调日愈生疏,铜鼓调有着先行自然消亡的危险。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布依族原来只要听到铜鼓声就会自然集中,但现时的青年人却听之任之无动于衷,却以现代和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铜鼓单调的旋律已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布依族地区的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或打工,没有人能坐下来学敲铜鼓,鼓调正无声无息地走向消亡。自古流传的布依族铜鼓调式,现已少有人知,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印象能敲,五十岁左右的已没有听过,铜鼓调已面临失传,并处于濒危的状态,如不及时传承,将会使布依族铜鼓传统文化遭到无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应该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完善项目档案;开展铜鼓文化研究工作,编辑出版《布依铜鼓研究》一书,撰写《屯脚布依铜鼓十四首》、《兴仁布依历史文化初探》、《布依铜鼓的来源》、《铜鼓与布依人》、《铜鼓的传说》、《布依铜鼓之乡》等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深入开展布依铜鼓文化节日活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对铜鼓文化进行宣传,提高其影响力及知名度;在中学、小学广泛开展布依铜鼓文化知识进校园的传承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黔西南州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