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 万峰林峰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

发布时间:2014-03-19 14:01:13

 

 

唐仁健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摘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唐仁健

 

  这个峰会我非常愿意参加,因为这个峰会的论题事关三农的发展,也事关贫困地区的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讨论这么大的问题,也是与我平常分管和关注的三农工作相关,给我这个题目我非常高兴。现在大家都讲大数据,大数据就是看看网上关于某个问题数据的量到底有多大,我来之前也查了一下,城市化、城镇化这个题目确实现在非常热,城市化我查了以后,有八千多万条,后来我一想我们城市化还有一个提法叫城镇化,我再查城镇化有七千多万条,加在一起有一亿五千条。农业化多少条?只有七千多万条,农业现代化只有两千多万条,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市场也只有两千多万条。所以从这个数据就看出,我们今天论题虽然讲的是双轮驱动,给我的题目虽然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但是美丽乡村的关注度还是低得多。下面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关于这个问题有关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首先我想讲一下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它们的关系和我的一点思考。我以为这是一个手心手背的关系,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因为城镇化嘛,人财物所有要素都往城镇集中。

  建国之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镇化水平是多少,大数是10%;1979年刚改革的时候,我们城镇化水平17.9%;但是到去年,城镇化水平到了52.57%,这是人的集中。1990年到2000年,2000年到2010年,用地增加了一倍以上,两个十年基本上都是这样,但是人口的增长只有50%、40%,所以我说首先它是一个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第二,我刚才讲手心手背的互动关系,在现代化进程当中,不能简单说哪个比哪个重要,城镇化对乡村的取代,这个趋势要无限制地发展下去,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不能简单用城镇人的思维来思考农村人的事情,也不能简单用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来套取和套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所以我说首先从这个角度我们先框一下。我认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首先是替代关系,但是它是一种互动关系。其次就新型城镇化推进谈一点看法。中央召开了新型城镇化的会议,刚才主持人、很多发言者都提到了很多重要的论述,我归结一下,新型城镇化是不是应该是一个确定三条底线,夯实三个支撑这么一个话题。

  三条线首先是要确定耕地的红线。这个已经喊了很多年,最近国土普查资料也公布了,多了两亿亩地,大数也就是20亿亩,20亿亩地家里人均只有1.52亩,世界的平均水平是3.38亩,所以我们20亿亩新数人均数也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另外,我们现在产出这点GDP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日本占地的水平,这方面的数字太多了,那么集中起来有一个专家叙述讲到,城镇化推进,也就是用地增长和人口增长之比,应该在1比1.2比较好,就是用地比人口增长略快一点。美国大家知道用地资源比较大手大脚,因为他们人口少,但是他们也只有1比1.6,而我们现在到了1比2.28,所以这几个数字表明,要确定耕地的红线。即使在20亿亩这个大数据下,也不容乐观。如果我们下一步新型城镇化成了一个还是多占地,我想恐怕就失败了,所以非常欣慰是在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部门,已经在工作会议上向全国明确了,今后特大的城市,也就是五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至少工业用地原则上不准批了,这是第一点,确定耕地的红线。

  第二,确立文化的底线。刚才很多问题都讲到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文化底线跟我们今天这个问题关系非常密切,我认为也是城镇化自身的建设有这个问题,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更有这个问题。在2009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家注意到一句口号,就是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后来确实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到,好像心里总有点酸酸的,好在最近几年大家又补上了一句话,我觉得完整了就很有意思了,就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城市建设本身要讲文化,大家都说文化是城市之魂,但是说实在话,这么多年来,城市建设当中,不重视文化,不以它为魂,这样事例是太多太多了,但是也好在最近一两年,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明显的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今天我们来了很多国际组织、代表,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先行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我们都值得吸取。但是我以为最好的保护方法,还是应该学意大利的罗马,就是我概括叫原地、原风、原貌的保护,这是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是什么都给他让路,说到乡村我放到最后再讲。我用的是防线,坚决防。

  第三,我说叫权益底线。权益底线也是对人民说的,就是在城镇化进程当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人往高处走的趋势,如果没有权益的底线,我们目前还有占人口接近一半的乡村人口,其实要说农业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是9亿多,但是因为现在是乡村人口在一个地方居住半年,就统计为当地城镇人口,所以大体城乡各一半。但即使这样,也还涉及这么大群体,有的说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到多少,很多专家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70%左右,中国恐怕就要相对稳定了,不可能像欧美那样超过90%,甚至美国农业人口只有1.6%,非常少,但是中国恐怕不行。即使70%大家算算,到那会儿15亿人口的峰值,也还有四亿五千万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如何保护他们的土地等方面的产权,保护他们的权益,这就是城镇化推进当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重庆、成都这些改革实验区形象把它概括:农民进城有五件新衣服,五件旧衣服。五件旧衣服,社保、教育、就业等等,五件旧衣服就是他们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还有一些发达地区,以及股权的分红。另外原来没有单独两孩政策的时候,他们还可以生两个,这些都是对他们的福利。这就有一个问题,进城以后,尤其把户籍转了以后,五件旧衣服脱不脱,刚开始前几年思路认为,脱掉五件旧衣服,进城穿上五件新衣服,完了转户口。正好去年10月份,因为我也参加户籍改革调研领导小组,到四川调研时发现,如果说这五件旧衣服要脱的话,在新一轮城镇化推进当中,很多农民不愿意进城,你以为户籍好象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你让我脱掉五件旧衣服去穿你那五件新衣服,我宁愿不进城,不转户口。这样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想,你想不想的问题,农民用脚投票,他现在就是这么一个选择。所以我感觉今后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五件新衣服必须该穿,但是五件旧衣服,不能用法律强制让农民退出和脱下,但是有的也提出了,我们耕地这么紧张,进城以后,永远保留那么一亩三分地,我说的是不用法律让他强制退出,这个就要研究了,用经济的手段引导和驱使他们来逐步的退出,而不是用法律行政强制他们退出。所以我说要确立权益的底线。

  强化三个支撑。第一是产业支撑,产业支撑城市的话题我不想多讲了,我还是联系我们农村讲讲乡村。看刚才的片子,听大家的发言,昨天看了一些材料,我越来越感到今后生态的循环农业,或者说换种说法,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是今后我们支撑美丽乡村产业最重要的一种选择。在几年前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其实就讲到了农业的六大功能,其实前三大功能就是传统,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农民增收;三大新功能就是旅游休闲,生态维护、文化传承,这三大功能使我们在新时期对农业的定位和功能的新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个程度,因为有农业三大新功能,我们解决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的GDP要逐步下降,我们国家最近两年比较稳定,农业GDP一直在10.1%,就是全国50几万亿GDP,农业只有10.1%,美国农业GDP是1.8%。说的是农业前三大传统功能的定量,如果把后面的算上,北京密云水库就是3600多亿,北京整个农业的生态涵养价值6000多亿,两个加一起超过万亿,所以我说这三个一加上以后,农业的价值和地位不是相对物质的一样定量是逐步下降,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是逐步上升。原来我老讲农业是基础,老是理论上不脱,好像觉得农业是基础,现在有了农业六大功能,特别是三大新功能,我认为理论问题解决了,所以我说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我们的产业支撑就是以生态型的循环农业,我具体不阐述了,就是刚才说的发挥农业功能。

  第二个保障支撑。保障支撑讲的农民今后,讲三个亿,有一个棚户区改造一个亿,这说的2020年,如果到2030年稳定在70%,刚才说城市化,还有3亿人、4亿人往里转,所以这些人就要说清楚一个东西,包括张书记作为一个地级市也是这样一个州。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数,他们有一个数就是农民进城,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到底花多少钱一个人,他们的数我印象是8万,说的还不是进城房子设施的投资,那个还需要10万,就是这部分钱就需要8万,有的说有10万,我们就说大数,8万也好,10万也好,今后几亿人进去,多少钱,即使按国家企业个人或者社区三个各摊一点,我们政府钱你准备好了没有,这真不是说几个亿人口我们想转多少转多少,刚才说几件新衣服,银子准备好了没有。最近几年,社会事业的发展非常快,是一大亮点,但是从全国平均的情况看,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里边,我们前几年最高的时候,排到过89位,恰好这几年我们自认为发展快的,又降到100位以后,所以这说明了相对差距还在扩大,所以保障我说支撑,能不能很好的解决,是城镇化推进当中考虑的第二个支撑。

  第三就是功能支撑,所谓功能支撑就是城市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内在的功能,也就是我们经常形象说的不能光重地表,不重地下,光重表子,不重里子这个关系的问题。绝大多数650多个城市,三分之二近两三年都不同程度遭遇过洪水的淹没,这个在很多国家是不可理解,因为大家知道,德国、法国100年前地下水道修了多少公里,多大暴雨原则上两三个小时能够全部漏掉,我们这方面欠账太多,比如污水的处理,刚才600多个城市里面,真正能够安全处理的大约也只有15%左右,所以这方面真的是欠账太多了,我强调其他话题非常多,新型城镇化是不是确立好这么三条线,夯实这么三个支撑,推进就会健康、良性一些,由此对我们今天美丽乡村论题和题目,可能就会好论一些,今后事情也好抓一些。

  所以最后我简单说几句,关于在这个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因为是手心手背,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我们美丽乡村美在哪里,应该怎么美?因为说实在的,从2005年我参加十六届五中全会,当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提出这个题目,当时叫5句话,20个字,我还回忆当初,本来生活宽裕第一个是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写的是环境优美,这两个词当时为了振奋人心,好得多,但是最后讨论的结果,生活宽裕,村容整洁非常符合实际,所以从那之后,刚才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客套话,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一直以来较为关注。所以我想当下又提出美丽乡村,我多少有点担心和担忧,成为一句口号,美丽乡村到底美在哪里,怎么美,我今天抛砖引玉说一点我初步的想法。

  我想农民讲美丽乡村的美,首先我们觉得要考虑确定它的内涵,内涵是什么?所以我想了想,是不是以我们优秀传统的耕读文化为它的魂,我们在座各位都很熟悉,我们中国农耕文明,其实中间很重要一支力量就是耕种文化,经常讲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可以容身,耕田可以致富,读而废耕,饥寒交迫,耕而不读,礼仪损亡。这句话非常鲜明地表明了我们传统耕读文化的精髓,耕读文化其实不简单是一个农民个人奋斗,家族奋斗一种内涵。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邻里和睦相处等等,但是我们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也应该要强调,不能简单那种田园牧歌,以为就是我们今后完全的无条件的保留了,农民也要过现代的生活,最后我还有一句话,我们传统问题需要守望者,谁来守,谁来望,如果守候望者没有定好,选好,你说那些也没用。

  第二个意思,也经常讲美,就要讲气质,我想我们美丽乡村乡村美的气质是什么?是不是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它的气质?优美的田园风光,多年前温家宝总理曾经讲到,他说我说的新农村,当然其他那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不说了,我想总是有点农舍,后面有点竹林,院子里有点鸡鸭在跑,刚才何力也说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这句话现在广为传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田园风光,今后我们只能在影视作品中去寻找,所以我认为第二,是不是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它的气质,也或者说为它的形,或者为它的韵,我觉得更准确一点。耕种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

  第三美要美得有底气,我们经济上还是要行,刚才我已经讲了,就是生态的循环农业,包括旅游度假休闲农业,这个是不是为它的基,就是为美丽乡村为基,生态的循环农业。

  最后一个毕竟有一个外表的问题,是不是以朴素的村落民居为它的形,这就是外表。所以我也不细论了,这是我这两天初步的思考,因为我要来发言,一段时间也没整理,所以我想了想,就是以优秀的农耕,也就是耕读文化为魂,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为韵,以生态的循环农业为基,以朴素的村落民居为形,这就是它的内涵、气质、底气和外表,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

 

主办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